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近半數現內澇 城市“海綿化”成效幾何?
admin
2017-01-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新華視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
近期,特大降雨覆蓋我國南北多地,城區“看海”現象多發。承擔著增強城市防澇能力重任的海綿城市建設,備受社會關注。
“新華視點”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中,近半數城市近期曾出現內澇。業內專家認為,海綿城市建設是解決內澇問題的有效途徑,但這是系統工程,建成面積不達到一定規模,防治內澇不會馬上見效。
30個試點城市近半內澇,小規模“海綿”難解整體城市內澇
自2015年4月起,住建部等三部委先后公布兩批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重點解決城市建設中的水環境、水生態和內澇問題。今年5月以來,我國多地城市遭遇暴雨、出現城市內澇,其中包括濟南、武漢、鎮江等多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
記者不完全統計發現,目前已納入試點的30個城市中,近期出現內澇的城市至少有14個,占比接近50%,其中首批試點的16個城市中,至少有9個城市出現內澇。
海綿城市建設是指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筑、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徑流,被視為增強城市防澇能力的重要舉措。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為何也會出現內澇?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水務分院資源能源所所長王家卓表示,當前部分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出現內澇,這恰好說明當前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迫切性。試點城市之所以出現內澇,一方面試點啟動時間有限,首批16個試點城市去年4月才確定,第二批14個今年4月確定,大部分項目還在建設中;另一方面海綿城市是個系統工程,大部分城市試點建設規模僅二三十平方公里,第一年建設完成的區域基本都在幾平方公里,小規模的海綿城市建成區無法解決整體城市的內澇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在一些試點城市,海綿化改造的點面“對比效果”十分突出。在試點城市河南鶴壁市,從7月8日起連下兩場暴雨,平均降雨量超過100毫米。在改造后的桃園公園及淇水大道等路段,由于鋪設了透水材料,建設了下凹式綠地、蓄水模塊等,雨水迅速下滲,幾乎看不到暴雨肆虐的痕跡;與此同時,未經過海綿化改造的主城區部分路段積水嚴重。
濟南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綜合組副組長田戎介紹,海綿城市在治理內澇方面,只是對一定范圍內降雨量形成的內澇起蓄滯作用。遇到超過百毫米、甚至兩百毫米的降雨,防治內澇還得看城市排水系統。比如,濟南市試點規劃中,到2020年市區海綿城市對應控制設計降雨量為27.7毫米。
已建成社區“海綿化”改造難,傳統路面硬化的新小區又不斷建成
根據國辦2015年發布的《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通過海綿城市建設,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王家卓說,這些指標并非只針對試點城市,而是面向全國所有地區的。
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雖然一些試點城市在加快海綿城市建設,但不少地方海綿城市建設在整體進程、規劃指標等方面仍然面臨一些挑戰:
——已建成社區改造難。海綿城市建設,重要任務就是對已建成小區,尤其是經常出現積水小區進行“海綿體”改造。相對于新建城區或社區可以通過先期區域詳規、中期施工監督、后期項目驗收等指標與渠道來約束,已建成的老舊社區建設難度非常大,被業內視為“帶刺的骨頭”。
一個海綿城市試點建設負責人坦言,已建成社區海綿體改造施工中會遇到各種矛盾,比如新增下凹式綠地,可能導致停車位減少;房頂綠化,面臨違章建筑拆除問題,“實現規劃目標的難度非常大”。
——建設標準不明晰。盡管住建部2014年發布《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指導各地開展海綿城市建設,但由于各地建設海綿城市的目標與方式差異較大,只能靠試點城市自身“摸著石頭過河”。
深圳市創環環保科技公司是國內多地海綿城市建設的技術顧問商。總經理翟艷云介紹,一些試點城市職能部門對于海綿城市建設內容都不太清楚,以為就是修修道路、收集雨水等。實際上,各個試點城市目標方向不一,有的重在儲蓄水資源,有的偏重解決內澇,有的側重解決水污染。缺乏科學的建設標準,就容易使海綿城市建設走彎路,甚至南轅北轍。
——政府部門配套不同步。一些受訪專家表示,海綿城市建設需要規劃、城建、水務、園林等部門充分協調“齊步走”。尤其是各地城市新區建設中,即便不是試點城市或區域,也必須提前規劃、系統建設。
濟南城建集團副總經理劉相華說,當前一方面要投入大量資金,按照海綿城市標準改造既有建筑小區,另一方面大批傳統路面硬化的新小區不斷建成,不僅導致重復投資浪費,而且極易出現改造速度永遠趕不上城區擴張的尷尬。
全國每年投資超四千億元,亟需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
住建部部長陳政高曾公開透露,預計海綿城市建設投資將達到每平方公里1億元至1.5億元。
有業內人士計算,部分地區實際每平方公里建設投資成本可能達到1.5億元至2億元。按當前國家海綿城市的建設規劃,至2020年,全國658個城市建成區的20%以上面積需要達到設計標準,全國每年投資總額預計將超過4000億元。
建設海綿城市的巨大投資錢從何來?記者了解到,目前中央財政給予各試點城市每年4億至6億元專項資金補助。以濟南為例,作為省會試點城市,濟南市于2015年至2017年共可獲得15億元中央補助資金。
相對于巨額的海綿城市建設投入,中央財政補助顯然難以支撐。各地也將PPP作為資金籌集的重要渠道。按照預期,鶴壁市海綿城市試點建設總投資32.87億元,其中政府財政投資27.24億元,剩余5.63億元資金需靠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來解決,PPP模式所占比例約17.1%。
盡管投資空間大,項目選擇多,但社會資本進入海綿城市建設領域仍選擇觀望。“技術門檻高,項目回報期長,后期風險不清,一般企業不敢輕易嘗試。”負責承接了多個試點城市單體示范項目的翟艷云說,即使企業在海綿工程競標中拿到合同,如果扣掉每年近7%的融資成本,最后也剩不下多少利潤。
缺乏穩定收益回報,是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采取PPP模式的最大難題。一個試點海綿城市建設負責人介紹,不同于地下管廊、污水處理等收費運行項目,一般海綿城市項目屬于公益項目,后期運營維護支出較大。
“我們曾嘗試將改造后的停車位作為投資收益回報,但測算結果一個投入12億元的項目,相關停車位收費10年的整體收益才120萬元,收益率基本可以忽略不計。”這位負責人說。
針對當前海綿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挑戰,一些地方已展開積極探索。浙江省嘉興市通過引入民間資本建立城市建設發展基金,示范區內建設項目超過8成投資采用PPP模式;武漢市明確,城區所有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均要配套海綿城市建設設施。
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王守清等專家認為,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各地因地制宜地制定長期規劃和實施方案,從地方立法和社會推廣等方面入手,提高公眾參與度;對融資項目進行合理搭配打包,明晰權責條款設計,增強社會資本參與積極性。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