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理想居住地景觀
|
典型描述
|
選中率(%)
|
|
A(表1插圖A)
|
“居室背山面水,周圍樹木環抱;”“眼前是草地和寬闊的水面,草地上有許多花,水中有白鴨嬉水,使人感到心曠神怡;”“一條小路穿過水域通向對岸的樹叢,曲折幽深,水中可以游泳,草地上可以休息,林中可以散步。”
|
72.4
|
|
B(表1插圖B)
|
“水在房子和山之間,遠可觀山及樹林,近可觀水中之倒影,一條小路過橋之后,通向山林。”
|
10.3
|
|
C(表1插圖C)
|
“一條小路穿過樹叢,曲折幽深,來到一水面,開闊舒暢。”
|
5.7
|
|
D(表1插圖D)
|
“我想讓我的小屋背靠山丘。”“我想屋前有片樹林···,我想屋前有片小的空地,我可以盡情地活動;”“我想道路彎彎,爬過山丘,通向外部世界;”“最好有清清的小溪從門前流過。”
|
3.4
|
1.2 理想“風水”環境模式
中國古代寺廟及陵墓的選址,從某種意義上說最能反映中國人的理想環境模式,因為,這類建筑的選址受現實生活功利性的制約較小,且多發生在自然環境中,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選擇域。無論是寺廟或陵墓的環境,“風水說”都始終強調了這樣一個整體環境模式:“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這一模式的理想狀態是“玄武垂頭,朱雀翔舞,青龍蜿蜒,白虎馴俯 。”[1]即建筑選址應在山脈止落之處,背依山峰;面臨平原,水流屈曲,入收八方之“生氣";左右護山繞搶,前有秀峰相迎(圖1,2)。這種中國人心目中的理想“風水”環境模式其深層意義何在?
1.3 日常行為中的理想環境
只要我們觀察一下公園中散步和選擇座椅休息的人,會場上或餐廳里選擇座位的人,以及更為日常的行為,我們就會發現一些人們無意中表現出來的對某些環境結構的偏好。諸如對“邊緣”環境的優先選擇,包括對草地-樹叢邊緣(圖3),水-陸邊緣及廣場邊緣的偏好,對便于了望和庇護的環境的偏好, 以及對走廊和便于“窺視”或“非法出入”的豁口的偏好等等。如果不是為了現實的功利需要,人們所偏好的環境的深層意義何在?
2 原始人"滿意"的生態環境是現代人理想環境模式的基本原型
2.1 中國原始人類的“滿意生態環境”
人類祖先離開森林走向大地之后,其生活便充滿了殘酷的競爭和挑戰。自然選擇的結果使人類進化并遺傳下了識別,評價,預測和利用自然環境的能力,憑著這種心理能力,人類祖先去選擇利于其生存和發展的“滿意生態環境”。通過古人類考古資料,我們可以對一些典型的中國原始人長期生活過的“滿意生態環境”(表2)作些結構與功能的分析。
表2 典型的中國原始人類的“滿意生態環境”
TABLE 2 Some typical “ecologically optium environments for Chinese hominid ancestors”
原始人類
|
生活環境的整體景觀結構
|
元謀猿人(早期直立人階段,距今約400-170萬年)
|
元謀盆地,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化石發現處在盆地東山山麓的小山丘上,相對高度4米,面積僅320平方米;山丘附近地勢較高,相對高度150米左右;整個地勢由東往西南及西北向傾斜;盆地的西南側為蚌河,它經龍川江匯入金沙江[5]。
|
藍田猿人(早期直立人階段,距今約100萬年)
|
灞河谷地,位于關中盆地的東南隅,東南側為高峻的秦嶺山地,南北兩側皆為陡峭的黃土塬;化石產地為一緊貼秦嶺北麓的帶狀崗垅,前緣高出河床約100米,頻臨灞河;東南端深入秦嶺灞河山地,西北端通向渭河地塹平原[6](圖3)。
|
北京猿人(直立人階段,距今約20-70萬年)
|
周口店一帶,位于華北大平原西北側的角落中,西北依連綿的高山,東北為起伏的小山丘,南及東南為緩緩南傾的華北大平原;在西北側山麓的龍骨山,便是猿人居住的直接生境,相對高度約為70米,頻臨壩兒河,俯瞰大平原;壩兒河經琉璃河與永定河——桑干河走廊相聯(圖4)。
|
馬壩人(早期智人階段,距今約10萬年)
|
居住地獅子山為一石灰巖孤峰,高約60-70米;位于一山間盆地之一側,東與滑石山區相臨,南、西和北面為山地平原;馬壩河蜿蜒于盆地之中,后與北江相連[7]。
|
山頂洞人(晚期智人,距今約1萬年)
|
與北京猿人的環境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