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文化城市時代的景觀探索與實踐——從生態學“入世”到文化身份的認同

admin 2009-05-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過去的10年是中國城市景觀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從1999年昆明世博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城市美化運動此起彼伏,城市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由此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中國式的城市景觀,目前這種城市景觀正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

Exploring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in Cultural City Times, from Ecology to Cultural Identity

1.城市景觀面臨的挑戰
  過去的10年是中國城市景觀破壞最嚴重的時期。從1999年昆明世博會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城市美化運動此起彼伏,城市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由此我們看到了這個時代中國式的城市景觀,目前這種城市景觀正面臨著三個方面的挑戰:
可持續發展
  未來20年內,在中國660多個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在我們的城市和鄉村流淌的河流幾乎沒有一條未被污染;有更多的人口處于各種自然災害的威脅下;荒漠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嚴重。連續幾年,中國每年消耗的鋼材是世界總消耗量的50%以上,水泥30%以上,它們被用來建造大型的紀念性廣場和建筑, 被用來給自然的河道襯底,用來攔河筑壩。經濟高速發展的代價是環境的破壞。我們不禁會問:我們能夠在日益惡化的環境和生態中幸免于難嗎?
文化身份
  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進入快速社會轉型中,中華民族面臨著文化身份缺失的危機。從傳統上講,中國的文化身份是建立在封建王朝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秩序之上的,列為國家遺產和世界遺產的大部分項目是皇權和士大夫上層文化的產物。然而,這種曾經的封建上層文化景觀是否還能夠代表我們民族當今的文化身份?
  在城市設計中這種文化身份喪失的危機表現得尤其明顯。當一位法國設計師為了實現他自己的夢想,將他的“杰作”—— 中國國家大劇院 —— 移植到中國首都腹地的時候,當巨大、危險的中國央視大樓的修建只是為了制造“震撼人心的力量”的時候,我們必須捫心自問:我們試圖呈現給世界的是什么?在中國過往封建帝王的華麗與現代西方的紛繁之間,我們不知所措,中華民族的文化身份是什么?這是當代中國,也是世界景觀設計師應該思考的重要問題。
精神信仰的缺失
  祖母告訴我:當一棵樹長大變老之后,會變成神,有精靈棲居;當一塊石頭陪伴我們的家園,日久也變為神,有精靈棲居,我們的山、水和土地本身又何嘗不是?祖輩們修建廟宇神龕用以供奉這些自然和先賢的神靈,它們保佑后代的幸福安康。我們曾相信是這些精神庇佑著我們的現世生活,還相信我們未來的生活需要這些精神的指引。正因為這些信仰和精神的存在,我們的生活才充滿了意義。然而,像世界其它地方一樣,物質主義迅速地覆蓋著中國的每一寸土地、甚至于土地上的每一個元素,土地和景觀元素正在日益地商品化,漸漸地,我們失去了與土地的精神聯系。

2.城市景觀扮演的角色
  面對這三個嚴峻的挑戰,當代景觀設計學應該并且能夠擔負起重建“天地-人-神”和諧的使命,在這個城市化、全球化、工業化的時代里重建“桃花源”。
  景觀是一個天、地、人、神相互作用的界面,在這一界面上,各種自然和生物的、歷史和文化的、社會和精神的過程發生并相互作用著。卓越的博物學者、生物學家愛德華•威爾森曾經說過:在生物保護中,“景觀設計將會扮演關鍵的角色。即使在高度人工化的環境里,通過樹林、綠帶、流域以及人工湖泊等的合理布置,仍然能夠很好地保護生物多樣性。明智的景觀規劃設計不但能實現經濟效益和美觀,同時能很好地保護生物和自然。” 同時,景觀不僅僅事關環境和生態,還關系到整個國家對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認同和歸屬問題。景觀是家園的基礎,也是歸屬感的基礎。

3.文化城市時代的景觀探索與實踐
生態學“入世”與中國的文藝復興

  生態學入世,要把生態保護變成一個對社會發展有積極貢獻的,甚至是可以改變社會的一種動力。所以生態保護不僅保護生物或某一種動物,而是保護一個完整的系統,它是一個系統生存的藝術,也是一種革命的思想。
  有人認為,到目前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生過兩次文藝復興。第一次是通常認為的歐洲文藝復興,它是起源于人類的自我覺醒——人文主義的覺醒。當黑死病的流行使整個歐洲死了一大半人之后人們開始覺醒,意識到人的自我價值。第二次文藝復興被認為是美國的高科技革命,這來源于當時美國對希特勒以及蘇聯武器的恐懼。這種恐懼導致了美國大力發展高科技產業,最后成為影響整個世界的信息革命。由此可知,文藝復興都是在危機意識下發生的。因為只有人類意識到危機的存在和嚴重性,才能迸發出一種變革的力量來解決問題。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就是一次文藝復興。因此,有人認為第三次文藝復興應該在中國。但這次的文藝復興的危機是什么?毫不夸張地說,這次危機就是人類物種的消亡,即人類本身和生存環境的消亡,因此從本質上講這次文藝復興就是一場綠色革命。
景觀的文化身份認同
  
近年來設計領域不斷地出現各種仿古建筑和景觀,除去它們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不說,它們實際上是對目前城市建設中出現的文化身份和精神信仰缺失問題的一種反思。雖然是一種好的趨勢,但卻不是一種正確的解決途徑。無論是圓明園還是姜子牙文化城,都是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上層文化,是利用上層社會手中的各種資源打造的士大夫階層的享樂文化。而今時今日,我們需要的是為千千萬萬個普通民眾創造休息娛樂場所,我們面對的是與古代不同的對象和階層。因此,我們不能從古代的上層文化中探尋中華民族文化的“源”。
  近些年我游歷了全球各地的城市,遍覽了數千年的城市歷史,體驗到了兩種不同的景觀:一種是樸素、真實的,飽含了辛勤的勞動,繁榮至今;另一種則是宏偉的、壯麗的,如海市蜃樓一般,但卻都已成為廢墟,比如古羅馬的城市、瑪雅的城市,還有中國被焚毀的圓明園。我認真地思忖了這兩種不同的文化:第一種屬于下層文化,充滿了鄉土氣息,它是隱形的,鮮見于歷史教科書中,但正是他們才領悟到了生存的藝術,并創造了真正的景觀和充滿生機的真實世界;而另一方面,那種所謂的上層文化,來自于城市中,歷史上聲名顯赫,他們根本不懂得生存的藝術,縱情于享樂與裝飾的藝術,最終導致產生虛假的景觀和虛假的最終走向滅亡的世界。不幸的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城市設計都是由上層階級來完成的,之后這種城市設計的藝術便沉緬于所謂更尚文明的浮華裝飾、紀念碑式的建筑以及“人間天堂”般的花園之中。而現代的城市設計,從理論到實踐,仍然還是基于來自希臘、羅馬、瑪雅以及中國古都等城市廢墟中的經驗。
  因此,為了能夠建造一個平民的、鄉土的城市景觀,當代景觀設計學必須調整自身的定位和價值觀。我們是誰,我們從何而來,決定著我們的未來;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珍視什么又將決定了我們應該在什么地方、保護和創建什么樣的景觀。

當代景觀設計的使命與探索
回歸景觀設計學作為“生存的藝術”的本原
  中國的景觀設計學,要想成為保障人類健康安全、 重建和諧的“天地-人-神”關系的主導學科,就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起源問題。我們必須重歸 “生存的藝術”和監護土地的藝術,而非一門消遣、娛樂的造園術。
  過去,景觀設計學在定位上存在著致命的弱點,其中一個最重要原因就在于它仍然把自己當作古老園林藝術的延續,這是大錯特錯。景觀設計學不是園林藝術的延續和產物,而是我們的祖先在謀生過程中積累下來的種種生存的藝術的結晶,這些藝術來自于對于各種環境的適應,來自于探尋遠離洪水和敵人侵擾的過程,來自于土地丈量、造田、種植、灌溉、儲蓄水源和其它資源而獲得可持續的生存和生活的實踐。景觀需要重新發現,而景觀設計學也需要重新發現。
    
鄉土與尋常:重歸真實的人地關系
  關于鄉土,我指的是日常和尋常,白話和方言,是平凡的人和平常的事物,它相對于豪華和異常而論。要重建文化歸屬感和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我們就必須珍惜普通人的文化,關注他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珍視對于腳下的土地而言是真實的普通事物。 
  從中國的第一個皇家園林和第一個文人園林開始,鄉土便遭到了上層文化的閹割。奇異、矯揉造作和排場就成為造園的主流,它們與周圍尋常的環境以及市井生活大相徑庭。席卷今日中國的“城市化妝運動”形式上看是步履了美國和歐洲“城市美化運動”的后塵,但其實也是中國自己虛偽、空洞、畸形的造園傳統的延伸。
  直到最近我們發現城市精英階層也像普通大眾一樣遭受著日益惡化的環境的困擾,甚至比處于偏遠鄉間的農民還要嚴重,所以,重歸“生存的藝術”是時代對景觀設計學的訴求。同時,生存的藝術反映了真實的人地關系,而正是這種真實的人地關系又給予人們文化的歸屬感以及與土地的精神聯系。

景觀引領發展:“反規劃”途徑使景觀作為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
  城市化和全球化進程迅速且無法抵抗,而“反規劃”是改變傳統發展規劃模式,主動爭取“天地-人-神”和諧的必由之路。這里所說的“反規劃”,是指景觀設計師和規劃師應該在城市建設發展計劃確立之前就通過識別和設計景觀的生態、文化遺產、以及休憩的基礎結構,引導和框限城市發展,即建立生態基礎設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EI保障著城市的生態的安全和健康、保護我們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身份、重建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
  “反規劃”途徑試圖找到在各方面都可行的、便于管理的綜合生態安全格局,將各種生態服務功能、文化遺產保護及人與土地的精神聯系,通過一個完整的,連續的生態基礎設施整合起來,擔當城市生態安全、文化認同和精神給養的功能。
  從宏觀的區域和國土范圍上來講,EI被視為洪水調蓄、生物棲息地網絡建設、生態走廊和游憩走廊建設的永久性地域景觀,用來保護和定義城市空間發展格局和城市形態。
  從宏觀的城市尺度來講,區域的EI將延伸到城市結構內部,與城市綠地系統、雨洪管理、休憩、自行車通道、日常步行和通勤、遺產保護和環境教育等多種功能相結合。
  從微觀的地段尺度來講,EI將被作為城市土地開發的限定條件和引導因素,落實到城市的局部設計中。
  EI成為各種過程的相互作用的媒介,聯系了自然、人以及精神。在保護生態環境完整性、建立文化歸屬感以及為人們提供精神需求方面,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景觀安全模式。


綠林中的紅飄帶——秦皇島市湯河公園設計


中山岐江公園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婚熄与翁公李钰雯|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 国产麻豆交换夫妇|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国产va在线视频观看| 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爽人人片av |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午夜精品乱人伦小说区| 亚洲精品短视频| 乱中年女人伦av一区二区| 中国体育生gary飞机| 2021国产麻豆剧| 色欲香天天天综合网站| 激情视频在线观看网站| 日韩欧美一及在线播放| 小镇姑娘hd电影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普通话|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 精品视频香蕉尹人在线|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 在线观看的免费视频网站| 国产在线精品香蕉麻豆| 人妻体体内射精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 a级aaaaaaaa毛片| 青青青手机视频在线观看| 深夜A级毛片视频免费| 日本性视频网站| 国产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国产v亚洲v欧美v专区| 亚洲处破女AV日韩精品| 中文字幕巨大乳在线看| 福利姬在线精品观看|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韩成人免费视频| 国产超级乱淫视频播放免费| 啦啦啦最新在线观看免费高清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 丁香婷婷六月天| 高清中文字幕视频在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