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雖然人們對他們每個人的評價有好有壞,但五個人都很出名!現在看來,這五個人的故事精彩至極!
總結起來就是:
五個人因為共同的理念成為至交好友,大家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最后走上人生巔峰!
來看看故事的主人公:
理查德·邁耶
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美國建筑師,現代建筑中白色派的重要代表。始終秉持純粹的柯布西耶風格,以理性主義設計及白色的運用而聞名。他運用柯布西耶的理論建造的房屋數量眾多,甚至超過了柯布西耶,包括博物館、公司總部、私人房屋等。邁耶1984年設計的洛杉磯新蓋蒂藝術中心,是時髦、文雅的現代主義設計典范。他獲得過1984年普利策建筑獎、2008年美國藝術學院建筑金獎。
代表作品有:
千禧教堂
霍夫曼住宅
邁克爾·格雷夫斯
格雷夫斯從現代主義轉向了后現代主義,這一風格在佛羅里達州的迪士尼海豚酒店的設計上華麗地展現出來,并使他聲名鵲起。戈德伯格甚至曾評價格雷夫斯為后現代主義的化身。他跨界于經典主義和立體主義間,還接手設計家用產品,他設計的茶壺、雨傘、掛鐘等全部能在百貨商店買到。由此,他成為美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并獲得2001年美國建筑師聯合會(AIA)金獎,1999年美國國家藝術勛章。
代表作品:
波特蘭市政廳
佛羅里達天鵝飯店
查爾斯·格瓦斯米
于1965-1991年間,輾轉普林斯頓、哥倫比亞、耶魯、哈佛等大學教書之后,開辦了自己的公司。格瓦斯米和他的合伙人羅伯特·西格爾,專門為富豪和名人(特別是娛樂界人士)建造豪華、精致的現代居所,格瓦斯米-西格爾房屋在1980年代甚至成了成功的標志。格瓦斯米堅持現代主義,不過其作品的純粹性多多少少還是受到了大公司和公共委托的影響。他獲得過美國藝術文學院頒發的布安尼紀念獎(1970年)、美國建筑師聯合會紐約設計獎(1985年),藝術學院公會(1988年)及紐約州建筑協會(1990年)分別授予他終身成就獎。
代表作品:
德梅尼爾住宅
約翰.海杜克
五人中最年長的海杜克是小組里最學術的,他總是很勤勉。他一直在庫伯聯合學院(Cooper Union)擔任院長教書,始終沒有放棄對于形式的熱愛。早期,他執迷于探索立方體、格柵、框架之間的關系,以及不同顏色、形狀、線條的組合。他的設計作品引人入勝,但經常難以建造。而他也常常沉溺于鉆研概念化的"紙上建筑",如著名的"墻房"。直至1980年代開始才有業主愿意出錢建他的房子。人們認為他改變了美國的建筑實踐和批評理論,就像密斯·范·德羅當年做的那樣。
代表作品:
墻屋
音樂之家
彼得.艾森曼
他在形式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他的建筑總是創建于自己的空間里,無視已有環境。艾森曼始終在搗鼓理論,他的興趣從1970年代的符號學到1980年代的解構主義,迷上了混沌理論。他深受德里達哲學的影響,建筑因破碎化的形式被人們貼上了解構主義的標簽。艾森曼在耶魯建筑學院開設理論研討班和高級設計工作室。他致力于"解放"建筑形式,但很多人對其實驗風格無法接受,評價他的建筑"對人類充滿敵意"。
代表作品:
維克斯納視覺藝術中心
他們的故事
“白派”的對手有人稱之為"灰派",但因為詹克斯的書,其更為人熟知的名稱是"后現代"。這個在70年代剛出來時還沒有被用濫到只剩時間意味的"后現代"倒確實是一種"主義",因為"灰派"這些人有一致的、明確的主張。對于現代派崇尚的功能為主、理性、簡化、單一、國際化,他們全都反對。這些真正的、主動的造反者包括羅伯特·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羅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1939-)、查爾斯·莫爾(Charles Moore,1925-1993)和后來的弗蘭克·蓋里(Frank Gehry,1929- )、朗佐·皮亞諾(Renzo Piano,1937-)。
2002年,"紐約五人組"中的三位--格瓦斯米、邁耶和艾森曼再度聚首,合作設計世貿中心的重建方案,他們的計劃是將五座玻璃大廈用水平結構聯系起來。當時赫伯特·馬斯卡姆(HerbertMuschamp)曾評論說:"表面看來,該設計完全忽略了后現代主義教我們的,關于環境、比例、折中等原則,有些人會覺得簡直就是倒退回了1960年代的巨型的超級街區。那又怎樣?這個設計提出了自己的宣言。那就是對現代主義史詩般氣質的延續。"
"五人組"的成員們回想當年大家聚頭商量提案時,格瓦斯米總是最早到的。邁耶覺得當時"他真的鉆進去了"。邁耶與格瓦斯米有將近50年的交情了,他特別懷念當年與格瓦斯米在他租的長島東部盡頭的一個谷倉邊兒的田里摘玉米吃。"查理是個甜心。"邁耶說。
有時候格瓦斯米不大會克制自己的情緒,被批評家批評了,他會非常傷心--特別是在耶魯加建項目以及曼哈頓亞斯特廣場的玻璃住宅樓項目上。"人家說建筑師都是厚臉皮,"格雷夫斯說,"但我們不是的。"格雷夫斯與格瓦斯米最后一次見面是在幾個月前,二人談論了經濟形勢,還有他們都不得不解雇10%雇員來渡過難關。
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組員的離去,"紐約五人組"規模日漸縮小。"當我們逐漸變老,這個小組會越來越小,這曾是個偉大的小組,"格雷夫斯說,"現在依然是。"
"白色"讓他們走到一起
想當初,格瓦斯米初涉建筑界時,"紐約五人組"也被稱為"白色派",因其受勒·柯布西耶所提倡的純粹主義形式影響,特別鐘愛白色。
這五個人上世紀60年代中期都生活在紐約,剛剛開始他們的建筑師或者教師生涯。"我們有的人在做老師,有的在設計建筑,大家都對彼此的工作很尊重。"邁耶回憶說,"我們決定每周六早上聚一聚開個討論會,每個人帶一件作品來。"格雷夫斯覺得這樣的聚會實際上也是建筑教育的一種延伸。"我們都剛畢業不久。"他說,"習慣于互相討論問題,進入社會后,你發現沒有人可以跟你討論了。"
上世紀60年代的美國,人文主義與非理性思想興盛,"二戰"后嬰兒潮一代的中產階級白人青年都熱心于社會運動,卷入反文化的浪潮。艾森曼回憶說:"人們想著越戰,想著搖滾,沒有人關心形式,而建筑就是形式。當我們開始成為建筑師時,要談論建筑非常困難。"
同時,戰后在美國飛速發展的現代主義建筑形式也開始遭遇瓶頸。希特勒喜歡仿古形式,而美國人對于戰時流落四方的包豪斯建筑師的思想醉心不已。二戰勝利后美國便大肆興建現代主義風格的建筑,慶祝勝利也擁抱新時代的到來。1950-1960年代,美國一度成為現代主義的中心。而到了60年代中期,人們對于這種遍布美國的平庸且粗野的建筑風格已經忍無可忍了。
在此背景下,五個年輕人走到了一起。雖然他們的建筑風格各不相同,但對于勒·柯布西耶早期建筑思想的認同把他們團結在一起--白色,簡單幾何形體,輕快明亮,拋卻功能的限制,重視建筑的形式和邏輯。
人生難得一知己。在自己感到迷茫的時候,有這么幾個朋友鼓勵支持、互相進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啊。
*注:本文資源來自于網絡,由景觀中國編輯整理,轉載請注明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