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摘要:目前,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熱潮下,既要保證農村生態、歷史、文化和民俗傳承充滿活力的和諧特性,也要滿足景觀生態要求。合理進行景觀空間布局,增加與穩定其景觀異質性,做到可持續發展。以長沙市桐木河為例,運用景觀生態規劃原理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并提出新農村景觀建設的合理化建議。
關鍵詞:景觀生態;新農村;湖南長沙;桐木河
在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針后,全國各地新農村建設全面開展。在建設過程中,受到西方文化、經濟對中國傳統發展的沖擊,出現過度模仿,追求與西方城鎮化一致的觀念,很多地方性文化被忽略。1999年的《北京憲章》中將這種現象稱作“混亂的城市化”,吳良鏞先生用“大建設”加“大破壞”來形容。這種破壞是全面的、多方面的,其中尤其以國土生態環境的破壞和鄉土文化遺產的消逝最為慘重,并影響到社會和文化各個方面[1]。隨著對景觀生態的重視以及景觀生態學的發展,景觀生態規劃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市、鄉村規劃發展的重要理論。景觀生態學作為新興學科于20世紀80年代初進入中國,近10年來,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歐洲取得了突飛猛進的進步。中國多位學者對景觀生態學有深入研究[2]。但是關于農業、鄉村景觀方向的生態規劃與設計的論著較少。該文依據景觀生態規劃的原理和方法,通過分析長沙桐木河景觀帶,對新農村建設風潮下合理進行景觀空間布局,增加與穩定其景觀異質性,得出結論,并提出新農村景觀建設的合理化建議。
1景觀生態規劃
1.1概念
景觀規劃的過程就是幫助居住在自然系統中或利用系統中有限資料的人們找到一種最適宜的生活與生產途徑。景觀規劃屬于物質空間規劃,通過土地和自然資料的保護與利用規劃,實現可持續性景觀或生態系統是景觀規劃的總體目標[3]。
1.2景觀生態規劃的分類
從景觀規劃設計的對象進行劃分,可以將其劃分為自然景觀系統、人造(人文)景觀系統和整體人文生態系統三大系統[4]。一是自然景觀系統。自然景觀系統作為最本質、最基礎的系統,涉及地形地貌、地質、動植物、水文、土壤成分等自然景觀要素。二是人造(人文)景觀系統。人文景觀系統是耦合在自然景觀系統上的人文活動與人文遺跡。三是整體人文生態系統。人文景觀系統在特定的自然景觀系統基礎上,在歷史演變以及人類對自然環境的體會、理解和認識,形成有別于其他生物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其改造自然實踐過程中,創造出天人合一,完整有機的自然要人文復合系統。
1.3景觀生態規劃的理念
從三大類型系統以及生態學出發能引伸出3個規劃設計理念,即設計結合自然、結合地方性的設計、和諧健康的設計。
2農村景觀生態
2.1農村景觀
中國的農村景觀有別于世界其他國家,經過幾千年的耕種、開墾,其土壤耕地成為區域內的主要基質,其生產功能作為主要的景觀功能,人與土地相互依存。從中國廣大農村景觀結構布局來看,農村多形成聚落,以農田、果園、林地、湖泊等為主要斑塊群體;道路、河流、溪流、谷底、高壓走廊、農田電網、防護林帶等構成廊道體系,但以河流、高壓走廊、防護林帶最為典型[4]。
從尺度上看,包含的區域較小,以農村為單位,村落與村落相互多為分散分布,少數集中分布,但是村落四周一定會有農田聚集的區域。從生態過程來分析,主要包括自然過程和人工過程,自然過程主要為自然生態系統中以植物為主要要素的生長過程,人工過程主要為人為干擾自然生態系統的元素構成以及人為控制其中要素的發展程度,由于人為干擾的不同組合、不同方式、不同強度與頻率,產生的景觀變化程度不盡相同。
2.2農村景觀生態規劃
農村景觀生態規劃以村落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了解其空間單位內各要素的關系,并且研究在一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景觀格局、景觀空間、景觀過程,特別是景觀異質性的變化以及人類活動對其景觀干擾程度的影響[5]。
2.3中國農村景觀生態存在的問題
在新農村建設高潮中,由于社會各界因素的影響,如經濟學者將擴大內需、拉動經濟發展作為新農村建設的導向,進行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生產工業化;城市規劃則將鄉村城市化,對大量土地與河流進行整治,使其景觀生態受到巨大干擾,改變甚至放棄其原本與自然的關系,使農耕先輩們在生產實踐中形成的自然關系、生物關系以及人文過程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
2.3.1農村景觀生態系統面臨破壞。中國具有幾千年的耕種歷史,經過漫長的相互適應與影響,村落已經成為大地生命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地形地貌的改造,疏通開鑿引水灌溉,都使農村景觀生態系統處于平衡狀態;但由于不合理攔河筑壩、河道渠化、硬化以及不慎重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對原有自然水系統和生態系統帶來嚴重破壞[6]。
2.3.2農村地方性文化景觀面臨消亡。面對世界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國人對西方經濟、文化的盲目追求,忽略對地方性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大量的西式景觀與多度城市化發展不斷削弱農村地方性文化存在空間。如被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模范的華西村,一棟棟歐式別墅聳立,眾多的現代化設施設備,讓全國各地鄉村爭先模仿,使本土所特有的景觀特色、土地風貌、民俗民風與土地的深刻關系開始消失殆盡。
3長沙市桐木河景觀帶規劃
3.1研究區背景
桐木村位于蓮花鎮西南部,由原桐木、新臺和豐臺3個村合并而成,西接立馬村,南靠花明樓鎮,東臨金鳳村,北與大華和華寶村相接。桐木村地處丘陵地帶,主要以低山丘陵為主,中部是較為開闊的平地,南、北、東三面環山,山巒疊嶂。山體海拔一般在80~200m,該村地勢最高處位于村莊西南部的柳山塘附近,海拔高度200.26m。最低處在村域最東部與金鳳村交界處,海拔為57.36m,相對高差142.9m。村域土地總面積632.59公頃,其中農用地544.8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86.13%;建設用地(不包括農用地中的部分農村道路)81.04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81%;水域面積與未被利用地面積總6.70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06%。桐木村現狀居住建筑用地面積75.26公頃,占總用地面積的11.90%。
桐木河起源于蓮花鎮西北的山林農田,經桐木村、軍營村于軍營沖流入蓮花河,再匯入靳江河,最后流入湘江。設計范圍內最高水處高程為64.00m,最低為58.26m,水位高差達5.74m。桐木河水量豐富,常年豐水期較長。桐木河在桐木村境內有公路橋1座、水壩3座。河道內主要有黑藻、香蒲等水生植物,且生長良好。
研究區主要景觀類型有:農田、河道、林地、居民點、各級道路。以農田為主要基質,林地、居民點為主要斑塊,河道、各級道路為主要廊道(圖1)。
圖1長沙桐木村總平面圖
3.2目標規劃
運用景觀生態規劃原理,結合地域性景觀生態特點在《桐木村綜合發展規劃(2010-2020)》等相關規劃的指導下,構建景觀空間結構穩定、生態平衡、具有社會經濟效益理想的農村景觀生態系統,形成具有較高文化品味和新鄉土文化特色的自然生態鄉村河流景觀路。
3.3規劃原則
3.3.1保證河流原有的生態、水利等功能的完整性。作為景觀廊道,要將其功能的完整性放在首要位置。因其所連接的景觀要素有農田、道路、民居點,所以要確保其具有灌溉、凈化排污、河流系統的連續性等功能。以穩定水流量為核心內容,完善水系統的平衡。
3.3.2尊重原有的鄉村文化與場所。景觀既是歷史也是現實過程,隨著人類發展過程中對景觀需求的變化,強烈地改變著景觀狀態,一顆風水樹、一座石板橋、一條小道、一座牌坊,都是人們與自然共同發展的見證。這些鄉土、民間的文化景觀正是構成民族信仰的來源。
3.3.3充分保護和利用原有的植物景觀。采用適地適樹原則,鄉土植物不但最適宜當地的生長環境,而且管理和維護成本也相對最少,充分利用鄉土植物并形成穩定的群落,降低養護費用,完全符合經濟效益的要求。
3.4總體布局與分區
總體采用串珠式布局,利用河流為主流線,串聯起入口、葑蕩野望、阡陌新禾、夕港牧笛、雙橋耕月、枧山晚炊、桐灣漁火、桐村新農等8個景觀區域。
3.4.1入口區——引導游人的特色標志空間。入口區位于設計河域最下游,臨近公路,周邊為農田,面積約1800平方米。入口區是景區與外界的分界區域,是外界進入景區的第一印象,以簡潔、大方的風格反映整個景區質樸、鄉土的氣息。
3.4.2葑蕩野望——體驗野趣之美的親水遠眺空間。葑蕩野望景區位于設計河域的下游,面積約6700平方米。景區以葑蕩野望立意,微風吹拂,芳草隨風搖擺,水鳥展翅飛向遠處的枝頭,游人置身其境,四周環顧,已然融身于綠色海洋之中。為營造這種野趣之美的意境,在設計中使木棧道等小品穿梭于植物草叢之間,忽隱忽現,游人穿梭其中,隨著木棧道的蜿蜒,步移景異,結合植物的季相變化,使游人體會到一種鄉村野趣之美。
3.4.3阡陌新禾——回憶農耕文化的靈動空間。阡陌新禾景區位于設計河域中下游的拐彎處,景區南北面均為農田,面積約4500平方米。景區以阡陌新禾立意,阡陌指田野縱橫交錯的鄉間小道;新禾隱喻新環境下農人耕作方式的變更,表達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回憶。景區內大量運用裝置藝術,展現傳統農耕文化的組成要素,和而不同,推陳出新,從而營造一種阡陌之間孕育著靈氣與希望的意象,喚醒人們對傳統農耕文化的回憶。
3.4.4夕港牧笛——感受恬靜閑適田園生活之所。夕港牧笛景區位于設計河域的中部轉折處,景區南北面均為耕田,面積約為5600平方米。景區以野遠岸牧童吹短笛,蓼花深處信牛行冶立意,夕陽西下,港灣邊,三、五牧童騎座水牛,相互嬉戲、吹著牧笛而歸的場景是夕港牧笛景區力求營造的意境。設計中結合原有地形,運用裝置藝術,將鄉村特質元素引入景觀設計,體現牧童牧牛放歌的趣味情景,反映鄉村生活的恬靜與閑適。
3.4.5雙橋耕月——感受浪漫農耕生活的經驗空間。雙橋耕月景區位于設計河域的中部,面積約6700平方米。整個景區以野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冶立意,再現農人在田間辛勤勞作的情景,反映農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場景。朦朧的月光下,水面波光粼粼,倒影斑駁,一幅寧靜的畫面油然而生;農人放下一天的勞累,至此納涼賞月、漫步閑話,為這份寧靜增添了一絲情趣。整個景區設置眾多以鄉村常見的生活用具為原型的景觀小品,結合改造現有的橋、壩等設施,配置不同季相的植物景觀,并襯以水中光影與動水效果,凸顯時間與空間的變化,從而營造出小橋流水的意境,增加鄉村生活的情趣。
3.4.6桐村新農——感受鄉村新貌的幸福之所。桐木新農景區位于設計河域中部偏東,西臨雙橋耕月節點,北毗鄉村公路,東、南面均為農田,面積約4000平方米。新農主要體現當代新鄉村的變化。整個景區以簡約、現代的設計風格,加上材質的變化與對比,表現出新鄉村的新變化、新風貌。
3.4.7枧山晚炊——體驗田園詩意生活的綠色長廊。枧山晚炊景區位于設計河域的中上游,臨近鄉村公路,面積約8600平方米。整個景區靠近現有居民點,以“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立意,傍晚時分,升起的裊裊炊煙在空中隨風飄蕩,濃濃的鄉情、鄉韻盡顯其中。夏日夜晚,荷塘邊的蛙叫聲、柳樹上的蟬鳴聲為鄉村平靜的夜晚增添了一絲野趣;微風中荷花的淡淡清香,使納涼的村民心曠神怡。整個景區通過植物與景觀小品的有機結合,形成生態的綠色長廊,通過對以上意境的表達,突顯生態鄉村的獨特魅力。
3.4.8桐灣漁火——領略暮喧河畔的鄉村生活境界。桐灣漁火節點位于設計河域最上游,總面積約為9900平方米。景區以野暮喧江畔歸漁火,夜寂湖邊亮船燈冶立意,營造鄉村夜晚的幽美意境。鄉間的夜間活動,為原本平靜的夜晚增添了不少趣味。景區內在盡量保持原有河岸的基礎上,局部點綴河石,使自然駁岸的綠色輪廓與隨風拂動的垂柳相映成趣,孩童們游玩其間,體會自由自在的快樂生活。
4結語
在現階段城市化快速發展中,廣大村落的景觀生態面臨著強烈的沖擊,人地矛盾沖突、生態環境負荷過重與惡化、地方性人文景觀正在消亡,創建宜人的可持續發展農村景觀生態環境已經迫在眉睫。應該把景觀生態規劃放在首要位置,基礎設施建筑是必須的,土地是有限的,但是,必須認識到,自然系統是有結構的。協調城市與自然系統的關系決不是一個量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空間格局和質的問題[7]。在農村景觀生態規劃過程中,首先確保土地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強調土地景觀生態的完整性和地域景觀文化的存在空間等系列科學分析研究的前提下,注重其景觀發展過程。特別是在了解其景觀構成的情況下,應該首先確保其水利系統的完整性以及合理性。保留其獨具特色的本土地域性文化特征,適地適樹,逐漸完善其整體人文系統。
以景觀生態學院里指導農村景觀生態建設,使農村生產建設規劃、生活建設規劃、文化建設規劃與景觀生態建設規劃相和諧和共生,系統內部的各種要素與外界的聯系和關系得以協調、均衡、有序發展,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7]。景觀生態學在社會建設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5參考文獻
[1]俞孔堅.土地倫理學視野中的新農村建設:“新桃源”陷阱與出路[J].科學對社會的影響,2006(3):26-31.
[2]肖篤寧.國際景觀生態學研究的最新進展[J].生態雜志,1999,18(6):75-76.
[3]王云才.景觀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設工業出版社,2007.
[4]張慧.景觀生態學在農業景觀生態規劃中的應用[J].農存生態環境,2001,17(1):29-32.
[5]周道瑋,盛連喜,吳正方,等.鄉村生態學概論[J].應用生物學報,1999,10(3):362-372.
[6]王仰麟,韓蕩.農業景觀的生態規劃與設計[J].應用生物學報,2000,11(2):265-269.
[7]俞孔堅,韓西麗,欒博.新農村建設規劃與城市擴張的景觀安全格局途徑——以馬崗村為例[J].城市規劃學刊,2006(6):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