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摘 要】通過對唐山市南湖景區、德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與紐約清泉公園三個典型案例的對比,分析了它們的景觀設計手法、特點,同時對它們的異同進行了思考,為形成城市廢棄地景觀生態設計理論提供基本資料,為城市的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關鍵詞】 城市廢棄地;對比分析;景觀生態設計
1 唐山南湖景區
1.1 背景
唐山南湖景區位于市中心以南,是唐山市采煤塌陷區中對城市影響最大的一個。經過幾十年的沉降,塌陷區平均高度較市區低約20m,周邊居民陸續搬遷,這里成了人跡罕見的廢棄地。市區的各種垃圾以及電廠的粉煤灰都集中到這里,形成的垃圾山最高達20m。
上世紀末唐山市政府開始對其進行景觀生態治理,其分為兩個時期:1997年至2005年的南湖公園建設時期;2005年以后的未來大南湖地區建設時期。
1.2 景觀生態設計
1.2.1 南湖公園生態設計
唐山市南湖公園規劃用地面積1.8km2,是唐山市南部采煤塌陷區綠化改造的一期工程。該地是開灤煤礦采煤后塌陷波及區,建設前為城市廢棄地,境內有因塌陷形成的大水面、農田廢棄地、果園和垃圾場。1997年唐山市開始實施南部采煤塌陷區綠化工程,重點對南湖公園進行綠化規劃設計。
1)對垃圾、固體廢物采取專項治理。高差過大的地塊,將其推成緩坡狀,創造出富有變化的地形。
2)結合城市的排水與泄洪功能以及景觀水體營建,綜合治理污水。公園內有大小水面23個,有的水面較破碎零亂。公園的設計將這些水面進行適當調整:將南北兩個水面挖通,形成近15hm2的廣闊、壯觀的大水面,以開展水上觀光游覽活動;水體區域內以現狀綠化和水面為基礎,科學配置植物,充分發揮植物對水體的凈化功能,營造濕地特征的郊野公園。
3)考慮到公園位于采煤塌陷區,今后有可能發生地形變化,園林景觀以植物造景為主,避免做大的硬質景觀建設。在植物選擇上,原有植物保留,充分發揮原生植物改造城市環境的作用;植物配置選用鄉土樹種,突出本地特色。
4)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盡量少用重型機械、鋼鐵、水泥和瀝青,盡量減少土方量,不僅節省了費用,而且最有效地改善了生態環境。
5)建立與城市道路有機銜接的路網體系,使城園相互滲透。
經過近10年的治理,“南湖公園”初具生態景觀規模。該項目于2002年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4年榮獲“迪拜國際改善居住環境最佳范例獎”;2005年建設部公布包括南湖公園在內的整個南湖地區為首批“國家城市濕地公園”。
1.2.2 南湖地區生態設計
2001年以來,唐山市針對南湖地區進行的采煤塌陷穩定性評價,城市設計策略研究確立了“完善城市功能、延續城市文脈、堅持生態重建、塑造公共空間、突出專項治理、維護公共利益、循序漸進”的規劃發展原則。2004年,又以前期研究為基礎,舉辦了規劃范圍28km2的“唐山市南湖地區城市設計國際咨詢競賽”。
主持過德國魯爾工業區改造設計的德國拉茨景觀建筑事務所與北京林業大學劉曉明教授合作完成的南湖地區城市設計方案最終中標。方案提出了建立在對南部采煤塌陷區進行綜合生態治理的全方位的規劃發展策略。具體設計過程如下。
1)根據地質勘測確定規劃期內塌陷波區域和影響范圍,估測積水的范圍和進行建設的適宜度分析。
2)地形的改造和土壤的改良。結合地質勘測和場地內遺留物質的生態學特性進行“鑿水造山”的工程(圖1)。
3)水系統整治。第一階段,地段內污染的青龍河改道與新形成的水面景觀相分離,河水和湖水的污水處理過程可以互不干擾獨立進行。第二階段,隨著河道的遷移,對現狀湖面進行清污,抽干湖水,清除垃圾,形成一片大的水面。大片沉降區的地表土壤及植物層將被清除。掘出的肥沃土壤轉移到粉煤灰場和垃圾山,使在原有不毛之地上生長植物成為可能。
4)景觀生態系統——由田園小網格、邊緣公園、綠地草場、蘆葦地等組成的生態網絡。田園小網格:將原有田園的幾何網格結構保留,在與景觀公園整體協調的前提下,從生態和美學角度考慮,為田園網格提供不同的轉型方式,如種植花木和果樹;邊緣公園:界于居住區與大景觀公園之間,是由田園及廢棄工廠改建的系列園林空間,沿環公園路布置,是城市與綠地的相互滲透節點;綠地草場:由粉煤灰場改造的大面積草場是一個典型的交往公園,草場上是從沉陷區中轉移過來的潤濕的表層土壤,在上面播種草種,邊緣地區為原野樹林;蘆葦地:蘆葦地界定了從開敞的水面到陸地的邊界,其具有美學效果的秋景頗具吸引力,同時具有生態效應,調節水位并成為水生鳥類、昆蟲和兩棲動物的聚居地;運動休閑水面:通過有目的的措施,使采煤塌陷區形成湖面,新形成的視野寬闊的湖面具有顯著的景觀特性,為進行各種水上運動提供了可能。
5)動態的景觀公園交通系統:規劃地區的景觀建設是個動態的發展過程,主要游覽路線將隨著地質的變化、建設時序的推進而不斷成長完善,體現一種類似生態演替、生命成長的過程。
南湖地區的規劃(圖2)擬定了一幅世紀起跑線上的美麗的、富有戰略意義的生態藍圖。
2 德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
2.1 背景
杜伊斯堡公園位于德國最重要的工業基地魯爾區杜伊斯堡市的北部,是國際建筑展埃姆舍公園(IBAEmscher park)的一部分,昔日曾經是奧格斯特·泰森(August Thyssen)鋼鐵廠。1985年鋼鐵廠關閉 ,很快陷入荒廢破敗之中。1989年,政府決定將工廠改造為公園,德國景觀師彼得·拉茨在該項目的國際競賽中贏得了一等獎,并擔任設計任務。
該鋼鐵廠具有百年的歷史,曾經顯赫一時,但是它無法抗拒產業的衰落,于1985年關閉。其眾多的老工業廠房和構筑物很快淹沒于野草之中,以前的廠址成了一個廢棄地塊。景觀設計師彼得·拉茨用生態的手段對該地段進行了處理,使它成為城市廢棄地改造為城市公園的一個經典范例。
2.2 景觀生態設計
1)在廢棄地生態恢復的設計中保留了大部分的工廠構筑物,對一部分構筑物賦予了新的使用功能。如大蓄氣池儲滿了水,潛水俱樂部可以在此訓練;以前的鑄造車間改成了電影劇場;生銹的鐵架和廢棄墻體爬滿了攀援植物;廢棄的高架鐵路改造成為公園中的游步道(圖3)。這里的生態恢復設計并不是推倒一切重新建設,而是在原有的景觀基礎上尋求對舊有景觀的重新解釋。人們在此沉思,巨大的工業設備令人聯想到自然、宇宙或者人類自身。同時在自然和氣候的作用下,游人可以靜靜得感受到歷史的變遷和時光的流逝(圖4)。
2)在廢棄地生態恢復的設計中并沒有改變廢棄地上的原始植被,即使是荒草也任其自由生長;礦渣被用作林蔭廣場的鋪設材料;園內某些污染非常嚴重的地方,表層土被換走,一些污染稍輕的地方,將土壤移到儲料倉中建造那些演示花園(圖5)。接排場地上的工業廢料被循環使用:紅磚磨碎后用作紅色混凝土的部分材料;廠區堆積的焦炭、礦渣用作一些植物生長的介質或地面表層的材料;用鐵路護軌整修成新的道路;用49塊廢置的鐵板鋪設了金屬廣場。再生材料造景不僅節約資金,而且對場所精神的渲染也起到強化作用。
3)公園中的水被循環利用。首先是污水被處理,讓污水從地下管道流過,防止地下水被污染。其次是雨水被收集,引至工廠中原有的冷卻槽和沉淀池,經澄清過濾后流入埃姆舍河。老的河床也由原來的硬質駁岸改為“可滲透性”的人工生態駁岸,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河流生態系統(圖6),促進了埃姆舍河的水文、生物生態過程。但設計中河流駁岸保持了河渠的形式,而沒有將其改造成自然式的河道駁岸,這主要出于保持工業時代景觀的考慮。原工廠的舊排水渠改造成水景公園,利用風力設施(圖7)帶動凈水系統,將收集的雨水輸送到各個花園,用來灌溉。這些充分體現了利用自然再生資源造景的生態原則。
拉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工廠的歷史信息,利用原有的“廢料”塑造公園的景觀,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對新材料的需求,減少了對生產材料所需的能源的索取。
杜伊斯堡景觀公園的改造為德國的城市生態建設贏得了良好的國際聲望,啟發人們對城市廢棄地改造的思考。
3 紐約清泉公園
3.1 背景
紐約市斯塔騰島的清泉垃圾填埋場(Fresh KillsLandfill)是紐約最大的垃圾填埋場,長期垃圾污染導致其自然系統嚴重退化。垃圾場總面積約891hm2,是紐約中央公園的3倍,其中約45%由垃圾山組成,另外55%由溪流、濕地和坑地構成(圖8)。
改造方案經由國際景觀設計大賽經過兩輪角逐,由詹姆斯·康納(James Corner)領導的菲爾德設計團隊(Field Operations)提出的“生命景觀”(Lifescape)方案脫穎而出,成為最終獲獎方案。
3.2 景觀生態設計
1)對生命景觀的闡釋拓展了生態與生命的內涵。清泉公園總體規劃的主題定位是“生命景觀——紐約城市的新公共用地”;設計團隊對“生命景觀”的定義是“生命景觀=活動項目+棲息地+循環”,寓意清泉公園不是靜止的,而是一個有生命、有活力的景觀。菲爾德設計團隊提出的生命景觀理念開創了生態風景園的新形式以及廢棄地再生的新范例。創造性地提供了一條建立在自然進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礎之上的長期策略,以期修復嚴重退化的土地,通過恢復濕地、森林、引入新棲息地、添置休閑娛樂項目,為野生動植物,也為文化社會生活提供了優質場所。
2)將不同運動和文化活動等分別納入公園的5個主要區域:綜合區、北部公園、南部公園、東部公園以及西部公園,每個區域均將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生態設計方法。綜合區:位于清泉公園中心地帶,分為清泉灣北岸的親水平臺區和南岸的中心區,總面積為40.5hm2。親水平臺區位于3條溪流的交匯處,包括濱水散步平臺、皮劃艇和劃船項目、游客集散中心、停車場以及可供聚會野餐和日光浴的大草坪。中心區是清泉灣南岸的一片平坦區域,提供會議場所、藝術工作室、濱水散步道、飯店、宴會廳和露天市場等設施,展示清泉垃圾填埋場的器械設備是其最大特色,比如把舊駁船改裝成漂流在水面上的移動花園,這里還提供來往曼哈頓的輪渡服務。東部公園:占地195.2hm2,除了分布著公園基礎設施和幾片濕地之外,該園的最大特點是包含一條東起里士滿大道、向西連接西海岸高速的景觀車道。北部公園:面積約94.4hm2,與特拉維斯大道毗鄰,其特點是簡單、淳樸的自然風貌。環繞北部垃圾山,各種用途的道路交錯延伸,組成道路網,其中有不少小路野徑通向溪流岸邊。北部公園安排了觀光、野餐、垂釣和休憩的場所,在這里可以眺望威廉戴維斯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南部公園:面積約172hm2,該園的特點是擁有巨大的體育休閑空間,包括足球場、山地自行車道、賽馬場、野餐區等,游人也可以攀登到南部垃圾山頂欣賞風景。西部公園:占地220.7 hm2,設有自然保護地,巨大的垃圾山構成了該園最大的特征,垃圾山頂上將建造一座巨大的大地藝術紀念碑,尺寸、長度均與原來的世貿中心雙子塔樓一樣。
3)景觀的演變是一個隨著時間不斷持續的過程,生命和生態的展示也是一個隨著工程分期而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整個工程被精心安排成三個階段:一期工程,從2008年初開始,為期10年,公園的積極作用將從這里開始得到展現,并推動后面的兩個發展階段,該階段將初步確建立公園的交通系統與項目設施,開放南部、北部公園以及集中區的部分區域,完成新公共用地的定位以及東、西垃圾山的關閉與覆膜,展示明顯的生態環境改善過程。二期工程,由于公園大部分基礎構造已經組織到位,該階段的重點放在增加項目設置、促進生態恢復上。三期工程,擴大對外開放面積,增加棲息地面積,合理開發利用垃圾填埋場的原有基礎構造。
4)處理垃圾的技術與手段。為防止滲濾液污染地下水以及填埋氣體逸出,為每個垃圾山裹上一層高分子聚合物的保護膜,在膜上覆蓋泥土層,從而在垃圾與地面、大氣之間形成一個隔離層。
5)土壤改良。通過等高條植法(圖9),一種經濟實用的農業方法來改善土壤狀況、增加土壤厚度,創建更有利于植物生長的環境。針對填埋體沉降,除了強夯以減小工后沉降、采用工程手段固土護坡外,建立分析預測填埋體沉降的體系以指導項目的建設。
6)道路系統。交錯的陸路與水路,為公園構建出一個多層次的道路網絡框架。這些道路相互聯系,將為當公園的使用者提供多樣的旅途并讓他們體驗無窮的新鮮感。
菲爾德設計團隊的規劃不同于以往的固定化設計,它提供了一個建立在自然進化和植物生命周期基礎之上的、長期的策略,以期修復這片嚴重退化的土地。“生命景觀”方案在尊重場地現狀的基礎上,既使環境得到了逐步改善,又為場地的長期發展贏得了資金。清泉公園“生命景觀”方案沒有被考慮建設成一種固定的形式,而是保留了某種特定的流動性,選擇以時間和自然變化這兩種存在于景觀和景觀變遷內部的現象為基礎,利用植被對環境持續變化的適應和回應能力,構建場地生態恢復和景觀更新的框架。
4 啟示與反思
通過對以上3個典型城市廢棄地設計范例的分析發現,他們的設計理念基本相同。都是通過保留、利用原有的生態基礎和景觀要素,采用了不同于傳統公園設計手法和傳統生態恢復的手段,綜合兩大學科甚至更多學科的特點,采用景觀生態設計的手法對城市內生態退化的廢棄地進行改造。同時又有各自的特點和風格,三者都是在尊重生態系統循環過程、強調場地的自我改善和恢復、對跡地和廢料采取了保留和再利用基礎上的創新。
三者又各具不同的特點。唐山南湖景區的設計理念有個轉化的過程,在南湖公園設計階段,設計者期望采用傳統造園藝術結合塌陷地的生態改造營建風景式園林,設計嘗試掩飾原有破碎的景觀,對舊有的景觀結構和要素采取美化的手法,從而割斷與昔日工業歷史的連續;對給自然造成嚴重破壞的人類工業活動采取批判的態度,希望通過景觀改造修復這種破損的自然生態。到了南湖地區城市設計階段,由于彼得拉茨的介入,南湖的設計理念發生了轉變,設計者在調查了整個地區未來土地塌陷演變和生態演變的基礎上,不再掩飾歷史和生態演變過程,而是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場地的歷史和自然信息,對舊有的景觀結構和要素進行重新闡釋,同時設計注重游客的主動參與性、娛樂性、舒適性,為靜態景觀注入動態元素。
德國杜伊斯堡景觀公園也保留了大量的工業構筑物和設備,但在保留的基礎上加入了大地藝術的造景元素;彼得拉茨的生態設計理念在改造過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工廠的工業空間結構、工業設施、自然植被、地形、廢棄材料全部保留后再加以利用,更甚者利用自然中的再生能源——風力發電來維持和強化原有歷史信息,體現了一種純粹的生態主義理念。
這種思想在紐約清泉公園設計中的表現有過之而無不及。詹姆斯康納領導的菲爾德設計團隊不僅延續了現代生態造園理念,而且拓展了生態和生命的內涵,將場地景觀在歷史基礎上的自然生長也看成是歷史生命的延續。其提出的“生命景觀=棲息地+活動項目+循環”設計模式開創了景觀生態設計的新時代。
這3個成功的廢棄地改造范例,同中存異,為景觀設計師針對場地特征改造城市廢棄地提供了良好的參照和借鑒。為探索貫穿于這些景觀改造實例中的生態思想,從更高的層次來系統闡述城市廢棄地景觀生態設計提供了有益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