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生存的藝術
admin
2007-02-11
來源:景觀中國網
1.生存的藝術——桃花源在消失
1.生存的藝術——桃花源在消失
若要定位景觀設計學,就要回到原點來理解景觀設計學到底是干什么的。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度,幾千年無數的災難使我們這個民族在圍繞著這個抗爭。這樣那樣的自然災難隨時都在發生。由于這樣的災難經驗,我們學會了如何開辟土地,如何選擇一個地方去建城市,如何利用水資源,如何建造我們的城市,懂得如何在我們的城市里面規劃各種自然系統。大禹,被我們奉為神靈,代表了這些經驗的積累,我把大禹作為中國前科學時代景觀設計的一個代表人物,他“左準繩,右規矩。載四時以開九州”。大禹的明智之處,就在于他懂得如何與洪水為友,如何與自然相協調,帶領民眾在高地上筑城,在低洼處種田,在濕的地方種植濕生的植物,在旱的地方種植旱生的植物。這就是景觀設計師的本源。但它與園林有本質的差異。這種生存的藝術,包括在大自然的面前選擇安全的地方,開田造地,這種藝術是很美麗的。它用最低的人工成本,卻要獲得最高的產量;再看我們先民處理水的藝術、灌溉和航運的藝術,這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工程,因為它懂得除了獲得水利,還要讓魚產卵,讓水連續;我們先民生存的藝術還體現在土地的利用上,什么地方種水稻,什么地方安居,什么地方修道路以聯系外界;種植也是一種藝術,甘蔗地所構建的空間。實際上是非常美的,我小時候經常在甘蔗地里玩兒,那種空間確實是讓人感覺非常愉快。還有稻子的空間,人要把稻子晾起來,就是如何用最少的人工成本,來實現人的目的。所有的生存藝術,從開辟田地到收割等,這就是大地的藝術。它的來源是因為生存的需要,是生存藝術。這是農業時代留給我們的藝術,留給我們的真正美的詩情畫意的鄉土景觀,正是因為這個孕育了我們這么多的詩人。
但是桃花源消失了。為什么消失了?首先,它把我們的生存藝術分裂了。第一,我們把它閹割成為“化妝的藝術”: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在中國大小城市里經常有的,沒有功能、沒有意義,沒有含義了。第二,我們簡單地把它分化為工程。當然,這種分裂很早就有了。黃河流域的城市一一菏澤.可以看到早在十八九世紀,城市中1/3的土地是蓄水的。可現在這個水系統在城市中幾乎全消失了。還有一個例子,是廣西的靈渠,它是一個石堰,非常漂亮,從中我們既可以獲得利益,又維護了水的連續性和生命系統,是景觀的一種藝術,而非簡單的水利工程;而后來,這樣的關于利用水的生存變成單一目的的水利工程,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在中國大江南北分布的兩萬五千座大型攔河壩,這是景觀生存藝術的消失。所以,我們祖先為了生存而發展的一些藝術,后來變成了單一功能的工程。
2. 虛假的桃花源
園林的發展,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們真實的園林到底是什么,起初,桃花源被我們的造園師拿去當作模板,想在城市中創造出桃花源來,但是這個桃花源不是真實的,沒有農田、沒有水稻、沒有莊稼,甚至連這個桃花都是不結果的。真實的桃花源里的桃花是豐產的,是可以結桃子的。到了虛假的桃花源里.這桃花就被閹割成用來觀賞的了,也就是一個鄉土的景觀變成了一個虛假的景觀。當年大禹還是和勞動人民一起去勞動,三過家門而不入,但到了后來,帝王們就開始利用剩余價值,過起了完全不同的生活,并為之營造了一個只供帝王士大夫享用的虛假的桃花源。這種上層文化的造園藝術,實際上伴隨著封建帝王的結束而結束了,最多是一個陪葬品。你想連桃樹都不結桃子了,這個生命還能延續嗎?這是封建古典藝術的終結。當然,作為遺產可以保留,沒有問題,但是這和我們要談的景觀設計學是兩個概念。這是一個廢墟,廢墟要保護好,有教育意義,有自身的價值和意義。我們對古典園林藝術到底應該有什么樣的認識?中國跟古典園林一脈相承的有好多種藝術,所有欣賞裹腳藝術的帝王士大夫一般都喜歡古典園林。抗日戰爭的時候,所有的小腳婦女都跑在最后,受的迫害最大。中國一脈相承的藝術有很多,我今天講這個,主要是希望大家從這個角度去思考。中國有無胸的仕女,有不能生育的太監,有“病梅”藝術等,但都不是自然的,就像我們的園林不是真實的,不是自然的一樣。我們整天說中國園林是天人合一,你看看蘇州園林哪個是天人合一的,哪個是自然的,你看看我們的草、我們的花都有貴賤之分,牡丹如此高貴,但花園里種的牡丹是不結籽的。這種扭曲的價值觀、扭曲的心戀一直延續到今天,好端端的一片林子,卻要把它挖掉,然后種上外來的鮮花和外來的草;為什么鄉土的被除掉,外來的梅花、桃花、草坪被種過來,這是價值觀的問題。這種價值觀一直延續到我們今天的城市。城市的美化,歸根結底就是我們現在的城市價值觀。而在城市的美化過程中,在造虛假的所謂園林、虛假的所謂亭臺樓閣的時候。我們恰恰是在破壞一個真實的桃花源。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耗費了多少珍貴的資源!剛才我講過,我們的資源本來就缺乏,哪能經得起如此糟蹋。大家看中國這幾年消耗的建材,世界上54%的水泥是被我們消耗的,34%的鋼材是被我們消耗的。但我們這些建材都用到哪里了呢,我們的水泥用來鋪我們的稻田了,把稻田鋪成廣場;我們的鋼材到哪里去了,鳥巢,全中國的人都在歡呼這鳥巢很漂亮,但是它卻比一般的體育建筑花去了十多倍的鋼材。正因為我們要營造虛假的桃花源,所以我們接受了這樣一個景觀。真實的桃花源,在這個過程中被忘掉,然后被破壞。因為中國的歷史從司馬遷開始,記載的都是上層文化、上層社會的歷史,沒有人記載平民的歷史。這個上層文化到了1911年的時候,隨著封建王朝的結束,被證明是腐朽沒落的,它拯救不了整個中華民族。
3. 生存問題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生存的問題,我們必須回到真實的桃花源,來解決同樣是生存的問題。我們的國土被城市化所覆蓋;我們的水危機如此嚴重。水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每年有多少旱災、澇災,可以看到400多個城市缺水,70%的地表水是受污染的,我們50%的濕地已經消失了。這就是中國的生存問題。所有這些問題,本來都可以解決,但是我們并沒有一個非常理智的方式。應該從科學的角度去善待土地和有限的資源,這需要景觀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當然不是唯一的,但是它是主要的學科之一,它能通過一個操作的系統來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有更多的學科為景觀設計學提供科學基礎。
中國這塊土地是黃色的,這塊土地要恢復到綠色,誰來解決,景觀設計師將來一定會承擔重要的責任,就是怎么樣來恢復我們這塊黃色土地的生機。所以我們面臨一個生存危機。當然不光是中國有這個生存問題,全世界都有,但是中國最嚴重。如果在中國發生美國新奧爾良那樣的颶風和洪水,可能死的就不只是一千人了。哈爾濱松花江出現污染,所有的地方要給他們供水。中國已經有4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的威脅,可以想象,如果連地下水都受到污染了,我們還能往哪兒跑?
4. 定義景觀設計學
虛假的桃花源解決不了我們的生存問題,解決不了當代的人與土地的問題。所以,我認為,我們需要對景觀設計學進行定位。這門學科的出路在什么地方?我們這門學科是生存的藝術。我們的圖書館里面有成套成套關于中國園林的歷史,在國外的圖書館里也有關于西方園林的歷史,這都是虛假的桃花源,中國的學者和西方的學者一起構筑了這個虛假的桃花源的迷霧。這種傳統只能擺在我們的文物架上。要找到人和自然的真實關系,不是到圓明園的虛假里去找幫助我們生存的東西。而是到真實的桃花源里,到真實的土地上尋找生存的藝術,要讓桃花源的桃花重新結果。
鄉土,不是傳統。大家知道傳統是鄉土的一種,鄉土是進化的,傳統是過去的。鄉土可以是當代人的,也可以是過去人的。當然也可以是未來人的。此地的人與腳下這塊土地發生的真實關系,就是鄉土之源,所以我們必須回到真實的鄉土。這個真實的鄉土兩千年以來已經被閹割掉了。在歷史的書籍里面,我們找不到一本真實的關于人與土地的關系的書,因為那都是下層的文化。因為歷史是上層文化人寫的,有發言權的才可以寫這個歷史,沒有發言權的不會被記載在這個歷史里面。沒有人把真實的土地、真實的自然納入到我們的教材里去,所以我們的園林失去了生存的意義。
作為我們的實踐,黃巖永寧公園這個項目就是解決景觀如何處理洪水問題的。水利工程師的做法是把洪水排掉,景觀設計師則是把洪水留下來,不光如此,還讓它變得更美,讓人真正去欣賞去體驗,同時也可以解決洪水泛濫的問題。
另外,我們讓景觀變得有生產能力,讓美女有胸。除了農業時代的生產,我們要滿足現代城市人的需要,我們可以在那里放羊,在那里讀書。而且用現代的審美來重新認識。在傳統人的眼光里,這些都是荒唐的、是被抵制的。因為跟農民聯系在一起,而我們讓它進入到現代的城市,讓每個老百姓都知道,這就是我們的生存藝術,而我們的文化也因此而延續。我父親一再告訴我,當收獲稻子時.稻子不要全都收完,田地的邊上得留一點給田鼠,不然田鼠都跑到家里去了,就要鬧鼠災了。這就是生存的藝術,這是我們在沈陽建筑大學稻田景觀里體現的藝術。
在生存的藝術里,祖先告訴我們完全可以用最簡單的技術和投入來獲得最大的收獲。我們最近完成的秦皇島湯河項目是關于河道的改造:綠茵里的紅飄帶,講述的正是如何在現代景觀中體現這種藝術。現狀的植被很豐富,生態條件很好。我們以最小的工程量來滿足最大城市化的需要。穿過綠林的紅色飄帶,沒有砍一棵樹,沒有大量的廣場,也沒有大量的其他裝飾和設施,但是滿足了人的最大需要,小孩子非常愉快地游玩,看日出日落,周圍農民也都來了,他們突然感覺到城市化起來了、現代起來了,同時我們并沒有破壞生態環境。
我們必須回到真實的生存藝術中去,它來源于幾千年人們的生存經驗,而這種生存經驗一直被當成下層文化,沒有被記載,沒有被傳承,我們傳承的都是上層文化,虛假的文化。我們現在要繼承和發揚的,是真實的東西,而不是虛假的東西。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