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雙修”的“三亞經驗”值得推廣
admin
2017-02-23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三亞“雙修”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三亞市把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細化為九個方面的具體工程項目,通過狠抓落實,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呼吁“各城市要學習借鑒三亞經驗”。
近日,全國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現場會在三亞市召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了三亞“雙修”試點工作取得的成效,指出“三亞市把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細化為九個方面的具體工程項目,通過狠抓落實,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呼吁“各城市要學習借鑒三亞經驗”。
無可諱言,我國城市快速發展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也面臨各種城市病的困擾,如自然資源過度消耗、環境惡化、生態退化、城市生活品質不高等。三亞作為其中一個的縮影,其身上蔓延的“城市病”,集中體現了過去30年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誤區和“通病”。住建部選擇三亞試點,也正是希望通過解剖三亞樣本,探索生態修復、城市修補之路,使得三亞成為擺脫城市病頑疾的“轉換中的典型”。
我們看到,通過“雙修”工作,三亞城市環境和風貌以及城市轉型發展都獲得了改善和提升。從城市環境來看,山體變綠了,海岸變美了,河水變清了,綠地增多了,環境改善了,違建拆除了,海綿見效了;從城市發展來看,通過系統改善城市的環境,助推了城市治理體系的完善,激發了城市治理能力的提高,促進了城市新經濟的萌生。
三亞的城市“雙修”為什么能取得這樣的效果?在筆者看來,主要是理念的勝利和方法的得當。
首先,三亞的城市“雙修”是以海綿城市和精品城市建設為目標,用“大腳革命”的城市建設理念來革新洗面。它走的是一條新型的美麗田園城市道路,是發展理念、城市景觀的全面革命。
何謂“大腳革命”?這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提倡的美學理念,就是通過“反規劃”途徑,運用“大腳革命”的理念和生態修復技術,砸掉硬化的河岸和海岸、鏟掉化妝式的花壇和鋪裝廣場,建立“大腳式”的生態基礎設施,修復河流與濕地系統,回歸豐產的土地,完善城市與鄉村的慢行系統,建立國土與城市的綠色海綿系統 ,再造秀美山川,建設美麗中國。
在俞孔堅看來,“大腳革命”就是要創立新美學、新城市、新生活、新文化,走向生態文明,實現美麗中國之夢。未來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園城市,確切地講,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產性的城市,是海綿型的城市,更是節約型的綠色城市。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三亞在生態修復方面,實施山、海、河三大修復工程;在城市修補方面,打好拆除違法建筑、整治廣告牌匾、改造城市綠地、協調城市色彩、實現夜景亮化、改造城市天際線和街道立面等六大戰役,從而取得了城市發展的積極成效。
其次,三亞城市“雙修”的成功,不僅在于有先進的理念,還在于實踐方法的得當。記者了解到,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和土人設計在三亞城市“雙修”試點工作中,除了提供“大腳革命”、“反規劃”和“海綿城市”理論指導外,還具體規劃了三亞的水系統總體規劃、東岸濕地公園設計、紅樹林公園、市民果園以及鳳凰路景觀等一系列重點工程,這些設計和實踐集中詮釋和驗證了生態文明理念和“大腳”美學的思想。比如,白鷺公園的生態修復,就是恢復健康水系統,使潮汐能進入公園內部水系,從而恢復紅樹林的生長;同時讓白鷺進城,營造了人與白鷺相攜而游的、具有時代氣息的浪漫場所。比如東岸濕地,通過建設綠色海綿,營造水上森林,恢復濕地生境并將生產性景觀引入,讓居民參與,成為后花園和自己的菜園,同時融入城市功能,打造成綜合性城市濕地公園。比如臨春嶺城市果園,讓果樹上街,即以臺地的種植形式,結合豐富、細致的種植設計,將果園種植、休閑游憩和高差處理巧妙融為一體,打造集山體修復、生態保育和城市休閑于一體的城市山體公園。
“生態修復 城市修補”是標志著城市轉型發展的城市治理新范式。當前,城市發展方式急需轉型,發展目標需要修正,發展觀念需要更新,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央所倡導的“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的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的目標。從這意義上來說,三亞推進城市“雙修”的經驗值得推廣。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