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想象一座城市被綠色所覆蓋。樹冠與城市景色相結合,屋頂上種植小麥和其它農作物,垂直公園給建筑帶來活力,而且街景與長長的線性公園結合。目前這些城市還不是這種情景,但是我們的芝加哥辦公室,與OMNI Ecosystems公司合作,向未來的城市發展前進了一步。
4月20日,USGBS伊利諾伊州分會舉辦了Chicago
Thrives!彈性發展研討會,集合了芝加哥的關于彈性發展的行業專家的發言和演講。我們目前的調查結果來自于一場繪圖實踐,由OMNI
Ecosystems公司的Molly Meyer (創始人和首席執行官)和Michael Skowlund(景觀設計部主管)領導的。我們演講的核心問題很簡單:如果芝加哥盡可能多地擴張建筑的綠色屋頂規劃,會發生什么?這樣做會對該地區的水文造成什么影響?
芝加哥,和美國的其他城市幾乎一樣,是合流制排水系統。這意味著雨水和污水在進入水處理廠前會混合。在過去的十年里,這些系統在嚴重的暴雨事件中超出了承載容量,未處理的污水和雨水混合直接排放到當地的水體中。近年來,城市選擇了隧道或水庫系統,以儲存溢流的水。當雨平息之后再處理這些溢出的水。芝加哥的隧道和水庫計劃(TARP)做的正是這一點,非常有效的改善了當地的水質。當然,這并不適合解決較小局部區域的洪水問題。
最初,芝加哥周圍地區是沼澤地,經常暴發洪水。洪水,特別是山洪,是城市和業主的主要問題。它造成了重大財產損失,危及駕駛者,給蚊蟲提供了繁殖環境(一個主要的公共健康危機),并造成土壤流失的問題等等。城市洪水的罪魁禍首是不滲透表面,是一種無法讓洪水滲透到地下水位的材料。更簡單地說,大部分的建筑和道路,如果這些表面變成透水的,它們將形成“小海綿”來保持水分然后慢慢地釋放回大氣或土壤,使水被動地回到水位。
OMNI公司包括很多業務,綠色屋頂介質。這些技術可以讓屋頂種植小型植物、農作物、草類,甚至一些特定條件下生長樹木。它們位于這些植物的耗水量和種植媒介儲水容量之間,可以吸收大量的水分。例如,洛根廣場(芝加哥社區)一個3層公寓建筑139平方米(1500平方英尺)的屋頂如果改造成30厘米(12英寸)的深媒介綠色屋頂,它就能吸收8800升(2400加侖)的水。
來自芝加哥的Perkins+Will團隊采用OMNI的數據,為芝加哥的每個建筑分析現有的GIS數據。通過一些計算方法和一些數據分析,該團隊將80萬多個數據點減少到具有可行數據的48.7868萬個建筑,應用一些計算來確定可以用作綠色屋頂的總建筑面積(見圖2工作流程)。不同于低評估者,高評估者用的統計方法有些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規模結果。最低飽和度代表一個媒介完全干燥時的表現,而典型的飽和度是當介質已經有一些濕潤的表現(見圖3分析圖,以加侖為單位)。
為了說明這些模糊的數字,66.6億升(18億加侖)的水相當于50座威利斯塔或者2733個奧林匹克游泳池。另外,66.6億升(18億加侖)水是TARP當前的總承載量的20%。這個數據是令人鼓舞的,因為,由于備用的雨水管道或者局部排水的不良效果,導致洪水從未到達TARP,最終創造了更多的防洪地區。此外,這些可以轉化為670萬-980萬磅的小麥面粉。
據估計,施工成本從13億美元到57億美元不等。這聽起來可能非常昂貴。僅僅在2014年,庫克縣的18.1萬起洪水造成7.33億美元的損失。但僅僅幾年的時間,這些屋頂就彌補了這些損失。
這種潛能不能光展現在屋頂上。我們想調查當我們應用OMNI事務所的改造后,道路和公園是如何表現的。建筑的屋頂大約只占芝加哥總土地面積的13%(基于可靠的地GIS
數據)。基于使用相同的數據集,道路大約占芝加哥的土地面積16%,這意味著剩下的71%是由公園、草坪、車道、人行道、鐵軌、空地等等。芝加哥完全有可能更好地改造這些空間,成為該城市生活基礎設施網的一部分。它們這些將更好地為社區服務,吸收雨水、產生可耕土地、,改善空氣質量、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公共衛生以及更好地美化城市。通過將多種形式和層次的綠色基礎設施積極地縫合在一起,大型城市可以改善他們的環境、財政、醫療和社會適應力,最終改善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
王行健(實習)/譯
原文鏈接:http://blog.perkinswill.com/building-a-resilient-city-through-design-and-analytics/
版權聲明:如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本稿,需獲得合作授權,請聯系:news@landscape.cn或者添加微信號:LACweb。獲得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景觀中國”。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