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鄞州區開敞式公園的生態規劃
admin
2010-05-1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大都市區往往受到高密集居住方式,高速度經濟交流的影響而處于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以人為本的人居環境要求更多的公共綠地空間,由此產生的開敞式公園越來越多,它的開放程度較高,與社會的融合需要建立統一的生態規劃方式,而我國目前對這類公園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本文概況介紹了寧波市鄞州區開敞式公園的生態規劃,更重點闡述了鄞州區綠地體系中心——鄞州公園,目的以生態理念將公園與社會更多的兼容與共生。
1 研究背景
1.1 鄞州區的生態建設概念
鄞州是一個新興城區,各項城市設施都處于配套建設完善當中,目前綠化主要以園林生態建設為特色,以“一心、二軸、三環、四廊、三十六點”作為未來環境規劃,道路綠化、公園綠地相配套這一格局。其中道路綠化主要有鄞縣大道的南北側各25米綠帶;天童北、南路河濱綠帶;剛竣工的鄞州大道綠帶等。公園綠地主要有高教園區河濱綠帶;鄞州公園、永泰公園、劍橋公園等。居住綠地主要有東湖花園住宅區綠地、格蘭云天住宅區綠地等約100公頃。區內綠地總面積達333公頃,綠地覆蓋率達到35.4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為13.8平方米。鄞州的生態建設不僅注重外圍環境建設,還注重內部生態氛圍的挖掘與規劃。
1.2 鄞州區開敞式生態公園
鄞州區在最近幾年來,加強對城區綠化建設,自2003年到2004年先后分別建成分別鄞州公園、劍橋公園、永泰公園。劍橋公園總占地面積2.4公頃,區域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兩個直角邊北側以四明路為界,斜邊西南側以河流為界。公園集效益性、共融性、特色性于一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親近自然的綠色平臺,使返樸歸真成為時尚。效益性以優美的園貌和適宜的服務半徑,最大限度地優化服務于周邊居民,裝扮城市面貌、改善城市生態,使綠地具有較高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審美及游憩效益;共融性與鄞州區城市規劃結構、城市景觀相協調,與已建成的濱河綠帶景觀相統一,形成了城市濱河地塊的綠化、文化和水系風景的協調共融;特色性——利用區域內平緩的河流水域,切合華泰劍橋的建筑群體特征,以劍橋風情為本地域的鮮明個性,展示顯現劍橋大學的文化風貌特色。永泰公園占地面積約2.1公頃,公園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兩直角邊以嵩江路、錢湖路為界,斜邊西北以河流為界,種有香樟、垂柳,桂花、棕櫚,銀杏、紫薇等大小喬木、灌木二十余種,紅花繼木、金葉女貞、紫鵑等八大種類色塊。以東靠東湖花園,是居民游玩、休閑的重要場所,公園的投入使用,也提升了新城區及周邊住宅小區的生態環境。前河路景觀帶、奉化江城防工程、鄞州區文化廣場、三星廣場等構建的綠化體系建設使鄞州新城區成為一個有品位、有生機、有江南特色的現代生態花園城市。而處于鄞州區綠地體系中心的鄞州公園成為了新城區重要生態規劃工程。
1.3 鄞州公園以生態規劃為中心
鄞州公園以生態規劃建設成鄞州區最大面積的開敞式公園,位于鄞州中心城區的主軸線終端,北靠首南南路,與文化廣場、鄞州新行政中心遙相呼應;南臨寧三路,東瀕天童南路,北接寧南南路,占地25.6公頃,是一個集旅游、健身、娛樂、科教天一體的綜合性公園,也是鄞州新城區“一心、二軸、三環、四廊、三十六點”綠地體系的中心。
公園主體分為松濤石韻、綠島浮香、蘆彎晨露、洞天揮幽、花溪竹徑、相思棲林、東坡灑陽、梅塢夕陽、秋林楓霜等十大景區,通過以植物造景為主的設計手法;生態自然的造景手法;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點睛之作的建筑小品,整體效果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2 鄞州公園生態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之處
所謂生態建設,就是通過分析資源結構,利用現有資源、開發潛在資源、保護稀有資源,協調不同構成條件的關系,充分發揮各種資源效益,實現以人為本的生態環境建設。鄞州公園在生態建設方面已有了不錯的成績,2003年的奠基開工,經過二年的建設,到今天為止。鄞州公園總投資1.4億,綠地覆蓋率達到87.8%,水面面積5.8萬平方米。湖水、綠地、假山為一體,建設成為娛樂、休閑的鄞州區天然氧吧。鄞州公園發展潛力巨大,前景非常看好,但在以下幾個方面還存在不足之處。
2.1 鄞州公園的主要自然生態要素
由草地、林區、湖面、假山等組成,這種生態景觀的創意很好,但處理不當會適得其反,起不到良好的生態效果。鄞州公園對各項主要自然生態要素的處理尚存在不當之處,如:公園內種植樹木以綠葉樹為主,夏季公園植物繁多,而一到冬天會比較荒涼;竹林區種植坡度不夠,導致竹林存活率不高;草坪種植略顯平整,長期下來出現坑洼。
2.2 水位較高,疏通水工程勢在必行
鄞州公園內的湖水水位較高,每蓬天時大潮訊或雨水天氣,水位明顯上升影響沿岸植物。由于公園內無水位控制系統,排水成了公園一大難題,使得鄞州公園一遇到大降暴雨,內部份區域積水嚴重。降低水位,疏通水工程,建立控制水位系統都是必不可少的工程。
3 園區生態建設研究
3.1 內容豐富化
國內外生態公園的設計主要包括兩個宗旨:一是保護珍稀資源(包括珍稀動植物及其棲息地);二是營造生態氛圍,如在都市建設回歸自然,返樸歸真的佳境,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鄞州公園進行生態建設,有利的方面是: 5.8萬平方米水面面積幾乎占據公園的一半,是一塊良好的生態涵養區;不利的方面是:鄞州公園建立在偏向市區,給游客帶來了一定的不方便。因此,鄞州公園必須有一定的誘人性,在這個角度充實生態內容。目前城市各類公園主要服務于在類人群:一是晨練和晚練人群,他們多為老齡人,要求公園環境幽靜、局部有開場空間,空間的間隔性要好;二是周末都市休閑人群:以獨立的家庭和結伴的學生居多,要求公園有游樂設施、舉辦游樂活動、有雅致的小園林等動靜結合的項目;三是節日人群:包括形形色色的游人,要求公園烘托出一種熱鬧的節日氣氛,增設一些臨時修飾物,旅游活動的適用范圍也要增強。前兩項服務鄞州公園都做得不錯,第三項服務內容鄞州公園還有些欠缺。
3.2 布局感性化
在深入分析用地地貌和既有條件情況下,以“水”為主題,使“水”活起來。對原生態狀態進行加量組合,分為凈化、優化、美化三大內容:“凈化”是基礎工程,對公園內的一切現有資源進行全方位凈化處理;“優化”是科學生態化工程,對水、植物、地勢、設施和人的活動等各要素進行合理組合;“美化”是資源藝術化的工程,水貌、林貌和地貌等進行美學調整。進行以上方面的組合和調整,既要充分注重現有資源開發和總體度假形象與氛圍的整體協調性,要使之具有都市級高度;又要充分講究經濟的可行性,不能一味追求現代化的高、大、全,而是要以可能的效益回收方法來決定合理的項目投資規模。
而鄞州公園的布局既形成了一定的生態化,又產生了感性化,成為浙江省唯一一個大樹規劃建設的現代生態感性公園。
[NextPage]
4 生態建設導則
4.1 有規模有尺度
對于整個生態公園,可視為一個整體,需有邊界隔離,人為邊界往往是直線的或幾何狀的,不符合自然系統邊界的特性,為此以獨特的園林設計出曲狀及齒狀邊緣或盡量依自然系統規劃邊界緩沖區,園林區以小葉樹種為主;局部景觀處理要求個性化較強,選用的花卉、苗圃和大樹、常綠的植物為主;濱水和沿路的行道樹以樟樹為主,組成線性環境廊道,引導視線走廊。2007年鄞州公園在一定的生態尺度上,又預增加一定規模的特色苗木,以增香增色為改造目的,提升鄞州公園生態環境。
4.2 有條理有順序
公園可視為一復合型的景觀生態系統,依植物、水域、地理地形以及人為開發的情形,園內已呈現各種不同的景觀生態結構體,包括(1)分散型區塊景觀——不同功能的景觀組合;(2)網絡景觀或同功能的景觀區;(3)交叉型景觀——不同功能景觀的交叉區域;(4)棋盤型景觀——各個獨立特色體的布局;為此,在公園規劃中必須依不同的特性在空間規劃上建造,解決好不同幾何形狀的連接與過渡。
4.3 有連續有間斷
公園的土地利用分區應有利于游憩活動的組織,廊道的走向設計要具有流線型和連續性,而生態保護區、獨特景觀區、游憩區、人工建筑群和一般管制區的通廊設計要具有明顯的視覺差異。景區建立假山、湖心島、茶室、健身娛樂等相對獨立、功能互補的設施。
5 敏感地點的生態處理
不同游憩區因其獨特的地理區位、游憩功能及外表形態,其開發形式、建設模式、施工工法也不能以同一標準設計,這正是應用生態規劃方法因地制宜、適宜開發的精神所在。因此,對于框架和局部地段應處理幾個綠地的層次感,大樹與草坪、色塊中間層次樹木的點綴。
5.1 沿路生態處理
沿路生態設計不僅包括樹種或花木的選擇,還包括地形的設計。鄞州公園內道路的設計除了交通和聯系的作用外,最主要的功能是導向功能,即從一類景觀區導向另一類景觀區,單調的園路設計會造成游客的乏味。因此,如果路線較短,則以不同的樹種標示,如果路線較長,則沿路地勢要有起伏,沿路方向要增加一些轉彎和景觀小品。線型的設計不宜過分單調,距離宜短,必要時可分段充實沿路的裝飾,保證園路的美觀性。
5.2 沿水生態處理
沿水的生態設計主要包括樹種與草花的選擇,通過不同樹種與草花的設計,劃出高大樹冠遮蔽的休息區,以低矮的灌叢為延水生態。此外,沿水區域可規劃多種游樂區,如:觀景區、船碼頭區等內容,生態細節的處理應與游樂內容相匹配。例如:觀景區有增設座椅、茶室、文藝表演等項目;乘船碼頭要求開敞、有明顯標志、并且色彩鮮明便于尋找,沿岸宜選擇不影響視線通廊的花卉叢或低矮灌叢裝點。
5.3 拐角生態處理
由于公園園路布局多為回路而少有交叉,則拐角點出現較多。拐角是線型景觀的亮點,如果處理不當會成為死角,拐角的生態設計必須具有個性,以不同的風格提高線型風景格調。作為鄞州區的惟一大型生態公園——鄞州公園,無論是園路的線型設計還是拐角的景觀設計,都給人一種舒適的,回歸大自然的心理需要。
5.4 水上景觀的生態設計
水上假山與湖心島都屬于鄞州公園的特殊景觀區,公園景點的開發要考慮路線的設計,尤其是出入口的設計要保證從一類游覽活動的組織引向另一類游覽活動,提高游客的興趣。尤其是湖心島的設計,要考慮生態內容的延續、功能的過渡、景觀的整體等內容,所以保證兩處景觀風格相近,內容又略有差異。
5.5 建筑物的藝術生態設計
園內的獨立建筑物以風格獨特為主,而建筑物則保持風格統一。鄞州公園的“五散房”是公園最為突出的生態藝術景觀。這“五散房” 分別散居鄞州公園各處,五座建筑采用不同的技術手段,不同的地方材料,不同的建造技術,在公園內營造出不同景觀建筑的特性。它們有著藝術的概念,卻不奢華,在一個廣袤的田野里產生,卻與城市貼切地交融在一起。它們形成閑趣、隨適的狀態,解讀了都市生活中多元化的藝術語言,它更是新城區中一個生態藝術的突出。
5.6 游樂設施區域
游樂設施區域需劃分休息區和娛樂區,其中戶外休息區要保證樹蔭遮蔽。此類區域的設計可以比較鮮明的色彩襯托,但不宜過于泛濫,影響生態景觀效果。鄞州公園的游樂設施規劃則比較鮮明,層次清楚,略顯活潑的生態氣氛。
不同區位的生態節點分主次安排,節點之間由生態廊道貫穿,體現出生態氛圍的延續性和突出性。生態節點的控制對整體生態設計的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
近用來,人們的生態旅游消費需求日浙明顯,在整個旅游行業中,生態游年均遞增10—15%,目前全球生態旅游產值高達3000億美元。生態旅游作為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是人們旅游需求結構不斷變化后的具體表現,發展生態旅游,不僅適應了人們消費結構的變化,還為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機遇。總之,鄞州公園此時此刻的生態建設堅持了“生態性、高品味、趣味性”的開發原則,建設成為了一個集生態資源保護、旅游觀光、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生態旅游公園的風景區,為鄞州這個新城區提供了一個人與自然交流對話的最佳場所。
參考文獻
1 王承華 “方圓綠茵“住區規劃設計,規劃師,2003
2劉貴利 城市生態規劃理論與方法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0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