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敘事
admin
2006-07-26
來源:景觀中國網
1、背景
1、背景
磚橋港,是江南水鄉嘉善如蛛絲般密布的水網中的一條小河。我們設計的人民大道至晉陽路段位于體育中心與高級中學之間,南北長500m,東西寬20m~30m(含河道寬度)。
長期以來,河流對于江南城市的現代化進程似乎已經失去了價值。因此,磚橋港被遺忘了很長時間,等到突然被想起來時,塵封已久的它已經是河道淤塞、景物凋敝、垃圾雜陳、臭氣熏天了。河道成了個天然的垃圾場—若干個出水口將兩側地塊的污水傾瀉到河道中;體育中心的空調冷凝塔—這個龐大的違章建筑盤踞于岸線之上,且無法拆除;除去河流的寬度,兩側地塊的建設將可設計空間壓縮到只剩下沿岸的2m~7m……
設計條件是苛刻的,但設計師并不僅僅滿足于按一個形象工程的標準讓河道變得整潔、美觀、得體,而是希望將對江南水鄉人文與環境關系的思索,通過設計表達出來。
2、割裂
現時的水鄉,人與水之間的關聯被割裂了:這一結論不僅是從人的心理和行為角度出發提出的,更是從歷史和人文角度提出的。人類對于水的這種依賴、親近和敬畏、提防的復雜而矛盾的情感幾乎伴隨了人類文明的全過程。這可從至今仍膾炙人口的中國有關“白水素女”、“共工觸山”和“大禹治水”的傳說及西方神話中的“諾亞方舟”等故事中得到印證。
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及對防洪功能的片面強調,河流漸漸地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淡出了。河道被截彎取直,兩岸的堤壩整齊劃一……安全感從對河流的禁錮中獲得——借助于護岸,人們的生活開始同水隔絕開來。但是,這種同水相隔絕的行為究竟意味著進步還是怯懦不得而知。事實上,人們在對自然獲得越來越多的控制力的同時,對世界萬物的戒備之心,使得人們的生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緊張和恐慌之中,喪失了生活中最寶貴的那部分情趣。我們希望通過此次的磚橋港河道景觀設計能讓親水的歡愉和詩樣的情感重回人們的生活。
3、延續
河是江南水鄉的魂。它蜿蜒曲折、盈盈流動,含情脈脈地將水鄉的文化、景致和生活貫穿了起來,畫一樣地鋪陳在人們的面前,其中透出的清秀、質樸、細膩和多元的意境、情感和生活令人魂牽夢縈。現在,這種體驗只能從些許幸存下來的古鎮中獲得,美則美矣,但畢竟失之真實。對傳統風貌的機械復制是怯懦的表現,架空地域文化背景的機械復制更是對設計這個崇高職業的一種褻瀆。水和人千百年來的交往,同環境一起已經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源遠流長。尊重和延續這種文化,同時致力于將其同時代的脈搏關聯起來是我們惟一的選擇。于是,設計被要求既能契合這個時代的審美取向和實際需求,又能通過適當的方式將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脈絡呈現出來。
4、曲線
我們要營造的是水鄉的岸線,這是個前提。蜿蜒的河流、舉折的屋頂、拱型的橋梁、隨風搖曳的柳枝、層層擴散的漣漪……,無處不在的曲折、優美的水鄉岸線成為了水鄉獨特意境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設計通過對眾多優美的曲線的應用,使磚橋港原來僵直的岸線變得活躍起來,平面上、空間上到處跳動著的是自由的節奏和韻律(圖1)。
5、多元
水鄉的岸線應該是多元的!
人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存在于這個多樣的世界上,建成環境要為這種多樣性提供一個寬容的載體。這點在空間、行為、時間、生態諸多方面都應該得到體現。因此,磚橋港的岸線形式是不尋常地多:雙曲面的砌石岸線、濱水臺階、親水木平臺、草坡、階梯式草坪、挺水植物岸線、生態岸線……,不一而足。豐富的岸線形式,在弱化和模糊了界限的同時,也為人的多樣性的活動提供了基礎。于是,行為的可擇性、場所的可擇性拓展了有限的空間。環境的存在意義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豐富。并不是形式的簡單疊加導致了多元,而是人們對空間和行為的理解使設計邁向了多元。同時,一種統領性的秩序被賦予到整個設計中來。對岸線之間聯系和過渡的強調,確保了設計的整體性。一種有序的多元產生了(圖2)。
6、流線
對步行流線在水平和垂直兩個維度上的精心組織,將空間和景物沿著人的活動鋪陳開來。人們在空間層面的運動,產生連續、和諧及富有生機的感官體驗—人們在行進中體驗毗鄰路徑兩側空間的開闔所帶來的感受,又在不同標高的兩個層次的岸線的上升或下降中感受距離變化帶來的愉悅,這種忽遠忽近、若即若離、步移景異的運動體驗使得人與環境之間的對話變得富有趣味(圖3~圖5)。
7、材料和色彩
江南水鄉的性格是樸實無華的。材料和色彩都體現了這種質樸的原味。對鄉土建材的大量選用,將地域屬性進一步附加于設計之中:青磚、石材、木材、卵石等地方材料被廣泛地應用在駁岸、鋪地和護欄之上。盡管同傳統樣式形態或有差異,但江南水鄉的色調和趣味卻得到了很好的延續。這種調子是原味的,灰、白和木本色是人工環境的主色調,與流水碧波、柳枝搖曳、桃李芬芳相映成趣(圖6~圖8)。
8、橋
出于交通需要,高級中學和體育中心之間,需要一座橋梁。
橋,就是聯系。它在此次磚橋港河道景觀設計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借助它,我們可以到達彼岸。空間的過渡是有形的,我們更試圖通過它完成一個無形的過渡——歷史的聯系?,F狀環境的地域文化信息給了我們這個機會。于是,我們重新設計了一座磚橋——青磚包覆下的鋼砼橋梁。這樣的設計有助于模糊時空的界限,為這條河道的歷史變遷增添一個有趣的“注腳”。磚橋港上的磚橋,真真假假,是耶非耶,意味深長!同時,通過這個線索,新設計對歷史和文化的謙遜與尊重得以傳達(圖9)。
9、圍護
體育中心的空調冷凝塔是個違章建筑,我們搬不走它,但又不能容忍它不加處理地盤踞在河道最顯眼的地方。于是,我們決定將它包覆起來:鋼和木材作為基本材料被加以應用;鋼骨架作為支撐結構,緊貼著冷凝塔,并通過預埋的螺栓與基礎固定。一根根直徑50mm的圓木作為垂直方向的外部構件,上面固定著定做的鋁條,形成一個個單元。數百根25mm見方的小木條通過螺栓像百葉窗中的“百葉”一樣鉚固在由鋁條限定的單元之上,保證了冷凝塔的運作不受影響。鋼木組成的三個曲面空間完成了對冷凝塔臨河面部分的包覆,一叢竹林則完成了對剩余部分的圍合,并成為圍護的背景。帶有明顯的鄉土特色的鋼木圍護,被當地居民戲稱為“魚簍”,充分表達了設計師汲取地方文化要素融于設計的理念(圖10)。
10、鴻篇與小令
磚橋港的設計顯然不是鴻篇巨唱,只能算是一闕小令,求的是雍容淡雅、含蓄搖曳、精致宛轉的趣味。因為親切宜人、精致細膩的城市公共空間與高質量的城市生活具有密切的關聯性,所以城市設計應該致力于用細膩的手法,強調對歷史文脈的尊重及對現有環境信息的“反饋”。這種思想指導下的城市設計,是強調“和諧”和“趣味”的城市設計,而不是動輒大刀闊斧、傷筋動骨的“大手筆”。城市設計師應該從對“大手筆”的鐘愛和陶醉中清醒過來,通過精雕細琢,改善城市空間,實現區域振興,讓活力和歡愉充溢在城市的每個角落。
作者簡介:
婁永琪,男,博士,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
季祥,男,上海筑道城市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規劃師.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