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生態浙江省域綠道網規劃實踐

admin 2005-09-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綠道建設是浙江“生態省建設”戰略決策的重要環節和內容.結合浙江現有生態狀況,確立在省域范圍內實施4種類型的綠道網建設規劃。生態浙江省域范圍內的綠道網骨架由條海岸線、八大水系濱河型綠道,十大山脈型綠道,兩縱、兩橫、十八連區域交通型綠道,十條旅游通道型綠道組成。
  浙江省在經濟獲得迅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巨大的環境壓力:污染物排放總量劇增,野生動物棲息地不斷減少,不可再生資源消耗日趨嚴重,城市熱島效應加重,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危脅。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從2002年起做出了“生態省建設”的戰略決策。

  “綠道”(greenway)是包含線性元素的綠色土地網絡,是包含生態、游憩、文化、美學及土地的可持續發展等相關概念、多重目的的規劃設計及管理[1]。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及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日趨嚴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導致了自然空間的割裂和喪失。美國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研究與實踐表明:綠道具有線性、連接性、可及性強等特點,又兼具生態、游憩、社會文化等功能,因此,綠道建設是保護自然棲息地、河流水源及提供人類游憩場所的良好對策,尤其是在當前城市蓬勃發展時期,大面積自然空間難以有效恢復的情況下,實施綠道建設具有戰略意義[2]。

  當前,我國的綠地建設事業蓬勃發展,但其層次較低,更多以普遍綠化和美化環境為目的。同時,對綠道的綜合功能認識不足,綠道的建設基本上依附于道路、鐵路、河流等各類型建設展開,大多屬于綠道建設的初級階段,與真正意義上的綠道建設還有較大的差距[1]。因此,從綠道建設的實質出發,按綠道綜合性的功能要求在生態省的建設中實施綠道建設,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特別是近幾年,隨著浙江省高速公路網建設的完善,全省4小時公路圈的形成,自然空間割裂、喪失的情況更加嚴重,實施綠道建設更具有現實意義。

1、綠道建設的基本原理

1.1綠道的定義

  不同的研究者對綠道的定義不盡相同,其中查理斯·粒脫(Charles Little)對綠道的定義較為全面[3]:綠道就是沿著諸如濱河、溪谷、山脊線等自然走廊,或是沿著諸如用作游憩活動的廢棄鐵路線、溝渠、風景道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線性開放空間,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騎車者進入的自然景觀線路和人工景觀線路。

1.2綠道的分類

  綠道形式多樣,規模大小不等,而查理斯·粒脫在《美國的綠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一書中對綠道進行了較為系統的分類,他根據綠道的形成條件及功能將綠道劃分為5種基本類型:城市河邊綠道、以道路為特征的娛樂綠道、生態上重要的廊道綠道、風景或歷史線路綠道、綜合的綠道系統或網絡。

1.3綠道的功能

  在跨省、市的區域層面上,綠道在連接破碎的自然空間、重組自然生態系統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市域層面上,綠道可以結合道路、鐵路、河流及市政設施等載體的建設來彌補城市集中綠地的不足;在小區場所層面上,綠道又為人類的戶外活動提供了公共性空間。因此,生態功能、游憩功能和社會文化功能是綠道最主要的功能。此外,綠道還具有經濟產業功能[2]。

1.4綠道的生態學意義

  綠道在生態上最主要的目的是維持和保護自然環境中現存的物理環境和生物資源,并在現有的棲息區內建立生境鏈、生境網絡,防止生境退化與生境割裂,從而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和保護水資源[4]。野生生境是野生物種生存的空間,生境的破碎嚴重威脅到物種的多樣性,而綠道對破碎化的生境而言是很重要的遷移通道,通過綠道把各生境島嶼連接在一起,尤其是與較大的自然斑塊相連接,能夠減少甚至抵消景觀破碎對生物多樣性造成的負面影響。

2、生態浙江綠道網建設的框架和內容

  從綠道建設的原理出發,結合生態省的實際,依托不同區域的資源特征和浙江自然山水骨架,對照生態省建設的優勢條件和不利因素,結合全省道路網、主要水系等在省域范圍內實施綠道網建設工程,構成省域范圍內的綠道網框架。 

2.1生態浙江綠道建設原理

  針對河道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和野生生境減少等不利因素,設置具有綜合功能特別是生態功能的綠道網,全面推進全省城鄉綠化、美化向縱深發展,減緩生境割裂造成的生態影響,保持全省范圍內生物廊道的整體性、連續性與有效性,恢復水系的自凈功能;增加全省人們的游憩機會,保護全省的自然文化遺產,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等,從而對浙江生態省的自然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生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2.2省域綠道網的建構

  綠道建設將圍繞省域范圍內的高速公路網、國道、八大水系、東側濱海海岸線、主要旅游通道或主要旅游黃金線,以及沿著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來開辟生物廊道,構成全省的綠道網骨架系統[5]。省域綠道網綠道建設的主要功能是維持和保護自然環境中現有的物理環境和生物資源,保持主要的生境鏈與生境網絡的連續性、整體性與有效性。同時,對擁有特殊景觀價值的文化遺產廊道采取綜合性保護措施,做到自然、社會、歷史文化三者并舉,重點保護具有區域性、地方性和代表性的景觀。對全省風景名勝區、旅游區、森林公園實施有效的連接,形成區域內旅游資源互補優勢,以提高組團內的吸引力,發揮規模效益(表1)。

2.3綠道建設類型

2.3.1自然山脊型

  這類綠道指的是沿著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的山脊線而建構的綠道,主要分布于浙江西北側、西南側,如天目山山脈。由于人為干擾相對較少,這類綠道的自然資源和生物資源極其豐富。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70%的陸地生態系統、80%的野生生物和60%的高等植物,大多數在自然保護區內得到了較好的保護[6],浙江也不例外。因此,對這些區域實施綠道建設,對促進全省的自然資源保護、構建生態省的保障體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從生態學的角度來說,一定比例和數量的、大的、連續的自然斑塊是自然保護的重要生境條件,因此,這種類型的綠道建設主要采用保護和控制手段,特別是控制區域內人的活動影響,通過游步道走向和寬度來控制區域內的人為干擾因素,使這些區域接近或達到無人為干預的目的[7]。

2.3.2交通道路型

  結合高速公路、國道、省道、鄉村機耕道路、城市交通道路、鐵路等機動車道路及非機動車道路,在原來綠化、美化的基礎上,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完善,從環境生態學角度而言,需要保證有足夠的寬度來達到防塵、防噪及環境方面的要求;從景觀生態學角度而言,需要分析動物遷移的路線及方式,以便在適當的位置設置穿越通道;從游憩學角度而言,應根據景觀需求及道路的性質與功能,在適當的位置以適當的尺度開辟出游人步行及活動的區域[8],并在交通快速干道上設置適當的人行天橋以供行人穿越,以此改變或減緩因道路分割而產生的不利影響。

2.3.3河流保護型

  利用城市河流、小溪、泄洪道、水渠、海岸線、生態濕地等,在河流兩側留出足夠綠地空間的基礎上,對濱水空間作進一步的規劃。首先,從分析水域空間與陸地空間的相互關系出發,考慮駁岸的處理方式、防洪要求等;其次,分析河流綠道內物種及棲地之間動物的遷移方式及生存方式[9];再次,合理協調人類活動與濱水區域的自然生態關系。規劃既為附近居民,尤其是城市居民提供便利、宜人的游憩活動空間,也達到美化城市景觀環境,形成宜人的線性環境的建設目標,且起到保護水資源,增強河流抗污染能力的重要作用,維護河流生態系統健康有序的運轉,形成動物棲地網絡的效果等[10]。

2.3.4旅游通道型

  結合城市通向風景名勝區、旅游區、森林公園等的通道進行建設,包括景區之間廊道、自然游步道、徒步探險道等。這些地帶往往擁有特殊文化資源集合的線性景觀,應對其采取綜合性保護措施,做到自然、游憩、歷史文化三者并舉[11]。對于重要歷史地段,需將其歷史文化內涵提到首位,同時強調經濟價值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能力,并采取保護和恢復的手段;同時,在選線時需處理好綠道同周邊自然區域的關系,需要綜合分析周邊自然區域的生態過程,以防止綠道的建設對該區域的原有生態造成破壞。另外,根據旅游資源的互補性原則,綠道的設置可起到有效連接不同景區的作用,從而增強旅游吸引力。

3、生態浙江綠道網絡建設規劃實踐

3.1 總體布局

3.1.1自然山脊型

  沿著主要山脈(雁蕩山山脈、括蒼山山脈、天臺山山脈、會稽山山脈、四明山山脈、天目山山脈、清涼峰山脈、仙霞嶺山脈),由西南—東北構筑以環境廊道和自然資源保護為主要功能的綠道。由于各個山脈間的環境相對獨立,山脈之間需通過其它類型的綠道有效連接,以達到整體效果,如天臺山山脈與括蒼山山脈可通過交通型綠道銜接。對于因道路、建筑等人工設施造成山脊線完整性被破壞的地段,需結合地勢和人工設施影響域等特點開辟人工性質的自然生態走廊,以保持自然山水格局的完整性。通過綠道的有效連接,可以促進區域之間生物流、能流的流動,對保持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積極意義。 

3.1.2濱河濱海保護型

  沿著全省八大水系(錢塘江、苕溪、運河、甬江、椒江、歐江、飛云江、鰲江)和東側濱海海岸線,建立以自然保護型為主題的綠道。八大水系和一條海岸線構成了全省水文的骨架,其中苕溪江流入太湖,運河連通長江水系,其余均流入大海。當前,八大水系總體水質良好,大部分河段達到或優于地表水環境質量Ⅲ類標準。水系本來是一片連續地,與濕地、湖泊、山林構成一個完整的自然系統和景觀整體,是生態系統的“基礎設施”,是多種鄉土生物的棲息地和通道,影響范圍極其廣泛。因此,通過省域范圍內骨架性水系綠道網的建設,既可促進八大水系生態環境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又可防止連續體被城市建設切割。

  浙江東側濱海海岸線經過溫州、寧波、臺州、舟山、杭州5個地區,海岸線全長1 840 km,許多地段都途經重要城鎮地段,所以,當前的濱海綠道建設可以進一步結合沿海灘涂濕地保護區的建立、沿海防護林的建設、沿海生態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化,可以在被城鎮切割的地段設置濱海游憩綠道,使之聯成整體[12]。從而,濱海綠道與自然山脊型綠道網共同構成生態保護型綠道網絡(圖1)。

3.1.3區域交通型

  根據浙江省高速公路網絡的規劃布局,浙江省將形成“兩縱、兩橫、十八連、三繞、三通道”的布局。“兩縱”指的是甬臺溫高速公路、滬杭和杭金衢高速公路,“兩橫”指的是杭寧、杭甬高速公路和舟山大橋連島公路、金麗溫高速公路,十八連指的是上三高速公路、杭徽高速公路、龍麗溫高速公路等。省域內還有318、320、329、330、104國道線南北貫穿,并有浙贛線、金麗溫、杭甬線、杭千線等線路構成的鐵路網。據2002年底統計,鐵路線路總長度已達到1 212 km,高速公路網總里程達到5 000 km[13],這些交通網分布于平原、山區、丘陵、城郊等不同類型的地域,對浙江省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割裂極其嚴重,沿國道、省道等實施綠道戰略,在現有的綠色通道基礎上深化道路兩側的綠化建設,實施生態修復技術,對保護全省自然生態格局,減緩道路割裂帶來的生態負面影響,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對擬建的高速公路和鐵路,在規劃設計過程中,實施多重目的選線工作,在考慮道路暢通和行車安全的前提下,要重點考慮對原有植物群落和生態系統的影響,力求將這種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改變以往高速公路選線時只考慮道路工程的便捷性、經濟性等做法,注重保護自然山脊型綠道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對已建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需加強因道路工程建設而形成的上、下邊坡的綠化工作,在確保交通安全的前提下,在不違反自然原則的基礎上,設計仿自然的植被群落,注重對鄉土樹種、地被的選用,并盡可能地增強視覺的景觀效果,體現地方特色。沿高速公路兩側設置林帶,林帶的結構宜仿當地的自然植被結構,突出區域性綠色廊道的植物物種組成、結構配置特色[14],改變當前以意楊、垂柳等速生林為主的林帶結構,開辟縱向、橫向生物通道,并在途經城鎮地段的林帶中設置游步道,布置游憩設施,發揮游憩功能,從而形成集生態、防護、游憩、景觀于一體的綠道網絡(圖2)。

  區域交通網的綠道設置在布局上主要體現三方面的作用:一是固土護坡、防塵、防噪音等生態防護功能,美化沿線景觀環境;二是沿線的林帶形成省域范圍內的生物通道,并與其它類型的廊道實施有效連接;三是減小道路工程建設帶來的生態負面影響。當前第一項的作用已具備一定的基礎,第二、第三項還有待深化。

3.1.4旅游文化型

  據2003年底統計,浙江省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6處、國家森林公園12處,此外,還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34處。旅游文化型綠道的建立需從省域范圍出發,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等進行連接,使省域范圍內的旅游活動便捷、順暢,并提升沿線景觀的文化品位,突出不同區域地段的地方文化特色,提高旅游吸引力,注重保護文化景觀的自然環境載體,體現綠道的綜合功能。

  浙江是文化大省,開辟旅游文化型綠道,對保護文化遺產廊道和自然資源,促進旅游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杭州為中心點,以各地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地區所在城市為輔助中心點,結合全省的交通網絡,包括省級、縣鄉級公路,開辟旅游通道型的綠道(圖3),連接各處國家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同時,在不同區域、線路之間反映地方文化景觀特色,如“杭州—紹興”的旅游通道體現“古纖道”文化主題,“杭州—富春江—千島湖”的旅游通道體現“富春江”文化主題[15],注重保護沿線的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遺產資源。在歷史文化核心區域,設置停留站,采用步行、無機動車道或無污染電瓶車方式進入核心景區,控制環境容量,合理安排沿途的游憩活動,將人為干擾因素降低到不損害自然生態系統的程度。

3.2布局說明

  在省域范圍內實施自然山脊型、區域交通型、濱河濱海型、旅游通道型(旅游文化型)4種不同類型的綠道網絡,以使同類型的綠道網盡可能成為連續整體,各類型段落性的綠道需通過其它類型綠道相連,使之具備連續性、網絡性和整體性特征,從而構成省域范圍內的綠道網骨架(圖4)。

  在設置不同類型綠道網時,可能會出現功能上相抵觸的現象(如游憩開發和自然保護),面對這種情況需從大局出發,分析某主題功能的綠道建設對整體環境廊道的影響,以保持整體自然山水格局的連續性和整體性為最高目標,突出保護省域范圍內綠道骨架網絡的整體性和連續性。

  根據以上分析,省域范圍內綠道網骨架為:一條海岸線、八大水系濱河型,十大山脈型,兩縱、兩橫、十八連區域交通型,十一條旅游通道型的綠道網絡,涉及綠道生態、游憩、文化、經濟等不同功能,以體現綠道的綜合效益(表2)。

  實施綠道網戰略工程,是一項事關全局的任務,必須采取行政、法律、經濟、宣傳、教育等多種手段,從加強組織領導、健全政策法規、完善管理體制、強化公眾參與和擴大交流合作等方面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同時,需強化政府在綠道網建設方面的綜合協調能力,全面落實規劃提出的各項目標和任務[16]。 

作者簡介
徐文輝,男,浙江林學院園林與藝術學院講師。

參考文獻]
[1]劉濱誼,余 暢.美國綠道網絡規劃的發展與啟示[J].中國園林,2001,(6):77-81.
[2]劉濱誼,徐文輝.生態浙江綠道建設的戰略設想[J].中國城市林業,2004,(6).
[3]Little C.E. Greenways for American[M].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Press Ltd,1990.1-25.
[4]Forman,R.T.T.Land Mosaic: the ecology of landscape and reg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5]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浙江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的通知(浙政發[2003]23號)[Z].
[6]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項目組.中國可持續發展林業戰略研究·戰略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7]李月輝,等.道路生態研究進展[J].應用生態學報,2003,(3).
[8]徐文輝,等.綠道理念的設計探索——以諸暨入口段公園規劃設計為例[J].中國園林,2004,(8):49-53.
[9]張 誼,論城市水景的生態駁岸處理[J].中國園林,2003,(1):52-54.
[10]錢鑊銘.浙江省河道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對策和措施探討[J].浙江水利科技,2003,(5):38-42.
[11]王志芳,孫 鵬.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中國園林,2001,(5):85-88.
[12]陸州舜,等.浙江海洋環境保護與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初探[J].海洋環境,2003,(6):75-58.
[13]浙江省統計局.浙江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
[14]徐文輝,等. 甬臺溫高速公路溫州段綠化景觀設計[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3):319-324.
[15]林正秋.浙江旅游指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6]楊 銳.美國國家公園規劃體系評述[J].中國園林,2003,(1):44-47.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久热|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喷水| 丁香六月综合网| 91看片淫黄大片.在线天堂| 麻豆91免费视频| 班主任丝袜脚夹茎故事| 曰皮全部过程视频免费国产30分钟|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日韩精品电影在线| 少妇BBB好爽| 国产精品jizz视频| 古月娜下面好紧好爽|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中文字幕综合网| 2021国产果冻剧传媒不卡| 翁虹三级在线伦理电影| 欧美日韩高清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无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网址你懂的|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久久亚洲精品国产亚洲老地址|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美国bbbbbbbbb免费毛片| 末成年女av片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a级18**多水真多|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一级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无码专区免费东京热| av区无码字幕中文色| 都市激情第一页| 深夜福利影院在线观看|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97人人添人澡人人爽超碰| 波多野结衣女教师在线观看| 大西瓜pron| 四虎www成人影院| 五月激情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