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近幾年來,園林綠化城市建設已經成為我們城市建設的主流,大家在爭相加大對城市綠化投入的同時出現了一股攀比之風,如“景觀風”即一些地方過分的強調景觀,忽略了自然生態、民族文化、地域特征,建設了一些功能不健全的公園綠地,而且破壞了城市原有的自然風貌;如“崇洋風”,即一味崇拜國外的文化藝術,忽略了本土文化、本土樹種、傳統的園林藝術,建設了一些不倫不類的“洋化工程”,造成了巨大的浪費;如“奢侈風”,即片面的追求用材的“高檔次”、資金上的高投入,大量的堆砌建筑小品和雕塑,結果既破壞了環境,又造成大量的高檔的外來物種的死亡,浪費了資金;如“政績風”,即一些地方把園林綠化建設作為一項“政績工程”來抓,新建的公園綠地反季節施工,低價中標,造成短工期、低質量;這些不良風氣嚴重影響了我們的綠化成果,在高投入的同時得不到高的回報,因此我們要積極推廣節約型園林建設,以最少的資源和能源投入,獲得最大的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走出園林綠化建設中的幾個誤區。這里我對園林綠化建設中的幾點常見誤區談一點我自己的看法。
忽略鄉土樹種引進外來樹種
城市綠化應因地制宜,注重選擇本土園林植物和適合當地氣候條件的園林植物,慎重引進外來樹種。鄉土樹種就是本地區土生土長或稱地帶性的樹種。廣義上也可以包括某些經過馴化已在當地長期栽培、并完全適應當地氣候條件、生長良好的外來樹種。“鄉土樹種不是‘土氣’,它們在生活的土地上扎根,是自然選擇的結果。‘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養一方樹’。園林綠化講究適地適樹,‘翻譯’過來就是說:選擇鄉土樹種為城市綠化的主力軍,最符合節約原則。因為鄉土樹種苗木成本低,成活率高,管理最省事,不會因氣候變化而‘生病’。”實踐證明,這些樹種生長健壯、冠大陰濃、抗寒、抗旱、抗污染、耐瘠薄土壤、適應性強,能發揮最大的生態效益。
在晉城市區建設路、澤州路上,都生長有高大的法國梧桐。這其實是外來樹種,但已經適應了晉城的氣候,可作為適宜的樹種。每到炎炎夏日,綠陰如蓋,行人行走在路邊,都會感到特別舒坦。而在太行路上的合歡樹,合歡樹給人們的印象是樹形風度瀟灑豁朗,合歡花端莊秀麗,但合歡樹屬閩南鄉土樹種,不適宜我們這里的氣候變化,長勢不旺,病蟲害嚴重,連存活都成為難題,更談不上綠化效果了。
但愿這些引進的外來樹種的命運能提醒人們,讓鄉土樹種成為城市綠化的骨干才是最科學的選擇。
過分強調立竿見影忽略生態效益
在寸土寸金的都市里,與其盲目地大鋪草坪,還不如多栽一些樹好。雖然草坪綠化見效快,可生態效益卻大大低于樹木。大肆鋪設草坪已經成為最不受歡迎的綠化方式之一。
園林專家認為,從投入來看,樹木和草坪的投入比例為1∶10,而產生的生態效益比卻為30∶1,相同面積的樹木制氧能力是草坪的幾十倍,樹木在改善城市小氣候、凈化空氣、減少熱量、降低噪音等方面也比草坪強20多倍。
據有關資料,每平方米草坪“喝”一次水需要1.2噸。草坪的修剪、除草、澆灌、病蟲害防治等,每年每平方米要5元左右,這也大大超出以樹木為主的綠地管理。這都和“節約型綠化”的思路格格不入。
許多城市為讓綠化速成,不顧當地的自然、氣候條件,盲目種植大面積的草坪以取代栽樹。在我國,城市綠化“草坪熱”從上世紀90年代初持續至今。但結果如何呢?以鋪草為主的綠化導致了“有綠無陰”的后果,有的城市綠地草坪比例過大,在炎炎烈日之下,行人卻找不到遮陽的樹木。
據了解,城市綠化大規模鋪設草坪在我國自大連開始。但專家認為,那是大連的生態環境所決定的,大連氣候干熱,土層薄,種樹難度大,只能先鋪草坪后逐步增加喬木。更主要的是大連市內多山林地段,輔以草坪,能形成較好的綠地景觀和生態效果。
提倡多植樹,少種草坪,并不是說完全拒絕草坪。問題在于,不能盲目地追求大草坪,“歐式大草坪”并非適合所有城市。
現在國內城市綠化選擇的多是從國外引進的冷季型草坪,不耐旱、浪費水,缺一點水就發黃,管理費用也高。應逐漸縮小其種植比例,代之以節水、耐踐踏、耐旱、不用修剪的暖季型鄉土草坪。“雖然這些鄉土草坪一到10月份就變枯黃,但綜合效益要優于冷季型草坪。”據了解,韓國、日本、美國等國家已經認識到冷季型草坪的問題,每年從我國進口草坪的比重逐漸增加。而在國內,對這一問題的重視還遠遠不夠。
目前,城市綠化草坪的應用量仍然過大,用地被植物替換草坪仍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廣。在園區管理過程中,利用爬行衛矛、白三葉、小葉扶芳藤、錦帶等地被植物逐漸取代老化的草坪,既改變了景觀效果的單一性,又節省了管理成本。這些地被植物大都比較耐旱、耐陰,生長快,繁殖力強,成坪時間短,綠期長,既可觀葉又可觀花,可粗放管理,養護費用低,可以種植在喬木下,減少裸露地面,大大提高了生態效益,同時這類地被植物可以不斷的繁殖分栽,為園區綠化提供更多的綠化材料,如白三葉的種植,其中的1/3是來自不斷繁殖分栽形成的。
違反自然規律拔苗助長搞“速成”
雖然飽受批評,但“大樹進城”這種名為造綠實為毀綠的做法仍在一些城市存在。
城市綠化要遵循自然規律,不可拔苗助長搞“速成”。“大樹進城”之類的錯誤綠化模式不僅浪費了大量寶貴的財政資源,而且也導致了異地原生態森林的破壞,不利于城鄉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
所謂的“大樹進城”,就是從農村或山區購買大樹,移植到城市,其目的是為了盡快改善城市的綠化水平,提前建成森林型城市。在移植中,伴隨大樹進城的,還存在挖掉普通大樹換成“名貴”大樹的現象。
“大樹進城”始于上海。從1998年起,上海共向市內移植了胸徑15厘米左右的喬木22種、5萬多株,兩年中耗資5000萬元。隨后,許多城市爭相仿效這一快速綠化城市的“捷徑”,在國內某市的“綠化方案”中明確規定,要用1個月的時間,讓“萬棵大樹進城”。于是,那些深山老林中才能見到的高大樹木紛紛在鬧市安了家。但等待它們的卻是:進城樹木大量死亡。在引進數以萬計大樹、珍稀樹種的某省會城市,移植大樹的死亡率超過70%。更嚴重的問題在于,“大樹進城”是同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破壞聯系在一起的。專家指出,成年大樹一旦移植,樹體加速老化,2至3年內處于假活狀態,即使3至5年確定成活,也大多在幾年,十幾年內變成缺乏生機的老樹,逐步喪失環境生態功能。城市綠化不能靠成活的大樹“輸入”,應該立足于栽種樹苗,讓幼樹適應城市的土壤和氣候,自然地茁壯成長。
推廣節約型園林建設是一項長期而艱苦的工作,建設(園林)主管部門開展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要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并重、建設和節約并重、發揮綠地功能為主景觀為輔的方針,走勤儉節約、科學建綠的道路,加大城市中心區綠地建設,全面保護自然區域為前提,以節水、節能、節約資金為目標,以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為支撐,全面開展節約型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建設中少走誤區,真正做到少投入高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