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的城市設計:全球化還是本地化?
admin
2008-03-04
來源:景觀中國網
作為景觀設計師, 我們要親身參與當地的實踐, 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系統。與此同時, 我們也是在全球的層面上進行業務活動和專業的工作。
作為景觀設計師, 我們要親身參與當地的實踐, 要充分了解當地的系統。與此同時, 我們也是在全球的層面上進行業務活動和專業的工作。
這個時代正在經歷著加速的變化, 中國這點尤為突出, 我們還沒有做好應對這些變化的準備。本能的,我們找到了傳統的模型來解決當前的問題,但是僅有這點是不夠的。我們怎么做呢?我們是討論過去的模型?還是要融入社會中適應當前進行的這些變化,以及這些變化跟學科之間是什么關系?所以我們需要了解在整個環境中,各個不同的專業從事的工作。通過參與項目,我發現要克服這個問題有很大的難度,我們需要關注當前的專業條件,然后問自己:作為教育者、從業人員,城市設計方面的這些條件意味著什么?我們發現在不同的文化里,景觀設計、景觀規劃、城市規劃都有不同的含義,比在一個文化里面的意思更多樣,包括了各種各樣不同的技能。
我們的實踐和你們的實踐并不局限于一個文化里面, 它是跨文化的。城市之間、從城市到農村、從一個國家到另外一個國家,有大量的移民,單一的種族或者單一國家主導地區的現象受到了很大的挑戰。所以你即使在自己的家里工作,也很有可能正經歷著跨文化的專業工作。這個現象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有人已經開始考慮這樣的問題了。我們有各種各樣的術語,有一個術語我們多會用到,就是大對話的概念。在大對話當中我們要問什么樣的問題呢?首先,跨文化究竟是什么,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樣的領域當中它可以做得非常好,我們應該怎么樣做和怎么樣學習,這點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 作品的設計者, 他們受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樣的,在哪兒受的教育,這讓我們對自己的職業有了另外一番理解。他們的不同文化決定了我們現在有不同的經歷和不同的經驗。舉辦研討會的時候,我們討論的都是不同地區的案例。討論的時候并不一定是住在那個地方的人提供的案例, 我們往往讓別的地方的人來討論這個地區的案例。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新的語境,讓大家來討論這些問題。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快, 世界也在不斷的融合, 在世界各地,人們做事的方式越來越類似。當然,不同的地方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我們居住的物質世界實際上是由多樣化的文化所組成的,不管是在哪個城市、哪個居住地,我們都可以發現文化的多樣性。所以可以說,我們現在所居住的環境是可以聽到各種聲音的,而不是一個聲音。我們需要更好的交流。
還有,人們的期望在當地的社區當中不斷提高,他們認為自己的社區應該是什么樣,應該有什么樣的變化,應該由他們說了算。這點在不同的文化當中都是如此,而不是在一個文化當中出現的問題。現在環境的決策越來越要求民主化了,職業化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職業化并不意味著與世隔絕。在中國的經歷跟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不太一樣的,其中有利也有弊。我們在全球影響的環境過程中越來越標準化了, 所以到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 你都可以發現同樣的建筑、同樣的結構。郊區化的趨勢非常明顯, 城鎮化的趨勢也非常明顯。另外是商業化, 市場現在越來越多的占用了城市當中的公共資源。
還有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是旅游。我們發現即使是在偏遠的地區,旅游活動也存在。在很多歐洲國家,這種情況非常明顯,其他地方也是如此。泰國以前廣大的農耕地,現在變成了旅游勝地,在這個過程當中,很大的廟宇也必須遷移新址了。在北非,最早在一個城市當中有非常大的森林和非常大的湖。隨著城鎮化進程不斷發展,湖和森林在不斷的縮小。環境不斷惡化的情況,實際上在全世界都是這樣蔓延的。人們對于這種發展模式沒有太多的疑問,從大城市一直到最小的村莊都是如此。這也是為什么我們這些職業人員應該意識到的一點:我們不一定在大城市做作品,我們也應該到偏遠的鄉村去,因為全球化的進程已經影響到了這里。現在新的可持續概念,在全球都得到了響應。人們都希望在全世界范圍內改變他們以前的做法,這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新的轉變。在其他非常重要的地方, 比如當地的社區, 一般都會有一些專業的人員,他們總是強加一種所謂標準的形式。有的人也許會說,我們應該引進、混合,把各種東西混合起來,這像城市中的公園。隨著現代化的不斷發展,人們的期望值也在不斷的提高,因此我們必須要根據當地的文化來適應當地的情況。在全球化過程當中,我們需要把兩種不同的趨勢組合在一起:一方面是全球的標準化,另外一方面是當地文化的特點。不管東方還是西方,都是如此。我們也需要了解其他的文化究竟是什么樣的,不同文化之間是怎么樣互動的。另外,我們也要注意到城市的景觀設計會影響到人們的思維。
關鍵做法是,在實踐的過程當中,我們不能想當然,我們必須要了解這種做法,并進行相應的改變。作為一個專業人員,我想我們應該積極鼓勵人們去了解不同的文化,我們不應該只是接受全球已經制定下來的標準和標準的形式,必須要采取一種批評性理念、運用批評性的眼光去了解世界。不僅僅要了解專家的意見,同時也要了解在社區當中人們的反應是什么,我們不應該只考慮政治家或者大公司給我們帶來的是什么,我們更應該考慮環境。我們還需要了解客戶究竟是誰,用戶究竟是誰,更需要了解他們的想法究竟是什么。在這里要告訴大家的是,現實是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實現了跨文化、跨種族、跨專業的交流。所以作為專家你必須要能夠了解這種“大對話”指的究竟是什么。
在城市當中進行景觀設計的專業人員必須要注意到,我們在環境和人之間想要起到什么作用。因為這實際上給我們帶來的是倫理、道德上的挑戰。現在我們的實踐已經得到了很多支持,但是我們還需要更多的實踐,要想再有新的支持并不是那么容易。
目前的問題是發展太快,正是因為變化太快,正是因為客戶的期望值太高,我們更不能夠邊做邊學。20年以前做一個項目可能需要三年,現在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在美國需要花三年做的事情,在中國只需要一年的時間就完成了, 所以邊干邊學可能沒有時間。這是教育方面的挑戰、也是專業方面的挑戰,怎么樣提升我們的技巧,怎么樣更好的進行文化的學習是我們面臨的重要問題,必須采用全球教育的方式。
另外,必須進一步擴展對城市項目的了解和支持。關于標準方面的支持并不能解決各個城市的問題。根據變化的需求進行適應,這是未來的一個挑戰。我們在這方面原來做的非常出色,現在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提高適應性。所以我們不僅教技巧,同時也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以便有更強的應用能力。在設計教學計劃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困惑,怎么樣找到更好的學生和專業人員,使他們了解這些復雜的情況,專業人員必須對工作有更大的認知,這樣的話,才能不斷提升能力。不管在哪種情況下,我們都需要有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具備把一個客觀的硬性指標轉化為主觀的軟性指標的能力。
請外國人到本國的環境下進行工作確實是有好處的,大家可以互相學習。我們注意到,如果學生能夠在跨文化的背景下進行學習,通過邀請外面的人一起從事項目,他們可以學到更多的東西。對我們的工作來說,這是非常有用的。
未來我們必須培養一種技巧,不光是一種對話的能力,也就是說你應該怎么樣積極主動的以專業的方式來生成這樣的對話,專業工作者和專業人員怎么樣能夠主動的生成這樣一種氛圍,使得更多人參與這樣一種決策的過程,需要不同群體人的參加。我們要確保每個小組的人都非常積極的參與討論,接受不同意見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跨文化交流并不局限于兩種文化之間,我們必須要加強三個、四個甚至是更多個文化之間的相互溝通。法國的設計人員加強了多種文化之間的溝通,讓城鎮發生了變化。
我們和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溝通和合作的時候,應該調整講話的方式,可以采用文字游戲的方式,這種帶點游戲色彩的工作方式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未來在我們所有的學科和領域都會有共同語言的出現,我們必須繼續學習來培養這樣的能力。現在我們在國際和跨文化的層面中進行的反思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進行認真的反思來吸取過去的教訓。如果想做到這點的話,必須對全球的資源進行更多的分享。所以我們也必須意識到,這樣的體驗是不夠的,必須對這樣的體驗進行階段性的分析,以跨文化的方式進行,運用批判性的思維來做。這就意味著做這樣的工作的不僅是那些專業人員,也包括了學術界。
項目本身是同樣重要的。項目怎么操作, 怎么進行溝通, 實際意義是什么,這些構成了案例分析的整體,我覺得這方面做的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看一下實踐的技巧,這就需要實踐者和研究者共同來做這個事情。一般來說他們的思維方式和知識體系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兩點都是非常必要的,實踐者對行動感興趣,搞研究的人能夠對現象進行更深的思考,兩方面的因素應該進行配合和合作,我們需要廣泛的探討結果。
我們所面臨的環保任務,可能是我們要解決的最大問題之一,我們需要加強彼此的合作來實現這樣的目標,互相合作激發出更大的對話機制。大家都知道的一點是,現在確定性受到了挑戰。我們跨越了文化的界限和別的文化進行互動,文化的價值所具有的確定性受到了挑戰。因此我們必須要接受這樣的現實:必須在模糊不定的情況下進行工作。我覺得中國的文化比德國的文化更具有包容性,我們必須接受多樣的思考和講話的方式,并且適應它。通過這樣的過程來實現共同的認識,即使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所有的問題上能達成一致。我們要接受差異,接受沖突,繼續前進,這樣一種思維體現了西方和東方文化傳統之間很大的不同,而且是未來的一個很大的挑戰。
出版物、研討會、論壇等交流形式可以創造出跨文化交流的機會, 但是對我們來講最難的一點就是, 要承認實現更大的對話的目的, 從而實現更好的溝通, 這是需要花時間才能實現的。很多以項目為導向的思維方式不愿意花這么長的時間, 不愿意嘗試這種溝通的方式。如果我給國際從業者提供建議的話, 就是人們需要花一些時間把所有的問題看清楚, 然后再做出合適的決定, 這是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我們研究了全球化是怎么樣影響世界各地城市甚至是城市的環境的。這是我們學習的目標, 更好的了解全球化。我們需要獲得更多的知識, 了解當地發生的事情, 國際上有哪些先例呢? 僅僅研究已經出版過的項目是不夠的, 我們需要更多的例子、更多的出版物來探討國際經驗。
總體來講,我們也需要開發技能,產生互動以及討論,把它們描述并記錄下來。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把城市項目總體觀點、各地情況加以個性化,這是我們面對的挑戰。每一件事情都有難度,但是我還想建議所有參與環保的學科,在未來十年都需要做什么呢?迄今為止我們總是說“要有全球的視野,有本地的做事方式”,這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提出來的,我們把本地的事情做好,全世界就沒有問題了。但是,現在這種思維方式已經過時了, 我們必須有全球的視野, 也必須要理解全球化背景下的程序是什么, 我們能做什么。如果我們只有全球的思維的話, 就變成了不能思辨的全球化理論, 我們自身會加劇社會環境的惡化。
所以我們需要更多的了解全球的動向,與此同時,也要更多的了解本地正在發生的事情。為了做到這一點,我們需要進行大對話,我們需要和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文化進行很好的互動;我們要把現代文明看作既是本地的,也是全球的;在行動的時候,我們必須承認有一個東西發揮影響;必須承認,作為專業人士,我們有責任以對全球負責任的方式采取行動。(本文根據會議記錄整理)
作者簡介: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景觀設計學系教授、系主任。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