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思考
admin
2009-06-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和進展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開始生態城市研究和建設實踐.1984年l2月.中國生態學會在上海舉行“首屆全國城市
一、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和進展
20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我國開始生態城市研究和建設實踐.1984年l2月.中國生態學會在上海舉行“首屆全國城市生態科學研討會”并成立了“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學專業委員會”1986年我國江西省宜春市提出建設生態城市的發展目標.并于1988年初開始進行生態城市試點.邁出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第一步1995年國家環保總局倡導了生態示范區建設.但這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城市建設.只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初步基礎經過多年的實踐.到2006年.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經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考核、公示和審定,江蘇省張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江陰市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市.上海閔行區被命名為國家生態區.浙江省安吉縣為國家生態縣目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實踐不斷深化.并取得新的進展。
1.制定了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和目標目前我國許多城市制定了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和目標。例如.上海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目標是搞好城市合理布局.完善城市基礎設施,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建設“天更藍、氣更凈、水更清、地更綠、居更佳”的國際化生態城市。又如.青島生態城市建設的戰略目標是堅持可持續發展思想.以系統的生態思想為指導.努力把青島市建設成為經濟發達高效、生態良性循環、環境潔凈優美、人與自然和諧,適于居住與創業的具有現代化、國際化濱海城市特色的生態市深圳市提出緊緊圍繞率先實現現代化和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要求.實現資源和能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人口的有效控制和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實現人口、資源、能源、環境、經濟和社會的協調與和諧,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2.制定保障規劃目標實現的戰略措施。為保障生態城市建設規劃目標的實現.許多城市制定了保障規劃目標實現的戰略措施。例如.深圳市制定了生態城市建設的六大戰略.即可持續發展戰略(包括人口控制、資源環境優化戰略;城市國際化戰略:區域聯動發展戰略和產業提升戰略等)、景觀生態安全格局戰略、生態型社會培育戰略、水資源保障與水生態安全戰略、生態經濟體系構建與調控戰略以及固體廢棄物處理處置戰略廈門生態城市發展戰略為“一核、兩位、三重、四控、五管”:一核是以可持續發展戰略為核心的國際海港生態旅游城:兩位是意識定位和時空定位.包括戰略目標定位、生態優勢定位、生態區性定位、生態道定位以及時間定位等:三重是以海洋型產業、生態旅游、金融商貿為生態城市發展的3個重點:四控是城市規模控制、環境質量控制、生態占用量控制以及城市系統控制:五管是規劃管理、法制管理、實施管理、監督管理和科技管理。
3.構建生態城市指標體系2003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了《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建設指標(試行)》,鼓勵在全國范圍內創建生態縣、生態市、生態省。這套生態城市建設指標分為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和社會進步3類,涵蓋生產效率、經濟發展、人口結構與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資源保護等9個方面。主要反映與生態城市建設密切相關的國民經濟的投入與產出、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貢獻力度、人口質量與結構優化、社會保障程度與財富分配公平狀況、城市化水平、環境狀況與建設能力、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生態發展等方面的情況。按照這一指標體系我國許多城市進行了生態城市建設狀況測評.并對達標難度較大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制定了解決方案同時我國一些城市還從生態城市的要求和市情出發.構建了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例如上海市圍繞國際化大都市建設總體目標和生態城市建設規劃.構建了生態城市建設指標體系。
4.探索各具特色的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從目前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實踐看.具有代表性的建設模式主要有:貴陽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模式和北京生態與宜居城市和諧共建模式。貴陽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循環經濟和生態城市的理念為指導.通過發展循環經濟.把社會經濟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的程度.加快實現生態城市的建設目標貴陽循環經濟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是構建3個體系.即循環經濟產業體系、城市基礎設施體系、生態保障體系。采取北京模式的依據是.宜居城市是城市走向生態化的起點.生態城市是宜居城市建設的主要方式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緊緊圍繞并抓住生態和宜居城市建設中的共同特征.通過促進兩者和諧共建.實現城市規劃中建設生態和宜居城市的功能定位。目前.北京正在采取積極的戰略舉措.加快生態和宜居城市和諧共建的步伐。
二、我國生態城市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生態城市建設取得了較快的進展.但生態城市建設中仍然面臨一些需要注意和解決的問題。
1.生態城市規劃和目標的確定違背自身生態特征。由于不同城市的生態特征存在明顯的差異.因此.生態城市建設規劃和目標的確立應在不違背生態城市建設原則和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各有不同。但從我國目前的狀況看.一些城市沒有依據自身生態特征制定相應的建設規劃和目標.而是照搬其他城市的做法.甚至出現為單純追求目標實現而違背生態規律的現象。例如.一些城市通過大量種植草坪提高綠化率.而城市自然生態系統形成中占主導地位的樹木的種植比重卻較低.影響了綜合生態效益的發揮又如.一些大城市從周邊農村直接購買“大樹”移植.對周圍區域的生態環境支持系統造成嚴重的破壞
2.生態城市規劃目標的實現缺乏項目支撐國際經驗表明.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需要有明確而具體的項目支撐.同時還必須有保障項目實施的相關政策的支持。而我國一些城市的生態規劃和目標的確定往往宏大而空洞.缺乏具體項目的支撐和政策保障.規劃的制定和貫徹實施經常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從而造成建設目標難以實現。
3.科技創新的基礎和支撐作用沒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我國目前還沒有將生態城市技術的研究與開發放到重要地位.雖然生態城市建設技術的各種要素并不缺乏.但由于沒有進行自覺的開發和整合.迄今尚未建立起生態城市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一定程度上對生態城市建設形成技術上的制約。
4.缺乏公眾的廣泛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本質是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因此.公眾的廣泛參與是生態城市建設的關鍵環節目前.我國公眾的資源環境意識和參與的積極性還不高.特別是在現行法律中還沒有明確賦予公眾環境權.盡管某些規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環境權的某些內容.但規定過于原則和籠統.很難加以實施.影響了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
5.尚未建立循環經濟產業組織體系。循環經濟模式是生態城市建設的產業基礎.在生態城市建設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目前我國許多城市正在加快推進循環經濟.已經在清潔生產、生態工業、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嘗試國家有關部門從1999年開始。選擇了10個城市、5個重點行業開展清潔生產試點,先后在遼寧、貴陽、包頭等省市開展生態工業園試點.但到目前尚未建立起全面系統的生產組織體系.影響了生態城市的建設進程。
6.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目前對生態城市建設具有促進和保障作用的法規政策體系還很不完善和系統在立法理念、立法內容以及相關法律法規的銜接上還存在一些問題.與生態城市建設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從政策上看.目前仍存在激勵和引導生態城市建設政策的不明確、不健全.使生態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得不到明確的政策引導和支持。
三、加快我國生態城市建設的對策選擇
1.充分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國外政府通過制定相關發展規劃和法規政策保障了生態城市建設目標的實現生態城市建設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我國更要注重發揮政府的職能作用一是城市政府應制定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與實施框架.確定建設方向、基本原則、總體目標及階段目標等.充分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和管理職能:二是制定相關法規.使生態城市建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保障總體規劃和目標的實現:三是制定推動生態城市建設的相關政策措施.特別應針對不同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制定相關政策.如生態建設項目的投融資政策、稅收減免政策、財政補貼政策等。
2.加強科技創新的基礎作用。我國應特別重視科技創新對生態城市建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一是要加強生態城市建設中各類技術的基礎性研究,包括共性技術、關鍵技術和專門技術等.對重大技術項目要組織國家級科研院所等聯合攻關.并盡快撥出生態城市建設綜合利用技術開發專項資金.以支持重大關鍵項目的研究;二是加快建立生態城市技術體系.包括循環經濟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生態工業技術、廢棄物再利用技術、無害化處理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無公害實用技術等.形成全面完整的生態城市技術研究和開發體系:三是積極推進“產、學、研”合作創新體制的建立.通過加強技術創新系統中各行為主體問的合作與協同.加快科研成果的創新和轉化應用.為生態城市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3.選擇優先行動領域應根據。我國不同城市的生態特征和建設狀況.在確定生態城市的發展規劃后.積極選擇優先行動領域和重點項目.促進建設目標的實現。例如.按照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首先調整城市功能布局.如交通運輸結構和布局、產業結構和布局、城市建筑和居民住宅建設的規劃和布局等.促進城市功能布局生態化:通過加強生態工業園區建設.選擇工業產業中的重點領域實施能源、水資源節約和再生資源綜合循環利用項目.推進城市產業生態化發展。
4.構建生態城市交通體系鑒。于我國不同城市的交通運輸和土地開發狀況.當前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堅持將改善城市交通運輸體系與城市的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進行統籌規劃.提高城市交通運輸效率和土地開發利用率:二是調整傳統交通結構.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土地的開發利用應為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創造條件.并采取政策措施鼓勵人們利用城市市區公共交通:三是應適度控制私人汽車在城市市區的使用.加快完善白行車專業設施,改善當地步行環境,實現資源節約,減少環境污染。
5.積極倡導公眾的廣泛參與。一是要通過各種方式發揮社區服務組織的作用.使生態建設的有關法規和政策通過該組織得到深入的貫徹和落實.積極引導廣大公眾參與生態城市建設:二是公民的環境權應得到法律的正式確認.給公民參與環境事物更加廣闊的空間:三是支持現有環保團體的發展.目前我國的環保團體在資金、人才方面還十分欠缺.因而應從政策上對其進行鼓勵和支持:四是要通過各種宣傳教育的方式提高公眾的生態意識,增強公眾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和參與生態城市建設的積極性。
6.強化城鄉融合的建設理念和規劃。借鑒發達國家城鄉融合、統籌規劃、協調發展建設生態城市的模式和經驗,當前應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強化城鄉融合的建設理念.打破行政區界限.從區域整體對生態城市建設進行統籌規劃二是按照城市生態學原理,使物質資源、能量資源和信息資源在城鄉區域之間得到合理配置和調控.實現城鄉和諧發展三是運用循環經濟的原理.將城鄉區域作為整體,實現資源的節約、合理和循環利用,最大限度地降低城市運營對城市生態支持系統的負擔.增強城市和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7.加快循環經濟產業組織體系建設。一是要大力發展生態企業。生態企業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基礎和主體。在清潔生產方面。工業企業必須在產品設計、工藝采用、資源的綜合利用及企業管理等方面符合循環經濟發展的要求二是積極建設生態工業園在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選擇上.要特別注意生態工業鏈中的核心資源的穩定性與核心產業的發展前景在生態工業園的建設上.要注意建立和完善行業內部及行業間的產業鏈和產品鏈.應在各產業問建立起多通道的產業鏈接.并形成互動關系。三是積極培育再生資源回收產業構建社會化的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系統.促進循環經濟在全社會范圍推進.為生態城市建設奠定堅實的產業基礎。
8.加強法規政策體系建設。應根據我國現階段國情并借鑒國際立法經驗.建立和完善生態城市法規政策體系在法律體系建設上.一是要建立對生態環境的物權法保護制度.對環境資源的生態價值加以承認和保護首先建立環境使用權.確立環境資源的有償使用制度.建立民法和環境法的協調機制:其次,建立環境保護相鄰權,保護環境資源相鄰人的合法權益:再次制定新的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彌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盲區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循環經濟相關法規.如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不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條款進行修改:要制定與《清潔生產促進法》相配套的《資源利用促進法》;制定有關各種特定物質循環利用的專項法規等三是對不利于生態城市建設的法規條款進行修改和補充。在政策體系建設上,一是根據生態城市建設項目的實施,配套制定相關鼓勵支持政策:二是制定資源節約和再利用的鼓勵政策.使企業向資源節約和綜合開發利用方向發展;三是制定環境保護政策,引導企業和消費者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觀念.促進社會生產和消費的良性循環。同時,要加強政策的系統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