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建設生態城市是實現這一國策,促進城市經濟與資源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在總結國外生態城市建設實踐的基礎上,研究探討其建設模式,對于我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少走彎路、降低成本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外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
20世紀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生態城市”(Eco-city)的思想后,有關生態城市的理論不斷演進和深化,其示范建設也在世界許多城市廣泛展開,并產生深遠的影響。雖然迄今為止,關于生態城市的概念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見,但從現代生態學的觀點看,生態城市應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和諧的生態系統,是基于社會、經濟、自然三者高度統一的可持續發展城市。
1992年,美國在西海岸的海濱城市伯克利實施了生態城市計劃,通過改善能源利用結構和調整城鄉空間結構,成為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典范。波特蘭和克利夫蘭大都市區,經過不懈的努力,成功解決了城市交通擁擠、環境惡化等問題,被美國環境總署評為“全美生活品質最佳城市”。
加拿大的哈里法克斯生態城是該國第一例生態城市規劃項目,其理念和做法不僅涉及社區和建筑的物質循環規劃,還涉及社會和經濟結構。1994年2月該項目獲“國際生態城市”獎,并在1996年6月召開的聯合國人居會議中,被作為最佳實踐范例。
澳大利亞懷阿拉市確立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原則,將生態城市建設的重點放在解決城市能源和資源問題上,促進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1994年,在生態城市學者保羅的倡導下,阿德萊德市制定了生態城市建設計劃的基本原則和衡量標準,并通過采取一系列措施,解決了城市資源環境問題。
巴西的庫里蒂巴市以良好的城市規劃、公共交通系統的整合以及垃圾回收和能源保護項目的實施,成為享譽全球的生態城市典范。丹麥的哥本哈根通過進行公交導向式交通改革和實施手指形態規劃,實現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基本目標。
德國埃爾蘭根市率先執行“21世紀議程”有關決議,全面實施城市綜合生態發展規劃,成為德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先鋒。弗萊堡市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作為整個城市和區域發展的戰略目標,并采取了一系列促進區域與環境協調發展政策措施,被稱為德國的“環境首都”。
在亞洲,日本九州市生態城市建設效果顯著。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九州市為治理環境污染制定了一系列法規和政策,到80年代中期基本克服了環境污染問題。新加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將農田、森林及其他城市景觀融為一體,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成為舉世矚目的花園式生態城市。
總之,豐富而生動的生態城市建設實踐遠遠超出理論研究的進展,因此,應在認真總結和借鑒實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發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內在規律,使人類的思想和智慧得到更加深刻的啟迪。
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的國際比較
所謂模式是指某行為主體為實現某種特定的目標而采取的方式。綜觀世界生態城市建設發展的歷程,通過研究和比較分析,其建設模式大致可概括為以下幾種:
1、政府導向型模式。指主要通過政府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并輔之以法規政策支持,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
世界發達國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一直非常重視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通過制定方向明確和目標具體的發展規劃,引導生態城市建設全面有序推進。美國伯克利的生態城市計劃(1992),克利夫蘭和波特蘭大都市區生態規劃,印度斑加羅爾、巴西庫里蒂巴和桑拖斯市、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市的生態城市建設計劃(1994),丹麥哥本哈根的手指形態規劃(1947),日本九州市的生態城市建設構想(1997)以及新加坡的全島建設設想規劃(1967-1971)等,都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與此同時,政府還通過制定相關法規政策保障規劃的順利實施。例如,日本在資源環境方面的立法比較完備,不僅有基本法,還包括兩部綜合法。1994年,德國通過了《循環經濟及廢棄物法》。1976年,美國通過了《資源保護和廢棄物回收法》,現在美國已經有半數以上的州制定了相關法規,同時美國還利用直接稅收減免和投資稅收抵免等稅收優惠政策來促進企業重視和加強城市生態保護和資源節約,為生態城市建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
2、科技先導型模式。指主要通過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加快生態城市建設。
國外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始終將加強生態環境方面的科技研究置于重要地位,選擇需要重點突破的領域進行科研攻關,并盡快使之產業化。例如,丹麥卡倫堡在生態城市建設中以生態工業園建設為突破點,努力攻克資源替代技術、資源恢復技術、資源耗用減量化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廢棄物循環利用技術等,支持相關產業構建起循環經濟產業鏈條,形成工業共生體系,為生態城市建設奠定了重要的產業基礎。又如,20世紀90年代,日本九州市開始了以減少垃圾,實現循環型社會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城市建設,并重點提出“地區廢棄物零排放”的設想。為此,1997年,九州市專門成立了廢棄物回收處理和再利用技術研究中心,并通過加大政策鼓勵和支持,加快其產業化進程。1997年,日本通商產業省投入大量的資金,建設包括家用電器、廢玻璃、廢塑料和汽車壓碾屑等在內的回收再利用綜合環境產業區,使九州市資源環境產業得到迅速發展,生態城市的建設步伐加快。
3、項目帶動型模式。指主要通過建設項目的有效實施,實現生態城市不同階段的具體建設目標,從而帶動總體建設目標的實現。
生態城市建設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需要制定戰略規劃和目標,而且還需要通過具體項目的實施使目標得以實現。例如,被譽為世界“生態城市”樣板的美國伯克利市就是通過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而具體的生態建設項目,如改善能源利用結構項目、恢復廢棄河道項目、建造利用太陽能的綠色居所項目以及建設慢行車道項目等,穩步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又如,德國弗萊堡市通過推行大氣環境保護項目、能源利用環境保護項目、垃圾處理項目和居民區生態環境處理項目等有效推進生態城市建設,使以往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環境污染嚴重和資源利用浪費等現象大為改觀。再如,巴西的庫里蒂巴實施的交通系統革新項目、垃圾循環回收項目和能源保護項目獲得國際大獎,并在生態城市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帶動作用。
4、交通引導型模式。指將改善城市交通運輸結構和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實現節約資源、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的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在發達國家,許多學者認為,建設生態城市應該把改善交通運輸結構和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在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同時,對城市土地利用進行合理規劃,提高土地的綜合利用率,從而減少私家車使用給資源環境造成的浪費污染、土地占用以及城市蔓延等問題。例如,巴西的庫里蒂巴和丹麥的哥本哈根主要采取了這一模式。庫里蒂巴將整合公共交通系統與土地綜合開發利用相結合,對其進行一體化規劃。該市以城市公交線路所在的道路為中心,對所有的土地利用和開發密度進行分區,政府僅僅鼓勵對公交線路附近二個街區的交通走廊的集中高密度開發,并嚴格限制二個街區以外的土地開發,從而不僅保證了城市2/3的市民每天使用公共汽車,每年減少私家車出行達2700萬次,節約燃油700萬加侖,而且提高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有效實現了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哥本哈根把公交系統的建設和土地綜合開發結合起來,通過構建可持續的城市交通體系,引導城市土地有效利用和有序擴張。如今,作為歐洲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其人均汽車占有率卻很低,城市交通結構的調整改善,對生態城市建設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5、組織驅動型模式。指主要通過發揮城市社區組織的作用,引導和組織社區群眾廣泛參與生態城市建設。
它是一種社區自助式開發方式,包括社區控制、社區規劃、社區設計、社區建設、社區管理和維護的全過程都由社區居民參與。“社區組織驅動”由加拿大哈里法克斯市首先提出后得到世界許多城市的效仿,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采取這一模式的關鍵是建立管理機構——管理組。管理組負責組建土地信托公司、生態開發公司和社區委員會三個組織,土地信托公司負責購買土地、控制財政、對區內生態開發的不當行為提出警告;生態開發公司的建立將取代傳統的開發商,是社區的基本開發實體;社區委員會代表社區居民處理社區沖突和需求,并對居民進行生態城市教育。社區設有“城市生態中心”,居民可以通過圖書館、展館、咨詢報告等方便地了解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設計和建設進展等,以便同心協力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
6、城鄉互動型模式。又稱為城鄉結合型模式,指主要通過實施城鄉經濟、社會、生態一體化規劃,促進城鄉互動發展,加快生態城市建設。
國外許多城市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已經打破行政區界限,將城市和周邊鄉村建設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統籌規劃,并通過加快城鄉之間能量、信息、資源的轉換與合理配置,促進生態城市的發展建設。新加坡的生態城市建設主要采取這一模式。該市堅持城鄉結合的思想,在生態城市建設規劃中,將城郊建設成“原始公園”,并將農田和森林以及其他景觀融合在“田園城市”建設中,從而實現人工景觀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美國海濱城市伯克利,是全球生態城市建設的典范,在城市建設設計中采取了典型的城鄉結合空間結構。即在住宅區內,每一棟獨立的別墅都帶有一塊面積很大的農田,并在農田種植“綠色食品”,深受廣大居住者喜愛,充分體現了城鄉協調發展和“以人為本”建設生態城市的思想理念。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路徑選擇
借鑒國際生態城市建設模式,結合我國國情,實現生態城市建設目標可選擇如下路徑:
1、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
國外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和法規政策保障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生態城市建設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我國更要注重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一是城市地方政府首先應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與實施框架,確定建設方向、基本原則、總體目標以及階段目標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職能;二是制定相關法規,使生態城市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總體規劃和目標的實現;三是制定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特別應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和項目實施,制定相關政策,如生態建設項目的投融資政策、稅收減免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
2、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作用。
我國應特別重視科技創新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一是要加強生態城市建設中各類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包括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專門技術等,對重大技術項目要組織國家級科研院所等聯合攻關,并盡快建立生態城市建設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專項資金,以支持重大關鍵項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態城市技術體系,包括循環經濟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生態工業技術、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無公害實用技術等,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態城市技術體系;三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體制的建立,通過加強技術創新系統中各行為主體間的合作與協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創新和轉化應用,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3、選擇優先行動領域。
應根據我國不同城市的生態特征和建設狀況,在確定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后,積極選擇優先行動領域和重點項目,促進建設目標的實現。例如,按照生態學的觀念和方法,首先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包括調整交通運輸結構和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和布局、調整城市建筑和居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布局等,促進城市功能布局生態化;又如通過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選擇工業產業中的重點領域實施能源、水資源節約和再生資源綜合循環利用項目,推進城市產業生態化發展。
4、構建生態城市交通體系。
鑒于我國不同城市的交通運輸和土地開發狀況,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應堅持以下原則:一是堅持將改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與城市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和土地開發利用率;二是調整傳統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應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創造條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勵人們利用城市市區公共交通;三是應適度控制私人汽車在城市市區的使用,加快完善自行車專業設施,改善當地步行環境,實現資源節約,減少環境污染。
5、積極倡導公眾的廣泛參與。
借鑒國外經驗,我國要充分發揮社區服務組織的作用,積極引導廣大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目前應主要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公民的環境權應當得到法律的正式確認,賦予公民環境知情權、環境立法參與權、環境行政執法參與權,給公民參與環境事務更加廣闊的空間;二是環境評價中要強調公眾參與和執行的力度,我國2003年9月正式實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評法》,使公眾參與的機制得到加強,但要真正產生實際效果,還要加強執行力度,使其逐步得以落實;三是支持現有的環保團體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環保團體組織在資金、人才方面還十分欠缺,因而應從政策上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四是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方式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增強公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
6、強化城鄉融合的建設理念和規劃。
借鑒發達國家城鄉融合、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模式和經驗,當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主要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強化城鄉融合的建設理念,打破行政區界限,從區域整體對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統籌全面規劃;二是按照城市生態學原理,使物質資源、能量資源和信息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得到合理配置和調控,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三是運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將城鄉區域作為整體,實行資源的節約、合理和循環利用,增強城市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簡短的結語
隨著世界各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生態城市已經成為全球城市建設的重要發展趨勢。應依據不同國家和城市的生態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等選擇不同的生態城市建設模式,應根據生態城市建設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建設模式。同一城市和發展階段在選擇主要建設模式時可一并選擇其他輔助模式,加快推進生態城市建設。希望本文的研究能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帶來有益的啟示和發展思路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