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十三行”和沙面
admin
2010-12-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明清時期,廣州是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廣州就出現了外國人租建的“十三行”商館(又稱“十三夷館”),是為最早在廣州出現的一批“洋風”建筑。
廣州:“十三行”和沙面
明清時期,廣州是中國唯一的通商口岸;早在鴉片戰爭之前,廣州就出現了外國人租建的“十三行”商館(又稱“十三夷館”),是為最早在廣州出現的一批“洋風”建筑。
“十三行”是中國歷史上繼“市舶司”制度后用以控制、管理對外貿易的具有特權的商業團體,其所設“十三行”商館是供外國商人營業及居留之用的建筑。商館建在十三行街馬路以南,面臨珠江的開闊空地,建筑規模一般不大,多為二層,為外廊樣式。
鴉片戰爭后,廣州于1843年 7月27日埠。此時廣州的中心區已經形成,在今越秀區一帶,建有重要官府建筑;后來沿江向西發展形成的長堤及西堤大馬路則建有商業、金融以及辦公等大型公共建筑,多數為“洋風”樣式。海關大樓(1923年)和郵局為典型。
1858年《天津條約》簽訂后,英國人借口恢復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焚燒的“十三行”商館,強行選定沙面為租界地。
沙面位于珠江岔口白鵝潭旁,為一座長約870米、寬約290米的橢圓形小島。辟為租界后,英、法各據一方,拍賣、經營租界地,供其它國家租用,使沙面成為外國人在廣州的居留地和特權區。
外國人在沙面四周筑堤為界,建橋獨行,并進行了較完整的規劃。主次分明的方格網道路將沙面分為規整但大小不等的12個區,所有建筑均沿道路布置,并在道路中間設街心花園。北街的臨河林蔭道和南街的臨江公園形成沙面的天然屏界。
沙面集中了領事館、洋行、教堂、學校等各類建筑,成為各國建筑在廣州的展示地。但沙面建筑一般規模較小,質量也較差,多為磚木、磚石結構。英國領事館、寶華義洋行、法國傳教社、東方匯理銀行、匯豐銀行以及露德天主教堂為代表。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