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6864(2009)05一OO25—03
1 景觀生態格局理論概述
景觀生態學中關于總體格局模型由Forman等人提出,該模型就是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狀各異,排列不同的景觀要素集,是各種復雜的物理、生物和社會經濟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景觀格局深深地影響并決定著各種生態過程〔1〕。景觀格局通過斑塊、廊道和基質表現出來,格局影響景觀內物種的豐度、分布及種群的生存能力及抗干擾能力。因此,理解與把握景觀格局變化的生態學原則即建立景觀格局與過程之間的相互聯系對于景觀生態學研究是至關重要的〔2〕。
城鎮的生態景觀是由鑲嵌體組合而成的,包括斑塊、廊道和基質三部分。在城市中生態斑塊主要是指供人們休憩的游園綠地等,該斑塊是不同于周圍背景的非線性景觀元素,其表現形式是各種類型的植物群落。綠地斑塊是城市地區物種的聚集地,它的大小、形狀、類型、邊緣和數量對于城市景觀的穩定性和城市景觀質量有深刻影響。廊道主要指城市中與周圍異質的狹窄帶狀的鑲嵌體,通常沿河流、道路分布,如林帶、樹籬、河岸植被帶,是城市景觀水、化學元素、物種遷移的主要通道。綠地斑塊、綠地廊道相互交接構成景觀的綠地網絡〔3〕。基質是景觀中面積最大、連接度最高、決定景觀屬性和動態變化的組成部分,是景觀的背景。在城市中心地帶,基質通常就是大量的有建筑和道路等構成的人工下墊面,在城市外圍,基質就是農田、森林、灌叢等可進行光合作用的自然或人工植被。不同區域,斑塊和廊道的類型和數量不同、配置關系不同,形成不同的景觀格局,決定景觀處于不同的發展過程〔4〕。
2 城鎮生態景觀格局的構筑
2.1 生態農田基質的構筑
生態基質是景觀要素的若干類型中面積最大、連通性最好的要素類型,因此在景觀功能上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能流、物流和物種流。根據基質的判定方法〔5〕 ,可知水源鎮的基質為以水田為主的農田。
農田基質是景觀生態優化的重要保證,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農田基質與廊道、斑塊共同構成了水源鎮的城市景觀格局,為水源鎮的生態環境優化奠定了基礎,因此保證農田基質的生態質量是完善整個城市景觀生態功能的一個重要因素。
水源鎮建設用地較多,特別是鄉村低密度建設用地增長比較快,且鄉村內空閑地、未利用土地過多。因此,應嚴格控制鄉村低密度建設斑塊的盲目擴張,防止侵占過多的良田,在水源鎮區周邊2km內建立基本的農田保護區來控制建設用地任意侵占耕地。同時應該做好鄉村土地整理復墾工作,以有效利用土地。并建設具有宜人景觀的人居環境。由于農村的建設用地大多是自發,無組織進行的,因此統一規劃用地較為困難。可通過多種手段來宏觀控制農村居民建設用地的增長。
在城鄉交錯帶發展城郊生態農業體系。城郊農業依托于城市,具有明顯的技術、市場、交通等優勢。城郊型農業可以提高城市的環境,但農業生產也有可能產生污染危機城市。因此,應建設生態農業,并與防護林和風景林相結合,形成農田防護林網絡體系,同時防護林類型建設應該多樣化,實現水域、耕地、草地、林地的立體鑲嵌景觀模式,提高農田基質系統的生態性和穩定性。
保護和建立農田基質中的鄉土生境。如水塘,在均質的農田景觀之上,它們往往是魚類、鳥類的最后的棲息地;一些不宜開墾的低洼濕地或水塘等構成避護環境,形成豐富多樣的生境條件,為多種動植物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等。它們也是相對單一的農田景觀中難得的異質斑塊,保留這種景觀的異質性,對于維護城市的生態健康和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2.2 綠色生態廊道的構筑
2.2.1 河流廊道規劃
(1) 以水源四渠為主,結合大水路北側的河流,形成一個水系網絡,保證其連通性,不出現斷流。保證下游有一定的水量,這樣河水易流動,避免水體富營養化。同時將城區內地表徑流和周邊的地表徑流匯人到河流中來,增加水量。
(2) 保證河道足夠的過水斷面,避免因洪水而造成損失。根據過水斷面的要求劃定河岸寬度的保護藍線,在藍線內不允許任何建設和破壞。通過規劃可促進河流生態過程和水文過程的暢通,加強河流的生態功能。但為了保護基本農田,河流兩岸的保護,應該在實地調查和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合適的寬度,使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協調統一,而對于那些屬于敏感地帶和危險地帶則應強行列入保護范圍。
2.2.2 河岸植被帶規劃
河岸植被帶是指陸地上同河水發生作用的植被區域,該定義有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是指靠近河邊植物群落包括其組成、植物種類多少及土壤濕度等同高地植被明顯不同的地帶,也就是受河流有直接影響的植被區。狹義指河水——陸地交界處的兩邊,直至河水影響消失為止的地帶〔6〕。該區域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上,經常受到河水侵蝕,土壤發育年青,水分充足,形成一個復雜多樣的植被、地形、環境鑲嵌體。由于獨特生境,河岸植被帶可以通過滲透、過濾、吸收和沉積等作用來削弱達到水體或地下水的污染物量。Lena B.等人從景觀結構與功能流的角度分析了河岸植被緩沖帶對于改善水質的重要意義〔7〕。他們的研究表明,10m寬的草地緩沖帶可以減少95%的依附于沉積物一起運動的磷元素。而且,濱河林地以及濕地能夠通過土壤微生物過程(如反硝化作用)去除約100%的氮元素。因此,針對水源四渠未改造河段,根據河岸坡度、植被生長情況、建筑情況等進行斜式土態駁岸設計,以充分保證河岸與河流水體之間的水分交換和調節,滿足人們的親水性。根據到河流距離的遠近,將河岸帶分為淺水區、濕生植物區、岸邊種植區,選取不同的當地的植被進行綠化,創造能行洪、抗洪、凈化水體,具有多樣性高、生產力高和充滿野趣感的河岸帶。
建設后的植被帶在前期需要一定養護和管理,等到形成一定生態生境后,植被系統就能夠自行生長。且由于利用河岸原來的地貌和使用當地的植物,較之河道開挖整治工程,管理費用大為降低,且增加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美學價值。
[NextPage]
2.2.3 道路廊道的規劃
道路廊道是城市中物流、人流運輸的又一重要途徑,因此為了創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環境,規劃以305國道、府前路、大水路為骨架組織道路交通體系。道路系統規劃為二級,主干道將鎮區各主要功能區緊密聯系起來;支路為各居住小區、工業區內部道路,最后用環路將鎮區各功能區聯系在一起,形成交通網。規劃主干道及景觀性道路紅線寬度為32m,支路紅線寬度為14m。
2.2.4 道路廊道的綠化
為了提高景觀建設水平和綠地生態服務功能,達到美化城市的效果。主干道兩側各栽一行喬木,行道樹下通常作為人行道,故喬木下不栽植花灌木不挖長條樹池,而是圍繞樹的根跡挖成圓形或方形樹池。這類道路人車混用,狹窄、光線不足,所以要選擇半耐陰樹種,進行間隔種植。在兩株之間可以適當配置耐陰花木或宿根花卉,以豐富道路景觀。
綠化樹種喬木類的有:小葉楊、北京楊、鉆天柳等。
灌木類植物,可以作為綠籬或交通隔離帶,是道路綠化必要的組成要素。其植物種類有:杜鵑花、丁香、大葉黃楊、迎春花等。
地被植物或草本植物可以避免地表裸露,防止粉塵飛揚,同時可以增加軟性地表面積,有利于雨水下滲等,可以選擇的植物種類有:沿階草、營草、狗牙根等。另外,在有條件的地方,盡量形成仿自然群落的綠化,使綠化效果更佳。
在水源鎮的支路兩側最好栽植落葉樹種,以免在蔥郁的樹冠覆蓋下,冬天得不到陽光照射,給人陰森冰冷的感覺。在小路與建筑物之間的空地上,可以栽種不同地被植物和矮灌木,如草坪、觀葉植物、觀花植物,通過景觀設計為居民創造一個富有情趣的綠色空問。因此,可以選擇的綠化植被有:大葉楊、梧桐樹等喬木類樹種。但由于小路比較狹窄,道路兩側的喬木下常用做人行道路,人車混行,所以比較不適合種植草本植物或地被植物。如果小路兩側有空地或單位綠地,則就要進行不同層次的綠化。
“每條公路與同樣長的閑置帶接壤,這條閑置帶不允許放牧、耕作和割草,因此長滿了本地植被,以及很多有趣的從異國他鄉‘偷渡’來的外來物種—— 這正是每個居民所處的
日常環境的一部分 〔8〕”。因此在景觀道路綠化時應該考慮當地物種的運用,在水源鎮景觀干道指城環路、305國道、大水路等。規劃時充分利用道路兩邊的自然環境,使其成為道路綠化的組成部分。附加播草和種植來護坡和控制侵蝕,同時通過景觀種植設計和不同植物搭配形成色彩多樣、鮮明的道路綠化景觀。這類道路的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利用道路兩邊的自然環境。景觀大道綠化選擇高大具有代表意義的樹種,如北京楊、鉆天柳等。
2.3 生態斑塊的構筑
在北環城路的北側、305國道的西側、大水路的北側結合水系規劃四處生態斑塊,面積從幾十到幾百平方米,其不但可以增加城市的綠地面積,還是出行居民短暫的逗留場所,更是成為附近居民飯前飯后散步的地方。因此,建設應綜合考慮特殊位置的生態條件和社會條件,體現出以人為本的精神。
該類用地以植物種植為主,可用樹叢、花壇、草坪等,使用喬灌草結合的綠化方式,形成錯落有致、富于變化的景觀。可以選擇的喬木或灌木有:龍須柳、家柳、刺槐、天鵝絨、山茶花等植物,這些植物不但可以圍合空間,也可以作為主要的景觀組織。由于受人為干擾較大(易被踩踏),街頭游園草本植物的選擇應該是耐踐踏和適合高溫、干旱生境的類型,如狗牙根等。
該類用地要提高景觀建設的水平。結合斑塊的特點,考慮到作為游人活動的地方,入口處設立集散地,園內設置小路、坐凳、花架、用植物形成圍合的私密空間、蔭蔽的空間、開場的空間等,為市民提供友好的場所。同時,應用藝術設計,將當地的文化通過景觀設計展現出來,豐富綠化內涵。
3 結語
生態學方法在城鎮土地利用過程中的應用是融社會、經濟、技術和環境于一體的綜合性規劃研究,涉及社會、經濟、生態等多種學科領域,是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目前在我國處于摸索階段,還沒有建立起可供遵循的標準,特別是在景觀格局方面,水文、生物等學科人員與規劃設計人員也未能開展相關學科的綜合研究。本文試以營口市水源鎮為研究對象,進行規劃方法上的探討,為環境脆弱地區的小城鎮規劃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T Forman.hand Mosaics.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 T Forman.Corridors in Landscape[J].Their Ecologic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Ekologia(CSSR),1983,(2):375—378.
[3] 鄔建國.景觀生態學:格局、過程、尺度與等級[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OO0.
[4] 陳文波,肖篤寧,李秀珍.景觀指數分類、應用及構建研究[J].應用生態學報,2O02,13(1):121—125.
[5] 傅伯杰,陳利頂,等.景觀生態學原理及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杜,2001.
[6] S V Gregory,F J Swanson,W A McKee,et a1.An ecosystem perspective of riparian zones[J].Bioscience,1991,(41):540—551.
[7] B M Lena ,Gilles Piney,Ann Fuglsang,et a1.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buffer strips from a water quality perspective in agriculture land-scapes [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1):323~331.
[8] 約翰•Ο•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第三版)(M].俞孔堅等.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