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在今天(5月2日)舉行的中國南京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博覽會——“世界文化名人對話:文化與城市性格高層論壇”上,應邀出席的東南大學名譽教授、日本著名建筑設計師黑川紀章作題為《共生城市和歷史與自然》的演講。
黑川先生首先指出:“20世紀是科學技術與經濟的時代,城市是發展經濟的孵化體和載體。到2010年,世界人口的50%將居住到城市來,城市中重要的一些歷史遺跡將會失去。在這樣迅猛的城市化進程中導致城市付出了喪失傳統與自然的代價。不僅如此,城市中心地將由商務大樓、消費大樓,變為一個經濟活動所占據的場所,造成都市中心區空洞化。美國和日本的大城市,都出現了這些現象。城市現在出現了這個現象,夜晚都市中心人口驟減。在這樣的區域中,中小學校相繼關閉。城市的中心或者叫CBD要成為可續居住的城市。教育設施,綠地娛樂等持續發展的保證。緊緊依靠產業集中,經濟發展這些條件已經不能構成現代城市的魅力。”
他深信城市應該成為人們樂于居住的地方,這才是城市的發展目標。那么文化性的設施應該在城市當中發揮什么作用?黑川先生就這一問題表示了自己的看法:“作為世界人們普遍向往居住的城市環境應該是怎樣的呢?”應該是擁有歷史傳統,有新的文化藝術的發展,能夠支持藝術文化發展創新的文化設施,還要擁有教學研究機構,優美的自然環境和為人們提供交流對話的空間。文化歷史名城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持續發展。近20年來,東京、大阪、京都中心區重要的大學大多遷移了。原因是在于增建新校園時,著眼于價格低廉的土地,但是其結果導致城市對于外來來訪者來說,魅力大減。對于希望與大學聯合的企業來說,偏遠造成了著很多困難與不便。大學校園是城市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一個城市引人致勝的美麗所在。近來城市有一種新趨勢,重新把大學建在城市中間。名古屋便是如此。校園成為城市校園。在一些城市進行了這樣的實驗。是西班牙的圣彼得堡,由于美國建筑家成功設計建設的美術館。兩年中有100多萬人前去觀光。重新喚回了城市的魅力。”
他提到了他本人45年前的一本著作中闡述的觀點:21世紀將是共生的時代。他認為這一觀點已經被現實所證實。他已經新興生物電子學為例,指出:科學技術與自然,已經不再是對立,而是相輔相成,共生的關系,可以創造出最先端的研究課題。
最后他特別指出:當下建筑設計和規劃中追求技術化表面潮流的設計趨勢是極其有害的。他認為:“建筑和城市規劃應該是時代精神的體現。沒有思想的設計,是不能成為文化的。只有表現出時代的作品才能代表時代。眾所周知,象征巴黎的艾菲爾鐵塔,建造完工時,有很多人反對,認為與巴黎風景不符。但100年后,所有巴黎人都認為艾菲爾鐵塔是歷史性的景點,代表了19世紀末的挑戰精神。歷史與傳統的共生,不應該簡單的復制歷史,更不應該以簡單的經濟利益而生產建筑。沒有文化藝術就沒有經濟發展。只有對自然環境文化藝術作出努力的城市才能夠持續發展經濟。”
新聞附件:黑川紀章資料
日本建筑師。1934年4月生于名古屋市,1957年畢業于京都大學建筑學專業,后就讀于東京大學,以研究生身份在丹下健三研究室工作,1959年獲碩士學位,1960年參加“新陳代謝”組織,作為中心成員活動。1962年成立黑川紀章建筑城市設計研究所,1964年獲東京大學博士學位。他曾多次獲獎并獲得多項國際榮譽。
黑川紀章重視日本民族文化與西方現代文化的結合,認為建筑的地方性多種多樣,不同的地方性相互滲透,成為現代建筑不可缺少的內容。他提出了“灰空間”的建筑概念,這一方面指色彩,另一方面指介乎于室內外的過渡空間。對于前者他提倡使用日本茶道創始人千利休闡述的“利休灰”思想,以紅、藍、黃、綠、白混合出不同傾向的灰色裝飾建筑;對于后者他大量采用庭院、過廊等過渡空間,并放在重要位置上。
黑川紀章的代表作品有:東京規劃;螺旋體城市方案(1961)、中銀艙體樓(1972)、福岡銀行本店(1975)、琦玉縣立近代美術館(1982)、東京瓦科爾曲町大樓(198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