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之于青少年素質教育
admin
2007-03-15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中山岐江公園再次作為一個教育案例出現在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卷高中版《環境素養專題教育——回歸自然》教科書中,這是繼《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一文被錄用到蘇州教學版高中語文課本后,景觀在教育行
近日,中山岐江公園再次作為一個教育案例出現在由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卷高中版《環境素養專題教育——回歸自然》教科書中,這是繼《足下文化與野草之美》一文被錄用到蘇州教學版高中語文課本后,景觀在教育行業取得的又一大突破!
這個近幾年足夠吸引人們眼球的經典案例的價值,不僅在于她的表層魅力,更在于她的深層意義。她已經完全超越了一個普通公園的概念和內涵,因為除此之外,她更像是一座對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的殿堂。
正如文中開篇所寫:“走進公園,看看天﹑看看地,享受花花草草的芬芳,感念天地萬物的神奇和曼妙,追尋自然、科技與藝術地完美結合。因為它給我們帶來了更深層的思索和啟迪……”這篇文章給青少年學生們帶來更多的是一種對傳統觀念的沖擊,同時也是一種對新的時代理念的更好傳播。
野草之美帶來價值觀念的轉化
走進中山岐江公園,感受到與其他公園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那些大面積的野草帶給人們的獨特視覺美的沖擊,當然也許會有人驚訝于這種景觀,因為在他們眼中,這些野草都是“雜草”,都是不美的,但中山歧江公園用事實給這種傳統的觀念一次有力的“回擊”。“野草本不自美,但人的設計會讓它們美不勝收。那些被人們踐踏、忽視的野草,所創造的歷史感和美感是華麗的牡丹和玫瑰所不及的。”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如是說。
環境管理僅僅是手段,在廣大群眾中建立一種環境倫理意識,提高個人環境素養才是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的最重要因素!當我第一次行走于北京的大道上,最大的發現可能就是那些“全副武裝”起來的街道綠籬了。姑且不說它們浪費的人力和財力,不知這種景觀能給這個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中的人們帶來怎樣的視覺感受?我們舍棄了原本屬于這塊場地的鄉土樹種和野草,而求來的“真經”卻是眼前這種令人“痛心”的景觀,而這一切都源于我們傳統的觀念,傳統的對待野草和鄉土樹種的觀念。
令人欣喜的是9月3日,在北京市園林綠化局正在制定的《關于開展節約型園林建設工作的意見》(討論稿)中明確提出,對待野草不能簡單的“斬草除根”,而應充分合理的加以利用!
但是正如面對似乎永遠處于“困境”中的中國男足一樣,要想取得“質”的飛躍,有人提出就必須“要從娃娃抓起”的著名言論;那么同樣,要想改變現在人們對待自然、對待野草的偏見,也有必要“從娃娃抓起”,從年青一代抓起,因為他們將是城市的未來。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很難,中山岐江公園的成功案例連續被選錄入中學教科書,用以給學生進行教育,算在此方面開了一個先河。
珍惜地域工業遺址與文化
一提到遺址,人們的思緒似乎就會往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祖輩遺留給我們的“時代痕跡”上靠攏,認為只有幾十年或者上百年歷史的“時代痕跡”算不上遺址,正因如此,全國劃分的重點工業遺產僅11處,雖然各省、市也有地方的工業保護遺址,但這對于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似乎遠遠不夠。
岐江公園作為粵中造船廠的舊址,創建于1953年,破產于1999年,幾十年間粵中船廠歷經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的艱辛,而現在已經失去了其工業使用的價值,成為一個舊廠房和機器設備匯集的場所。在設計過程中,是廢棄那些舊的設備,還是保留、更新再利用,成為了設計師面臨的一大抉擇。
當俞教授提出將其定位為一個工業遺址公園的時候,引來了眾多專家的爭議甚至反對。因為在常人眼中,她算不上遺址,因為她還不夠“蒼老”。對此,俞教授回應說:“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要追溯到幾千年之前,文化就在此時,就在此地”。
假如沒有俞孔堅博士的參與,中山岐江公園也許又成為眾多“中國式公園”中的一個,而喪失自己本來應有的價值。因此我們有理由說中山岐江公園是“幸運”的。
每一個時代都有每一個時代的特征。正如工業化時代的大煙囪曾經造就了中國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同時,也見證了城市污染的過程。它們是屬于過去歷史時期的“工業文明”的一部分,我們有理由對其進行適當保留,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后代更清楚的了解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
有人說像我國的第一條鐵路、第一口油田、第一個紡織廠等正隨著時間的推移,積淀為具有特定價值的工業遺產。這些在全國具有特殊意義的場所固然可以成為工業遺產而受到保護、受到人們的關注,但我們似乎更應該去關注那些每一個城市中與人們的生活、成長息息相關的工業遺產,雖然它們在全國可能數不上或沒有太大的意義,但是它們確實會與當地的歷史、當地老百姓的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它們同樣有理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工業遺產”,有理由受到人們的保護,誠如廣州中山岐江公園。我們現在保護的工業遺產可能只是“冰山一腳”,更多的工業遺產往往還沒有被現代人發現它們的價值就被毀壞了。
而今年12月21日的《焦點訪談》節目關注的就是關于文化遺產“要建設也要保護”的話題,大量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雖然在省、市級相關部門都有明文保護的規定,但還是在當今經濟快速發展的浪潮中,成為了地產商的“囊中之物”,如果那些具有悠久歷史文化遺產的命運尚且如此,那么僅僅具有上百年甚至幾十年的工業遺產在他們的眼中也許會變得“一文不值”,沒有任何“價值”。而要想改變這種狀況,我們首先要改變他們的思想觀念,而這次岐江公園案例再次被選錄入高中素養專題教材,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因為青少年學生才是中國的未來!
景觀也是“全民”的
著名生態學家海森堡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既沒有伙伴也沒有對手,需要面對的只是自己”。每一個人只要捫心自問,大概都能看得到自己的同流合污:“受難的自然”可以歸咎于人類的進步,“但如果沒有我們的道德素養給予支持,那么傷害自然的行徑就不可能發生”。
因此,要想減少對自然的災害,就首先必須提高我們人類自身的道德素養。不僅包括青少年,還包括其他所有的人,正如吳良鏞院士提出的“全民建筑學”一樣,景觀同樣也是屬于“全民”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這是中學語文課本選錄的晉代文豪陶淵銘的《桃花源記》在我們今天這一代年輕人的腦海中留下的深深“烙印”,并且這也是我們今天所向往并且一直在追尋的“桃花源”。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山岐江公園之美也必將成為文學經典,必將給新的年輕一代留下更深的“烙印”。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