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1. 小腳/大腳:中國傳統審美觀和可持續性
在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里,中國的少女們被迫裹腳,以便能夠嫁入豪門,成為城市貴族,因為天生的“大腳”是鄉下人、粗野生活的代名詞。起初,裹腳只是上層人士的特權。直至1911年清朝滅亡,坊間仍然流傳這種習俗。著名的文人墨客曾吟詩作畫,用盡美艷辭藻以贊譽人造的小腳,這在今日看來是荒謬和施虐。士大夫畫家們用三寸金蓮、平扁胸脯、柳葉蜂腰、蒼白霜膚勾勒出中國古典美人的形象,與健康的農村姑娘徹底相反。換言之,很長時間以來,在中國文化中,美麗等同于不事生產、刻意雕琢、病態而喪失機能,而非自然原生、健康而有用。在某種意義上說,中國文化語境里的城市化源于婦女之裹腳和男子的離開土地不事生產。這繼而演化為中國文化中對成功與社會地位的衡量標準和審美標準。
這種關于高貴和美的定義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西班牙殖民之前的中南美洲,瑪雅祭司和城市貴族們以身體畸形為代價,來維護其權力和社會地位,不惜壓扁其頭顱,致殘其身體,這種手術往往在孩子出身剛幾個月就進行。他們“美麗”的特征是突出而扁平的額頭、杏眼大鼻,下唇低垂,這在今日和裹腳一樣被視作荒謬和丑陋。
千百年來,作為一種優越性和權力的宣言,全世界的城市貴族維持著定義美麗和高尚品味的權利。裹腳以及畸形的額頭只是追捧城市風雅,貶低鄉野村夫的千百種文化習俗中的兩種。這些文化的共同特征是:以背叛天賦之健康、生存、多產為標準,以區別凡人大眾為目標。
美國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賽珍珠在她的小說《大地》(1931)中生動地刻畫了中國鄉村生活“城市化”和品位“高雅化”的過程。故事開始,主人公,老實淳樸的王龍,從當地貴族豪門娶了一個仆人阿蘭為妻。阿蘭勤勞、健康且多產,為王龍生了三個兒女。她并不美艷,但吃苦耐勞,且持家有方,甚至當街乞討以維持家庭生計。最終幫助王龍晟田置地,變得非常富有。富起來的王龍開始錦衣玉食,并租下當年東家的豪宅,遷居鎮上。即便如此,青樓王婆仍稱他為“鄉巴佬”。于是,從嫌棄阿蘭的大腳丫開始,王龍“講品味”了。他迷戀并娶了青樓中最“美麗”的風流女士荷花,她小腳蜂腰、弱不禁風,她不事稼墻、不操家務,更不育子女。這樣,王龍成功地完成了他的城市化和高雅化。他不事生產、以“小腳”和“無用”為美,這就是他的衡量標準。這也正是漫長封建中國歷史培育的中國人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我稱之為“小腳主義”美學。
在中國,與小腳主義美學一同演進的是城市、建筑和景觀的 “高雅品味”。幾千年來,農民憑借先輩流傳下來的生存藝術,通過不斷的試驗和失敗,管理和營造著具有生命的大地。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在享受造田、灌溉、種植等成果的同時,也在不斷適應著自然災害的威脅——洪水、干旱、地震、滑坡,以及水土流失。 “桃花源”,一個失落的天堂,一片肥沃而和諧的盆地便因此而誕生。生存需求造就了豐產的大地景觀和經久不衰的藝術作品。正是因為人類的創造性改造,這片土地才與自然過程如此和諧、富饒美麗。
但隨著中國城市化水平的升高,這千百年生存實驗的成果——美麗的鄉土大地——正逐漸被剝奪了生產力、自我調節能力、對生命的承載能力以及本質的美麗,就像農村的女孩被迫裹腳后變得殘疾一樣,它在“美化”、“高雅化”和“現代化”的名義下,正迅速地被摧殘、被施虐。無用的化妝和對土地的摧殘已經給城市和鄉村變得丑陋、畸形。
在過去的五十年里,中國有50%的濕地消失,多處地下水水位每年下降一米。兩千多年來,皇帝和貴族們為了追求閑情逸致不惜挖湖堆山,竭盡奇花異木之能事,在城市中創造了一個個虛假的桃花源。豐產而美麗的“桃花源”被帝王和貴族們閹割的只剩下美艷的空殼,如同他們閹割少女和太監一樣。有用的灌渠和豐產的水塘變成園林里裝飾水景;水池里放養的是畸形的金魚;良田轉眼變成了無用的觀賞草坪;綠色的豐產作物和鄉土植物被金色或黃色葉子園藝品種和奇異的花壇代替;招搖的牡丹和玫瑰淘汰了蔬菜和草藥。為了制作盆栽,健康的樹被致殘、肢解、扭曲。“精致”的太湖石被點綴在大街上;就連桃樹也只讓開花不讓結果。像小腳女人一樣,這些風雅的城市裝飾不再生產,卻耗盡物力和財力以維護其生存。它們被澆水、修剪、除草,以及無盡的人工再造。隨著主人的日薄西山,大多數歷史上的“大花園”都很快地消逝了。少數現今仍留存下來的則需要不斷的維護。
請不要誤解我的意思:某種意義上,所有的藝術、音樂和舞蹈都是“不事生產的”——但物種的繁衍卻需要生產。我不是說以上的藝術形式都會滅絕,我也無意貶低生活中審美和享樂的價值,我想說的是,我們居住的環境生態遭受了巨大的破壞,人造的自然環境必須、也將采納一種新的美學觀,這一美學觀要求我們學會欣賞具有生產能力、能夠維持生態的事物。我們渴望脫離實用價值的美,但這一心理渴望正在——也應當——減弱。在現在這個世界里,人類的生存正面臨著威脅。浪費,不說它違背道德,至少也令人憎惡。事實上有很多具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可供我們審美。
2. 從鄉民到市民,以及生存的挑戰
人們大規模地從鄉村轉移到城市還是近來才有的現象。今天,城市的居住人口已超過了鄉村。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例從1900年的13%上升到了1950年的29.1%,再到了2005年的48.6%。預計到2030年,這一數字將達到60%(49億)。到2050年底,超過60億的人,全球人口的2/3,將居住在城鎮和城市。
1950年之前的兩千多年,中國的城市化得益于農業的發展獲得的剩余價值,且其城市化率勉強達到10% (1950年達到了13%)。到2009年底,13億的中國人口中約有45%是城鎮居民。每年中國有1300萬人遷移到城市。據聯合國預測,到2015年,中國的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將持平。
由20世紀前享有特權的少數都市人根據美學標準經營起來的景觀,現在受到了大眾的追捧,他們的祖先世代農民,生生世世都在掙扎著要變成城里人。這些新城市移民就像那些纏足的農村姑娘一樣,迫不及待地要在肉體和精神上變成貴族。當代的中國景觀、建筑、城市設計,清晰地反映了普通大眾想要變成貴族的愿望。
農村人口涌入城市之前,中國的裝飾性景觀和城市設計,透過典型的歐洲巴洛克景觀設計和裝飾性花園,照射出了享有特權的市民階層的集體愿望。黃金地段變成了新開發的城市居住區和公共場所。后鄉村時代繼承的關于城市性的理念不僅改變了原有的城市也改變了中國的整個大地景觀。粗糲、野性的河流被渠化和硬化,鋪上了大理石以使其“高雅”而“現代”。富有鄉村氣息的濕地被噴泉和整潔的人造池塘所取代。“雜蕪”的原生灌木被連根拔除,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裝飾性的園藝植物;原生的植草被修整一新的外來草坪所取代,在北京和中國大部分地區,每一平方米這樣的草坪就要消耗超過一立方米的水。
從2002年到2010年,中國將消耗全世界水泥產量的一半,鋼鐵產量的30%多。難道這是讓一個農業國走向城市化必須的嗎?不盡然,因為這些不可再生資源的一部分浪費在了破壞、控制“蕪雜”的自然以及創造裝飾性景觀和“標志性”建筑上了。可舉的例子包括奧林匹克公園,浪費大量鋼材的鳥巢體育館,耗費巨資、堪稱“奇觀”的CCTV大樓,以及耗噬巨能的國家大劇院。漂亮的鳥巢消耗了4萬2千噸鋼(約莫每平方米500公斤鋼材)。CCTV塔樓每平方米消耗了近300公斤鋼材,就鋼材花費來說,它是全世界最昂貴的建筑。2008年奧運會期間,千百萬美耗費在了裝飾性的花壇:據不完全統計北京街頭為迎接奧運的立體花壇有500多座,其他各類花壇更無以記數,所用的盆花約上有億計。其他城市如青島就有2000萬盆。想象一下,要是換成一億棵樹,北京的空氣會有多大的改善啊,將會吸收多少噸碳啊!在上海,幾乎所有的地標性建筑都戴上了裝飾帽:有的樓頂象蓮花,有的樓頂像水仙,有的是麻花,有一個樓頂是改錐,還有一個樓頂是飛碟…… 這些無用的飾物,如同古代小腳和瑪雅人的扁頭,在美化的名義下,讓城市充滿無用而丑陋,同時排放沒有必要的碳。
目前,中國正經歷著一場“城市美化運動”(其實叫“城市化妝運動”更確切),城市設計、景觀和建筑藝術在“小腳美學”的指導下,塑造出了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謂風格、或是毫無意義的形式和恢弘的異域情調,如此也讓我們的建筑和城市藝術終于迷失了方向。這些形式的作品在排放大量的碳的同時,加劇了環境的退化。中國的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土地和淡水只占了世界的7%。中國660多個城市中,2/3缺乏用水;75%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在北方,沙漠化的危機已經凸顯。過去50年,中國50%的濕地已經消失。作為規劃和設計者,我們該秉持怎樣的價值理念?全球和地區的各種情勢迫使我們須將藝術和維持生存、培育土地、保護物種結合起來,裝飾物應讓位于這些目標。我們需要一種新美學——大腳的美學,一種低碳的美學。
3.低碳美學下的新桃源憧憬
在這樣的美學下,未來的城市當與今天有很大不同,當今的城市和建筑都是不可持續的,很快將成為過去時,我們城市的巨型建筑、寬闊的馬路和停車場以及巨大的城市廣場,高度工程化的市政管網,都將被我們的后代所不解和恥笑,并被當作愚昧和荒誕的歷史來憑吊。
未來的城市是新桃源城市,或新田園城市。確切地講是低碳或零碳的城市,是生產性的城市,更是節約型的綠色城市。雨水不再通過市政管道排出,而是被留到城市的魚塘中或補充地下水;街道上的綠地里長滿莊稼和果樹,不再是只開花不結果的園林花木;稻谷和高粱在社區和學校的綠地中生長、成熟,在成熟的季節里,鳥獸和人類共同在那里收獲并歡慶豐收;建筑有會光合作用的表皮構成,屋頂是養育池,不但保溫節能,而且生產食物;城市地下室是巨大的蘑菇工廠,繁育最富營養和健康的蘑菇;當代一些巨型建筑和城市空間及大馬路將被改造成新田園景觀,在供人們憑吊20世紀荒誕建筑和城市景觀的同時,為新田園城市提供絕好的生產和游憩場所:比如CCTV大樓是一個立體農、牧、漁業的復合系統,大褲衩的洞里會安幾個風力發電機,利用其風動效應;國家大劇院則利用其無比的溫室效應,被改造成巨型熱帶、亞熱帶溫室,生產各種瓜果,地下室發蘑菇;鳥巢是國家菜市場,其巨大的鋼構可以用來懸掛各種容器,形成空中菜園;天安門廣場可以改造為向日葵田野,在生產油料的同時,讓全國人民有機會體驗朵朵葵花向太陽的意境;交通工具是高速干線,連接一個個緊湊型的步行社區,那里只需要隨處可拾的自行車來解決交通。當今的大量的停車場可以用來種小麥和菜園,或挖成收集雨水的魚塘。這種新田園城市是生態文明的標志,不是烏托邦,而是新美學下的生存藝術。
4. 低美學的實踐案例
4.1低碳城市的空間要求:建立生態基礎設施,讓自然做功——北京生態基礎設施規劃案例
在土地極其有限、保護與發展壓力同樣巨大的形勢下,通過構建生態安全格局保障城市的基本生態系統服務,用盡可能少的土地,盡可能大地讓自然做功,同時為城市發展提供充足的建設用地,是實現精明保護與精明增長的有效途徑,也是低碳城市的最本質要求。以北京市為例,運用景觀安全格局理論和GIS技術,通過對水文、地質災害、生物、文化遺產和游憩過程的模擬和分析,判別維護上述過程安全的關鍵性空間格局,構建不同安全水平的綜合生態安全格局,特別是界定最低安全標準下的景觀格局。并以生態安全格局為剛性框架,模擬北京城鎮擴張格局。
圖1北京市生態基礎設施
圖2基于中安全水平生態基礎設施的北京城市空間格局
4.2 解開自然之大腳,與洪水為友的“低碳”防洪:浙江永寧江案例
在中國大江南北的所有城市,水利工程用水泥和鋼筋扼殺了河流水系的生命,如同舊社會婦女腳上的裹腳布,徹底破壞了自然系統的生態服務功能。而這個過程又耗費了大量的能量和材料, 使人類維持生存的成本大大提高。在浙江永寧江案例中,設計師把一個以防洪為單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經濟的途徑,恢復重建為充滿生機的現代生態與文化游憩地,同時滿足蓄洪防洪要求。永寧江公園的核心思想是用現代生態設計理念來形成一個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設計體現人文的“圖”;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為自然過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務,而“圖”是少量的、精致的,它因為人的體驗、和對自然服務的接受而存在。被水利工程硬化的長達2km的永寧江水岸被砸掉,并被恢復了自然形態,沿岸濕地系統得到了恢復并完善;形成了一條內河濕地系統,對流域的防洪滯洪起到積極作用;與此同時,大量應用鄉土野草進行河堤的防護,在濱江地帶形成了多樣化的生境系統。這個工程不但用“低碳”工程解決了防洪問題,同時,倡導了野草之美的低碳美學。
圖3 永寧江原有的、“高碳”的水泥河堤
圖4 砸掉水泥堤后,通過生態設計建立的永寧江“低碳”的生態河堤
[NextPage]
4.3 場地與材料再生和再用,化腐朽為神奇的“低碳設計”: 中山岐江公園案例
在以GDP衡量城市實力的時代,我們看到的是無情的拆毀城市舊有的建筑,過去的城市變成“一張白紙”,然后畫“最新最美的圖畫” ,結果是城市記憶的消失和大量劣質建筑之盛行。大量的碳由此被排放。廣東中山的岐江公園則以場地與材料的保留、再用和再生為途徑,實現了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低碳設計。”
(1)保留:場地為一個有近半個世紀歷史的舊船廠遺址,過去留下的東西很多:從自然元素上講,場地上有水體,有許多古榕樹和發育良好的地帶性植物群落,以及與之互相適應的生境和土壤條件。從人文元素上講,場地上有多個不同時代船塢、廠房、水塔、煙囪、龍門吊、鐵軌、變壓器及各種機器,甚至水邊的護岸,廠房墻壁上“抓革命,促生產”的語錄。對所有這些“東西”以及整個場地,設計師們都逐一進行測量,編號和拍攝,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實現盡可能的保留。
(2)再用:原有場地的“設計”畢竟只反映過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當時的審美和價值取向,從藝術性來講,這些與現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還有一定的距離,還需加以提煉。所以,有必要對原有形式和場地進行改變或修飾。通過增與減的設計,在原有“設計”基礎上產生新的形式,更充分地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3)再生設計。原場地內的材料,包括鋼材、鄉土物種等,都可以通過加工和再設計,而體現為一種新的景觀、滿足新的功能。經過再生設計后的鋼被用做鋪地材料,鄉土野草成為美麗的景觀元素。
圖5 中山岐江公園的廠房保留和再用
圖6中山岐江公園內的鐵軌再用和野草之美
4.4從低碳走向負碳,都市農業的豐產景觀:沈陽建筑大學校園
在沈陽建筑大學新校園里,設計者用東北稻作為景觀素材,設計了一片校園稻田。在四時變化的稻田景觀中,分布著一個個讀書臺,“讓稻香融入書聲”。用最普通、最經濟而高產的材料、在一個當代校園里,演繹了關于土地、人民、農耕文化的耕讀故事,詮釋了都市農業的豐產景觀的理念,也表明了設計師在面對諸如土地生態危機和糧食安全危機時所持的態度。它是使城市從高碳走向低碳,甚至負碳的有益實驗。這更是對傳統美學觀的一次挑戰,告訴人們:大腳是美麗的,生產是高尚的。
圖7 校園里的稻田,讓城市走向低碳
圖8 在稻田里讀書,大腳美學的彰顯
4.5最少的人為干預,最低的碳排放,獲得最大的城市化效果:秦皇島湯河紅飄帶案例
在城市化和城市擴張過程中,自然河道的渠化和硬化以及“美化”運動在中國大小城市中方興未艾,這是一種悲哀,我們完全可以有更明智的城市河流改造和利用方式。秦皇島湯河紅飄帶案例展示了城市綠地設計和建設中,如何利用原有場地資源,用最少的設計,,來創造一個真正節約的城市綠地,為當代城市居民提供最多最好的生態服務,同時,讓場地發生巨大的變化。在完全保留原有河流生態廊道的綠色基底上,引入一條以玻璃鋼為材料的紅色飄帶。它整合了包括漫步、環境解釋系統、鄉土植物標本種植、燈光等功能和設施需要,用最少的干預,獲得都市人對綠色環境的最大需求。紅飄帶是一條綿延于林中的線性景觀元素,它與木棧道結合,可以作為座椅;與燈光結合,而成為照明設施;與種植臺結合,而成為植物標本展示廊;與解說系統結合,而成為科普展示廊;與標識系統相結合,而成為一條指示線。它曲折蜿蜒,因地形和樹木的存在而發生寬度和線型的變化;中國紅的色彩,點亮幽暗的河谷林地。綿延的紅飄帶上,分布多個為使用者停駐和活動用的節點,以鄉土野草為主題,這些野草包括狼尾草、須芒草、大油芒、蘆葦、白茅等。野草與場地的自然過程的保留,是公園的維護達到最少。在這里,低碳設計與低碳美學的到了最充分的表達。
圖9 綠蔭里的紅飄帶:最少的干預,獲得最好的生態服務
圖10 低碳美學的力量:野草與精致的紅飄帶,倡導低維護的野草之美
4.6 開啟自然過程,以生態服務為目標的低碳設計:天津橋園
長期以來,城市公園的建造和管理都作為城市公共市政投入,由于公園建造和維護費用高昂,澆灌、排澇、修建等等管理,常常使公園成為城市公共財政和市政設施的負擔。天津橋園項目改變通常城市公園的建設理念和方法,以全面改善生態系統服務為目的,進行城市綠地建設和城市廢棄地的生態恢復。案例是一個22公頃的公園,原來是一個廢棄的打靶場,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路人掩鼻,臨建破敗,不堪入目,土壤鹽堿。景觀設計師應用生態恢復和再生的理論和方法,通過地形設計,創造出深淺不一坑塘,有水有旱,開啟自然植被的恢復自我恢復過程,形成與不同水位和鹽堿度條件相適應的植物群落。將地域景觀特色和鄉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獨具特色的、低維護投入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為城市提供了多種生態服務,包括雨洪利用、鄉土物種的保護、科普教育、審美和游憩。本生態恢復工程2006年春開工興建,于2008年5月正式建成開放。開放之第一周,有20多萬人入園參觀,獲得空前的成功。昔日的一塊臟亂差的城市廢棄地,在很短時間內經過簡單的生態修復工程,而成為具有雨洪蓄留、鄉土生物多樣性保護、環境教育與審美啟智和提供游憩服務的、多功能生態型公園。公園的造價低廉,管理成本很低。更重要的是,這一生態恢復型的公園向城市居民展示了一種新的美學——建立在環境倫理與生態意識之上的美學。它是對傳統奇花異卉式觀賞園林的批判和背叛,并向人們展示了生態城市主義的光明前景;這一生態恢復型公園同時也是對所謂高科技生態恢復技術的批判,告訴人們,自然是有很強的自我恢復能力的,只需要人們尊重地域景觀,開啟自然過程,自然便可以自己做工,為人們提供無盡的生態系統服務,同時彰顯城市的獨特景觀,使城市真正走向低碳化。
圖11天津橋園雨水收集水泡構成的景觀
圖12天津橋園的低碳美學和低碳設計,鄉土野草自然繁衍,并創造獨特的鄉土之美
4.7 低碳的城市濕地凈化系統:上海世博后灘公園
城市是一個高度人工化的系統,每天耗費大量能源維持其平衡,包括耗能巨大的污水處理廠。然而,我們忘掉了土地本身是一個生命系統,自有凈化調節功能。作為生態文明的展望和實驗,上海世博后灘公園的核心是一條帶狀、具有水凈化功能人工濕地系統,它將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水,通過沉淀池、疊瀑墻、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濕地凈化區,經過長達1公里的流程,而成為三類凈水,日凈化量為每天2400立方。凈化后的三類水不僅可以提供給世博公園做水景循環用水,還能滿足世博公園與后灘公園自身的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等需要。除大量使用鄉土物種以及水體凈化等生態措施外,設計充分利用農作物、工業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黃浦江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筑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竹材作為會時大面積鋪地,以滿足同時考慮賽時和賽后的人流需要,等等。 后灘公園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產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負碳城市的一條具體途徑,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同時創立了新的公園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而是讓自然做功,利用自然的調節和凈化能力來治愈工業時代留下的污染。通過充分發揮土地的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后灘公園生動地注解了“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圖13 低碳的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后灘公園的內河濕地凈化系統
圖14 世博后灘公園的低碳美學:讓作物成為城市景觀之美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