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建設生態城市:我國城市建設的理性選擇

admin 2010-06-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截至2005年12月,全國共有158座城市提出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但是,迄今為止,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還處于摸索階段,其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有許多模糊的認識需要澄清,有許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有許多不解的疑問需要回答,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討。

    截至2005年12月,全國共有158座城市提出構建生態城市的目標。但是,迄今為止,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還處于摸索階段,其實施還存在一些問題,有許多模糊的認識需要澄清,有許多未知的因素需要探索,有許多不解的疑問需要回答,本文就此做一些探討。

    一、“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

    生態城市是按生態學原理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物質、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態良性循環的人類聚居地。城市的實質就是一個生態經濟系統,具有生態與經濟的雙重特征。所謂生態經濟系統也就是指生態系統與經濟系統共同形成的復合系統。從生態系統構成的因子看,包括資源、環境與人口,這是建設生態城市的三大要素。這里所指的資源,包括濕地資源、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我們稱之為三大生態系統。其中濕地資源是最為寶貴的生態資源,在三大生態系統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說,它是地球的心臟,是其他生態系統基礎的基礎,對于其他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森林資源和海洋資源是生態城市不可缺少的資源,同濕地資源具有共性,對城市起著凈化空氣、疏通氣流,促進空氣良性循環,保持人類健康和經濟持續發展重要的生態調節作用。如美國紐約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就是把濕地作為城市的心臟,將森林和海洋作為生態城市的兩翼,依次與其他生態資源相匹配,經過長時期的打造和發展,才使其生態魅力越來越強,誘人的生態魅力不僅給這座城市增加了凝聚力和向心力,而且為這座城市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見,三大生態系統是建構生態城市的基礎,同時還需要其他資源的相互匹配,如淡水資源、花草資源、鳥類資源、山脈、河流及湖泊資源、交通運輸資源等。上述資源與三大生態系統相匹配,對生態城市發展起著綜合性的調節作用,其調節作用越大,城市的生態力、向心力和凝聚力就越強。

    那么,生態城市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之間是什么關系呢?生態城市建設與城市生態經濟發展是同一問題的兩個層面,二者之間處于良性互動的狀態。生態城市是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生態城市的基礎打得越牢,越有利于城市生態經濟的發展,或者說城市生態經濟發展的速度就越快,城市生態經濟的質量就越高,結構就越趨于合理,功能及作用就越大。從另一方面而言,城市生態經濟發展越快,綠色產品就越有市場。總之,生態城市和城市生態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可以透視出它們之間更深層次的產業關聯關系、經濟關聯關系、文化關聯關系。從產業關聯關系看,世界上凡是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快、搞得好的國家或地區,生態產業發展也較快,生態經濟對城市整體經濟的促進和拉動力就越強;就經濟關聯關系看,城市生態資源培植速度越快,城市生態經濟的循環速度就越快,城市運行的經濟質量就越高,城市整體經濟持續發展就越穩定;就城市文化關聯關系看,生態文化對城市文化起著良好的引導作用,生態文化發展越快,國民的生態意識就越強,現代城市文化的內涵就越豐富。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所面臨的制約因素

    進入21世紀,世界范圍的工業文明在創造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導致了全球性生態危機,造成了一系列嚴重后果。其中因粗放的生產模式和生活方式導致資源短缺和世界范圍的環境污染以及生態平衡的人為破壞,便是世界各國所共同面臨的一大難題。一些城市大氣污染、水質惡化,一些地區土壤被嚴重污染,植被遭到無情破壞,不少地方出現了沙進人退的現象。人類這種對資源的掠奪與對環境的破壞,最終導致了全球性生態危機,使人類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面臨著比任何國家都更為嚴峻的人口、資源、環境的壓力。

    1、人口壓力

    中國是當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最新人口普查統計已達13億。中國科學院自然資源綜合考察委員會關于《中國土地資源生產力及人口承載研究報告》認為:“我國人口最高應控制在16億左右,絕不能超過17億”,否則就會發生全面崩潰。這就是說,中國人口的最高承載量為16億,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條“生命線”。如今,我們距離這條生命線只有3億左右,形勢十分嚴峻。無怪乎有學者驚呼:“沉重的人口壓力,是高懸在中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劍!”龐大的人口增長量對于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是一個沉重的負擔。人口增長過快,給人民的就業、教育、住房、交通、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等方面的不斷改善,造成了很大壓力。

    2、環境壓力

    與所有的工業國家一樣,中國的環境污染問題是與工業化相伴而生的。20世紀50年代前,中國的工業化剛剛起步,工業基礎薄弱,環境污染問題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隨著工業化的大規模展開、重工業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問題初步顯露。到了80年代,中國的環境污染漸呈加劇之勢。時至今日,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一樣,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難題。比較突出的主要有五大污染:一是空氣污染。國家環保總局的資料顯示,2005年監測的522個城市中,4.2%的城市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56.1%的城市達到二級標準,有39.7%的城市處于中度或重度污染,雖較上一年有所好轉,但大氣污染問題依然突出。二是水污染。我國酸雨面積已占國土面積的40%,成為繼歐洲和北美之后的第三大酸雨區。2006年北方出現14年來最嚴重酸雨形勢,酸雨頻率為44%,其中強酸雨頻率為23%,對全國13.46萬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庫進行的水質評價,近40%的河水受到了嚴重污染。全國七大水系412個監測斷面中,劣V類的水占27.9%,即近1/3用于農業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城市的地下水已經被污染。城市的情況更為嚴重,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222個地表飲用水水源地,平均水質達標率只有72%,水污染事故頻繁發生,2005年11月,吉林石化公司雙苯廠發生爆炸,造成松花江部分江段污染,導致沿江居民用水發生困難。12月,廣東一企業超標排放含鎘廢水,導致下游10萬人無法飲用北江水。2006年1月,湖南省株洲市霞港灣因水利工程施工不當,導致含鎘廢水流入湘江。我國城市每年的污水排放總量為351.4億立方米,僅有307座不同等級的污水處理廠投入使用,大部分設備簡陋,處理能力總計1292萬立方米/天,污水處理率僅為13.4%,全國1.7萬多個建制鎮中,絕大多數沒有污水處理設施,導致了嚴重的水環境污染,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水污染主要來源是工業廢水,污染類型以石油類、氨、耗氧有機物和揮發酚等有機污染為主。水污染通過直接(飲用)或間接(生物鏈)影響人體健康,并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構成威脅。三是噪聲污染。環境噪音污染是我國除大氣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環境公害。目前,全國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噪聲有損聽力和人的心血系統,調查證明,地區的噪音每上升一分貝,該區域高血壓病發病率就增加3%。同時,噪音還影響人的神經系統,使人急躁、易怒;噪音也影響休息和睡眠,造成疲憊和勞倦。人們需要有聲的世界,但人們懼怕惡劣噪聲污染。因此,治理噪音,已成為都市清除污染的刻不容緩的任務。四是土地污染。環境污染事故對中國耕地資源的破壞時有發生,2005年中國發生突發環境事件76起,2006年1-9月就發生126起。《2005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我國水土流失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占國土總面積的37.1%,全國因水土流失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國家環保部門的調查統計,目前全國受污染的耕地約有1.5億畝,占耕地總面積的1/10以上,多數集中在經濟較發達地區。重金屬污染的土壤面積達2000萬公頃,占總耕地面積的1/6,因工業三廢污染的農田近700萬公頃,全國每年因重金屬污染的糧食達1200萬噸,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超過200億元。五是城市垃圾污染。我國城市生活垃圾日產生量為28.6萬噸,且以7%左右的速度增加,全國歷年垃圾存量已達60多億噸,已出現垃圾圍城的局面,垃圾污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又一污染源。

    3、資源壓力

    從總量上講,中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從人均占有量上講,中國又是一個資源小國;從開發利用上講,中國又是一個資源浪費較為嚴重的國家。在資源開發利用的過程中,我國存在著不容忽視的眾多問題。水資源成為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最主要制約因素。水資源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為人類生命、生活和生產所必需。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耗水量第一大國,占全世界用水總量的15.4%。全國660多座城市中,4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110座城市嚴重缺水;工業用水和循環用水率很低。重復利用率只有40%,只相當于發達國家60年代的水平。我國一噸鋼用水60噸,日本只用3-5噸;我國1噸紙用水500噸,國外先進水平只用20噸。目前,我國萬元產值耗水量是200立方米,而發達國家僅為20-30立方米,因缺水而受影響的工業產值達2300億元。由上可見,資源、環境和人口已經成為制約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三、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生態城市建設應秉持的理念與意識欠缺

    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沒有成為廣大干部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行動。主要表現在:公眾參與的主要形式仍然屬于政府倡導下參與;從參與的內容來看,目前公眾參與主要集中在參與宣傳教育方面;從參與的過程來看,主要側重于事后的監督,事前的參與不夠;從參與的保障來看,政府組織的較多,制度性建設不夠;從參與的效果來看,流于口頭的多,見諸于行動的參與不夠。所以,我國急需建立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制度。

    2、生態城市建設片面追求整齊劃一、觀賞效應,缺少地方特色

    有的地方政府為了追求政績,破壞了原有的自然生態系統,營造了越來越多的人工環境,從而使城市演變成典型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城市的發展不應該以自然生態環境的喪失為代價,要盡可能地保護原有的自然系統,使城市建設同自然生態系統和諧融合。

    3、生態城市建設過程中淡化生態資源培植,考慮生態資源再造較少

    依據生態經濟學法則,在城市經濟運行中,城市經濟系統決不是孤立的,城市經濟系統必須與生態系統相協調,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生態資源與經濟資源的有機結合,達到資源最佳匹配的狀態,實現生態結構和經濟結構的進一步優化。

    4、生態城市建設中環境地質問題比較突出,城市地面過度硬化的現象非常普遍

    地面過度硬化弊端:一是滯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擁堵甚至癱瘓;二是地下水得不到補充,造成缺水,使城市樹木生長受到威脅;三是由于水下滲的減少,使城市土壤本來可以發揮作用的環境凈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土壤水庫功能不能發揮。四是過度的城市地面硬化加劇了城市熱輻射,使城市熱島效應進一步加大。而國外許多城市非常重視地質環境保護,在城市建設中,德國高度注重地質環境保護,把城市道路適度硬化作為工作的重點和突破口,著力建造生態地面,避免了城市地面的過度硬化,實現了城市的健康發展。如德國著名旅游城市——慕尼黑與法蘭克福,這里藍天碧水,空氣清新,生態優美,處處綠意盎然,鮮花盛開,德國經驗很值得我國借鑒。

    四、生態城市建設的對策思考

    生態城市建設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標志,是城市發展的必然方向。從現代城市發展到生態城市是一個長期的生態化發展過程,需要經過艱苦的努力。生態城市規劃與建設應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與城市發展規律,以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學為基礎,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現代技術為手段,綜合協調城市及其所在區域的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以促進建康、高級、文明、舒適、可持續的人居環境的發展。

    美國生態學家理查德·瑞杰斯特在分析和總結生態城市建設理論與試點實踐基礎上,提出了“生態結構革命”的倡議,并提出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十項計劃。一是普及與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二是致力于疏浚城市內部,外部物質與能量循環途徑的技術和措施研究,減少不可再生資源的消耗,保護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資源;三是設立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部門,完善生態城市建設的管理體制;四是對城市進行生態重建,力求為居民創造多樣的自由生態空間;五是建立和恢復野生生物的環境;六是調整和完善城市生態經濟結構;七是加強舊城城市廢棄土地的生態恢復;八是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九是取消汽車補貼政策;十是制定政策,鼓勵個人,企業參與生態城市建設。這十項計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西方社會生態城市建設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我國城市當然不可照搬,只能從國情和各城市實際出發來尋求適合自身發展的建設生態城市之路。但一些好的經驗應值得借鑒。我國生態城市建設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必須努力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牢固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城市經濟發展與保護生態環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保護生產力也是保護人類自己。各級領導和決策者要有更強的生態意識,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換取短期的經濟發展。要積極培養城市市民的生態道德,樹立強烈保護生態的自我約束意識和生態責任感。

    2、要有總體發展規劃、宏觀戰略安排和明確的城市定位。

    城市規劃是一個巨大的系統工程,它要體現生態經濟的基本原則,體現經濟與自然的協調配合,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文化的融合,人的本性的全面發展。要對城市的體型、空間環境,包括城市的各類建筑、公用設施、園林小區等作出整體綜合的構思與設計,體現城市功能多方面的要求。

    3、必須遵循生態經濟規律,調整產業結構

    產業發展是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它關系到城市定位和城市整體發展目標。21世紀城市發展進入了一個新時代,不同區域、不同性質、不同工業化水平的城市,產業結構將有明顯區分。21世紀中葉,是中國城市實現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時期,首先要實現傳統的產業革命,完成工業化任務,同時在世界高新技術革命浪潮下,要迎頭趕上新技術革命。為了實現這雙重任務,一方面要用新技術來改造和發展傳統產業,使其獲得新的生命力;另一方面要有重點、有選擇地發展高新技術及其產業群,占領若干高新技術領域的制高點。

    4、必須加強政策引導,健全生態城市發展的有效機制

    一是政府部門在政策制定方面,應把生態城市和城市生態經濟建設放在首位,加大城市建設的綠色含量,強化城市的生態功能及作用,用科學的發展觀統籌城市經濟發展。二是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建立一整套嚴密、可操作的執法監督機制。三是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領導政績考核制度。政績考核包含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進步三個方面,科學設置綠色GDP和包括資源、環境、人才等指標,使政績考核真正成為生態城市建設的助推器。

    總之,21世紀是城市的世紀,地球上越來越多的人口將聚集在城市;21世紀又是生態世紀,人類社會將從工業化社會逐步邁向生態化社會,生態城市使人類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和理想的曙光。建設生態城市任重而道遠,只要我們堅持不懈地努力,繁榮和諧的生態城市將會在中國不斷涌現。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又粗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 同性女女黄h片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国语| 手机在线观看你懂的| 香蕉久久综合精品首页| 色窝窝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成人网站| 网站大全黄免费| 顶级欧美色妇xxxxx| 美女双腿打开让男人桶爽网站| 猫咪免费人成网站地址| 窝窝午夜看片成人精品| 美国式禁忌3在线影片| 波多野吉衣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欧美片免费观看网址| 欧美性69式xxxx护士| 欧美成人性色区| 欧美e片成人在线播放乱妇|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女人扒开腿让男人桶|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免费观看| 公车上玩两个处全文阅读|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 亚洲剧场午夜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99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gay在线看www| 黄色毛片在线看| 爱搞网在线观看| 日本特黄在线观看免费| 天堂а√在线官网| 国内国外精品影片无人区| 国产在线视频网|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 明星造梦一区二区| 日本护士在线视频xxxx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