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有人說景觀是奢侈品、裝飾品、環境的亮化工程,是人類文明及經濟發展的產物;有人說景觀行業背負著治療受創地球的責任,旨在解決環境問題;也有人說,景觀填補了城市中建筑留下的空白,是增加土地建設價值的工具。
由于大眾立足的角度及市場需求不同所產生的理解差異,景觀涉及的領域是多樣而廣泛的。我們每天視覺所及的對象——從路邊的一草一木到高樓大廈、從山林到海邊、從城市到荒原、從宏觀到微觀——均是景觀的一部分。涉足景觀行業將近二十年,對我而言,它一直是豐富有趣的專業,充滿無止境的創意、智慧、學習與挑戰,平衡于理性與感性之間,圓融于萬物天地之中。景觀,反映了設計師對于生命和生活的感悟,借由空間及組成元素闡述生命循環和延續的方式。
云南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元陽梯田“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農業景觀;海納百川的上海依靠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發展了包容的多元文化,也奠定了躋身世界級國際城市的基礎;文人騷客為西湖美景留下豐厚而感性的文字與傳說,賦予了杭州不滅的城市靈魂……每一塊土地都有其與生俱來的特色和育化背景,每一座城市的形成都有一些耐人尋味的故事和發展興衰的歷程,唯有挖掘出場所的本質精神,并將其生命力再度激發出來,才能創造真正撼動人心的景觀,以永續的環境孕育宇宙繼起的生命。
近十多年來,中國的城市建設持續以驚人的速度邁進,人民生活的便利性與舒適度不斷提升。隨著國家經濟產業結構的轉變、視野的擴展、生活步調的加快,人們為了追尋更高的生活質量,快速而大量地汲取外來經驗與信息資源,在與歐美先進國家競爭的同時、在新舊交替之間,崛起了一批批象征進步、快速發展的高樓,越來越多屬于中國的東方特質元素被舍棄或遺忘,取而代之的是被大量堆積的現代化材料與工藝,這導致我們周邊的環境正在褪去原有的容顏。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環境設計學院郭瓊瑩院長,是一位令人尊敬的環境領域專家。她曾在文章中感嘆現代建設盲目追求績效而對環境造成的沖擊——“一味模仿復制、未因地制宜、未融入風土民情,往往復制了一堆與鄉土紋理背離、與小區生活孤立之外來殖民怪物,雖復制了外形,卻喪失了最珍貴之鄉土內涵”。
近來,由于一線城市空間逐漸趨于飽和,開發的熱潮轉向二線城市。向大城市邁進的迫切愿望導致一些成功的開發設計案例被不斷拷貝、應用。上海新天地即為一個最明顯的例子,該項目開發獲得成功之后,許多城市都有類似的設計模式出現。時至今日,“新天地”儼然已經幻化為中國城市現代化的一個指標,最終成為許多國外朋友眼中親切的“中國式7-Eleven”(連鎖便利店)。地方的特色就這么被粗糙的經濟利益逐漸掩蓋,被一窩蜂式的消費者喜好與流行文化同質化,于是,在煙雨朦朧的城市里出現了屬于陽光燦爛之城的地中海別墅群,在粉墻黛瓦的江南小鎮中出現了頂著金色拱頂的歐式建筑。當人們頌贊現代的便利、驚嘆標志性建筑的新奇時,漸漸失去了地方原生的獨特性與生命力。
當然,不可置疑,世界的腳步應該不斷向前邁進,人類時時刻刻在創造新的文化;但是,面臨地域性的逐漸消失、全球環境的惡化,景觀專業賦予我們更為積極的使命——提供給開發者不一樣的建設方向與做法,以扼制急功近利的開發、過度的美化,以及對環境造成的不可恢復的損傷。
景觀,應該擺脫早期狹隘的空間綠化的巢臼,步出強調取悅感官效果的浮夸裝飾工程誤區,以延續環境的生命為己任;而景觀專業在提出創意時,也應該承擔對于環境與社會的責任,賦予環境真正的生命力,下文將對景觀專業操作的理念和一些心得進行闡述。
宏觀與客觀的視角
環境建設的目的并不僅僅在于解決單一地塊、區域或個體需求問題,還在于建立合理適當的總體環境構架系統,串聯或重建開發基地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人與環境的關系。只有以開放的心胸、遠瞻的視野面對并深入研究問題,更周密全面地理解影響開發的各種可能性,才能提出正確的計劃、方向、定位與策略。宏觀,幫助我們超越自我主義私利的牢籠,提高看待事物的深度和廣度;客觀,借用宗教家圣嚴法師開釋的一句話,“客觀,即為他人著想”,以旁觀者不偏不倚的心態作出公正合理的評價。景觀專業應著眼大眾利益,平衡開發建設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創造互利共生的和諧環境。
以蘇州金雞湖為例,10年前是開發初期的工業園區,開發單位原本僅委托設計團隊在3個月內完成沿湖100~200m寬的帶狀景觀綠化設計。但設計團隊進入后,發現原本善意配置的環形綠地,卻在無形中阻隔了城市與湖面的連接,減少了人與水親近的機會。因此,設計團隊轉變思路,從更為宏觀的城市設計角度提出總體開發策略,將金雞湖環湖部分依周邊都市開發土地使用模式分為8個不同氛圍的區域,通過重新梳理城市、湖體與人的關系,運用靈活的空間組織,創造出或寬或窄的水岸空間、或借景遠觀或引入融合的視覺序列,有機地連接了建筑、綠地與城市活動,近10年的環境建設工作,賦予金雞湖更豐富多樣的風貌,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成為帶動蘇州工業園區周邊發展和改善居民生活的核心。
理性與感性的思考
非黑即白的理性判斷與帶有想象空間的感性思考相互結合,構筑了可實施的理想世界。景觀是自然科學與社會文明共生的產物,通過理性嚴謹的數據收集分析,準確地理解環境優劣勢,才能建立支持創意的堅實平臺;感性被視為創意的來源之一,是一種個人內在情感的反映,是人接收外界刺激與心靈撞擊的產物。然而,正因為設計與藝術是不同的——藝術可以是主觀自我意識的表達,設計除了故事性及美感外,還必須考慮客觀的環境因素與機能上的需求——因此,唯有將個人的體驗融入理性的分析,才能真正挖掘出環境的本質,延續屬于地方的獨特場所精神。
傳統與創新
建筑師安藤忠雄認為“創新不一定要摒棄傳統”。流行文化、新奇事物總是熱門話題,最終演變為市場關注的焦點。追求新鮮的事物,是人類文明不斷提高的原動力。這些時尚及其構成元素經過時代的考驗,有些將會逐漸形成社會文化的一部分、人們共同的記憶,發展為地方特色;當運用于環境、空間、尺度、材料、色彩等,即形成建筑環境語匯中的場所精神。從天而降的靈感不是唾手可得,放諸四海皆宜的外來設計與地方文化背景脫離,無法展現地方的獨特性;尊重地方人文精神,閱讀傳統,敏銳觀察,發掘組成環境的重要元素與本質,以適合時代的技術手法重新組構,才能使地方生命力與今日的環境串聯、延續和發展。
以2007年春天完成的東京中城為例,基地位于東京城市中心六本木區域的核心位置,規劃設計以復合式的主題,集結文化藝術、時尚購物、餐飲酒店、住宅辦公、休閑娛樂、綠地公園等功能于一身,創造了嶄新的國際城市生活樣貌,成為令世人矚目的東京新地標和話題。從眾多的頌贊文章和報道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其無可抵擋的魅力,其實源于日本精致簡約的創意美學,在這個“城市再生”的計劃中,由高塔建筑、檜町公園和中城花園構成的大片綠地以不同的形式演繹了城市人文與自然的脈動、過去與未來的連接和對話。自然的櫻花林、保留的古木、饒富禪意的石景藝術裝置,線條流暢、光影通透的廊道構架,與大地結合的美術館,俯瞰城市景色的高塔建筑,將江戶時代的城市記憶與特色以全新的生活模式與相貌展現出來,也將代表城市的生命力不斷延續、擴展與提升。
關懷的態度
前瞻的思考源于對環境與周遭事物的洞察力和認知。在規劃2012年倫敦奧林匹克基地時,景觀團隊提出“無負擔的土地利用模式”,前瞻且嚴謹地考慮到大型活動場地臨時性建設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活動結束后場地利用的可能性,所以在規劃中納入環境恢復的建議,從而贏得了這項國際設計競賽。
新加坡系統式的綠陰道路建設,運用生活中更容易接觸到的道路景觀,以層次豐富的植物創造道路線形空間的連續性視覺效果,跳出了只有公園才是都市綠化建設重心的傳統模式,成功地獲得“花園城市”的美譽。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遇到一些瑣碎的困難,人行道停滿了腳踏車,導致人車爭路;下雨時,瞬間形成的積水阻擋了人行橫道線。這些不便是應該在設計過程中被提出討論而盡量避免的。只有注重觀察力的培養,汲取生活的經驗與教訓,關懷環境與人,才不至使設計與生活背離。設計并不是只是一時流行、幾個亮點。如何讓人舒適地在其中活動,并且愿意主動接近,才是空間能夠長久存在的依歸,才是景觀生命力的源泉。
結語
景觀是生命的體驗與延伸。景觀是大地的一部分,唯有和適當的土地契合,才能茁壯成長,展現生命的美感,生生不息;景觀是生活的一部分,唯有懂得體驗的人,才能關注世界,發現土地無窮的魅力。
作者單位:易道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