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1 濕地與濕地園林
1.1 濕地及其功能
濕地是地球上水陸相互作用形成的獨特的生態系統,是自然界最富有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和人類最重要的生存環境之一。濕地分布廣泛、種類多且類型間的差異顯著。目前一般采用《國際濕地公約》的定義,即濕地是指不問其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帶,靜止或流動,淡水、半咸水、咸水體,包括低潮位時水深不超過6m的水域。它具有如下幾個基本特征:
(1)地表水多,水是導致濕地形成、發展、演替、消亡與再生的關鍵,無水不成濕地;
(2)水導致了土壤潛育化,有明顯的潛育層;
(3)受水的影響,生長有濕生植物、沼生植物或喜濕的鹽生植物。
濕地具有重要的生態功能,在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控制土壤侵蝕、促淤造陸、降解環境污染等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濕地有豐富的生物種類,其中包括數以萬計的魚類、鳥類、植物和浮游生物,是物種天然的基因庫、種質庫,成為科普和科研基地。
濕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大面積的濕地、飛翔的水鳥、自然生長的水生濕生植物和藍綠色的水面,自然寧靜,給人以美的感受。
1.2 濕地園林的產生及其內涵
人類起源于水,在其個體發育和系統發育中,留下了離不開水的痕跡,近水、親水是人的天性,也是人與自然對話最常用的“語言”。早在3000年前的周代,水就成為園林游樂的內容。在中國傳統園林中,幾乎是“無園不水”,故有人將水喻為園林的靈魂。“一池三山”、“山水相依”、“背山面水”、“水隨山轉,山因水活”以及“溪水因山成曲折,山溪隨地作低平”等,都成為了中國傳統園林的基本規律[1]。
水域滋養人類文明,是城市產生的搖籃。自古以來,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都是城市定址的首選地段。世界上的許多城市如羅馬、柏林、莫斯科、華沙、倫敦、巴黎等,都在河流岸邊,并且河流穿城而過。全球范圍的河流海洋沿岸,分布著一個國家大多數城市,形成了重要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2~6],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比如為防洪抗潮而修建江岸、海堤,把人與水分隔開來,使之可望而不可即;也有岸邊存在的各種設施或建筑以及道路的不合理布置,使人們無法方便地接近水面;更有海灘或湖濱的污染,淤泥漫漫,野草叢生,使人望而生畏。
近年來,為了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增強景觀類型多樣性,人們開始認識到濱水濕地的潛力,并對濱水濕地擁有的開放空間、生態功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利用。如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的“港口再建計劃”,西班牙巴塞羅那的海濱“1992奧運村Nova Icaria”計劃,美國費城的德拉瓦河岸Penns Landing 開發計劃,美國紐約曼哈頓哈得遜河畔的濱水游步道設計,日本富山的21世紀水公園神通川綜合整治計劃,日本的“中之島”改修與濱水游廊計劃以及新加坡的新加坡河地區更新計劃等[2~5]。
我國濱水濕地區的整治和開發也在起步。上海市的蘇州河治理,天津的海河沿岸整治,南京的秦淮河仿古建筑群,合肥的環城公園等都初具規模。其中蘇州河治理是上海歷史上最大的一項環境整治工程,也是近年來上海市政府確定的城市管理和環境建設的“重中之重”。此外江南水鄉鎮的保護與更新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因此,濕地也就成為了城市開發的重要資源,其在改善城市環境質量、豐富景觀類型等方面,將會體現出應有的價值。正如“大阪國際水都首長會議精神”中所表明的那樣,城市濱水區的復興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5~6];由于城市的發展,城市環境受到了污染,特別是景觀水域絕大部分富營養化,亟待治理;現在綠地過分的人工雕琢與堆砌傾向,使城市中十分珍貴的自然生態信息對現代人的身心滌蕩作用受到干擾,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現代化城市需要建設城市大園林等等。正是在這種日益高漲的對自然環境的關注及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影響下,濕地園林也就應運而生了。
濕地園林(Wetl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即以濕地為對象的園林形式,為現代園林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利用現代園林建設和生態學原理,對濕地生態系統的保護、重建和恢復,藝術地再現自然濕地景觀,并為社會民眾提供親近、感受、體驗自然的場所。濕地園林發展出的融合自然、景觀、園林的綠色空間,具有生態、觀賞、游憩、教育和文化等多種功能。
根據園林學的研究內容和層次,濕地園林還包括濕地造園(濕地公園)、城市濕地綠化、濕地景觀3個層次和內容。濕地造園是在繼承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手法基礎上,遵循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兼顧生態和景觀的一種造園方式,是傳統園林內容的拓展。中國傳統山水園或水景營造藝術,以景觀(視覺美感)設計為主,再現自然山水,可以說,它們只是濕地造園的一部分。
對城市的濕地區域根據其自然屬性進行的園林綠化,即城市濕地綠化。濕地是城市土地一個重要構成部分,以往其作用沒被認識,所以,濕地的園林綠化也未受到足夠的重視。伴隨著城市大園林理論和實踐的不斷深入,城市濕地綠化在維持城市生態平衡、締造優美自然和諧的城市環境、使城市得以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將大有可為[7~8]。
濕地景觀是由濕地人類文化圈和濕地自然生物圈相互作用形成的[9],主要是指濕地風景名勝區和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自然保護區是指濕地自然性較強、科學價值較高、其核心區通常處于絕對保護狀態的區域。例如,1992年我國加入了《國際濕地公約》,截至目前,全國已劃定了130多個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其中黑龍江扎龍、吉林向海、青海鳥島、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東寨港和香港米埔等,被列入了國際重要濕地目錄。濕地風景名勝區將人與自然充分地融在一起,這些區域具有自然保護的性質,但保護對象的自然性相對較差,保護要求也不太嚴格,可開放游覽。
2 濕地園林的創新意義
2.1 濕地園林新增綠地,提高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
濕地園林可新增綠地。例如,一些視覺質量較差和培植條件較差的低洼地、茅草地、洪泛區、灘涂等濕地,以往不被重視,或其部分被填平改造成陸地后再進行園林建設;濕地園林則要求對這些地方根據其自然生態系統特點,因地制宜地進行園林建設,這樣既可節省建設資金,又可形成特色景觀。
生物多樣性保護是全世界最熱門的研究領域。因為全球生物物種和生態類型等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減少,保護生物多樣性已上升到保護人類自己、保護地球的戰略高度。濕地是自然界最具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也就成了保護生物多樣性工作的一個重要方面。
城市人工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極為缺乏,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的生物多樣性已成為我國城市大園林建設的一個重要工作。我國水生濕生植物近2000種,通過引種馴化繁殖,將極大地豐富城市綠化植物的多樣性。同時構建的挺水植物群落、浮葉植物群落和濕生植物群落等,又將豐富綠地系統的生態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從而整體提高城市綠地系統生物多樣性。
2.2 濕地園林是濕地生態系統保護、重建和恢復的一個新途徑
濕地生態因子具有強烈的異質性。例如年內豐水期和枯水期,水位變幅大,而且年際間也不相同,所以濕地又是地球上最脆弱的生態系統之一。全球濕地約有8.6×106km2(約占地球表面積的6%),其中約56%的濕地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區域。以往人們并沒有認識濕地的重要功能,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全球約80%的濕地資源已喪失或退化,嚴重影響了濕地區域的生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一些發達國家開始了有關研究和實踐,以保護自然濕地并恢復退化的濕地生態系統。我國雖然起步晚一些,但發展步伐很快。
濕地生態系統的重建和恢復是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濕地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性,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10~11]。對破壞嚴重的濕地,通過園林綠化工程和植物群落重建,可加快濕地植被的恢復。在多種重建和恢復方法中,濕地園林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必將受到重視。
治理環境污染需要采取多種措施,濕地綠化就是一項極為必要又不可缺少的措施[12]。濕地素有“自然之腎”之稱,濕地通過物理的、化學的和生物的方式凈化各種污染,人們利用濕地這一功能設計出多種人工濕地[11]。人工濕地具有較好的景觀效果和較強的生態功能,在城市景觀水域的設計、控制景觀水域富營養化以及凈化各種城市污水等方面,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2.3 濕地園林豐富了大園林的內容
過去,濕地大多沒有按照其屬性進行園林綠化,即使是水景也不具備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所以其園林綠化對象主要是針對陸地的,而濕地園林直接將濕地與園林建設聯系起來,使大園林明確地涉及到地球的三大生態系統中的兩大生態系統(陸地和濕地),也拓展了園林理論的研究范圍。
城市濱水區的復興是世界性的潮流和趨勢。這些城市濱水區域的整治和建設,首先需要按照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對建筑和園林進行規劃。從中外園林建設的經驗和教訓來看,這些地方不僅需要草皮、大樹、彩磚,更需要根據濱水區濕地生態和歷史文化等特點進行園林綠化:種植水生濕生植物,營造濕地生態和人文景觀,充分發揮濱水濕地區特有的生態和景觀功能,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4 濕地園林塑造城市園林綠化特色
我國地域遼闊,從北到南地跨溫帶、北亞熱帶、南亞熱帶和熱帶,從西向東地勢逐漸降低,降雨、濕度等自然條件明顯不同,加上城市園林發展的基礎和歷史文化等方面的差異,城市園林應具有較強的地域性。但是由于造園手法和園林植物品種相對單調等原因,城市園林綠化的外貌卻有趨同勢態。
濕地類型多,但在全國分布極不均勻。各城市根據其擁有的濕地資源進行濕地園林建設,將會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例如,上海市有沿江沿海大面積濱海濕地,那么建設濱海濕地景觀、濕地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濕地公園和水景等,就體現了上海濕地園林的方向,塑造了上海園林綠化的特色,也進一步豐富了海派園林的內容。
3 上海市濕地園林建設的探索
3.1 濕地園林現狀及其問題
上海市地處長江入海口,突出的自然特點是沿江沿海大面積濱海濕地、境內眾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樣的濕地生境。目前共有濕地面積5991.48km2,占海拔-5m以上總面積9123km2的65.67%,其中自然濕地2312.68km2,占總面積的25%以上,為全國平均自然濕地比率的近10倍,是一個典型的多濕地地區[13]。受觀念、人才、技術和苗木來源等因素的影響,濕地園林建設相對滯后,主要表現為:
(1)對于濕地或景觀水體,沒有遵循其功能和自然特點進行綠化,而是部分照搬陸地的綠化方式;
(2)景觀水域幾乎都有水泥駁岸(自然式和規則式),缺乏生物多樣性高又具區域特色的沿岸帶;
(3)濕地樹木、水生或濕生植物苗木科技投入低,育種研究落后,除荷花、睡蓮等少數品種外,上海地區乃至全國用于景觀水域布置的水生濕生植物大多是自然種,而且數量較少,幾乎難于滿足沿岸帶植物群落配置的要求。特別是適合濱海濕地生長、耐鹽堿、兼顧景觀和生態的樹種更是少之又少;
(4)缺乏一定規模和技術含量的苗圃。由于沒有一定數量的苗木,又對上述幾個方面造成負面影響;反之,上述幾個方面的落后狀態,又限制了苗圃的建設。
3.2 濕地園林建設的主要措施與對策
(1)規劃發展目標
新一輪上海市綠地系統規劃(2001-2020)以全市域為規劃范圍[14],為濕地園林建設和發展提供了機遇和挑戰。相關的主要規劃措施有:
①環城綠帶全長98.9km,2002年與道路同步建設100m林帶,并啟動400m綠帶建設。以環城綠帶寬500m為基礎,局部地區擴大規模,采取“長藤結瓜”的形式,建設大型公園、苗圃、觀光農業、濕地公園等主題公園。
②規劃以河道綠化為主的綠色廊道,流域性泄洪骨干河道,如黃浦江、蘇州河、太浦河等7條河流,總長232km。結合黃浦江上游水源保護林建設,規劃控制兩側各50~1000m的綠化林帶,規劃綠地約為50km2;骨干河道352條(段),總長度3430km。規劃控制兩側各30~50m的綠化林帶,規劃綠地約為100km2。其他河道規劃控制兩側各不小于10m的綠化林帶;加強對黃浦江和蘇州河兩岸的綠線控制,大力營造以黃浦江和蘇州河水系構成的倒T形的城市河道景觀帶。
③規劃建設南自杭州灣,北至吳淞口及長興、橫沙、崇明三島長約470km海岸線(也稱:一弧三環)的綠色屏障。在原有的基礎上,規劃建設林帶寬度3000~5000m的濱海濕地防護林。
④規劃在黃浦江上游閔行、松江、奉賢等縣區營造水源涵養林2.5~3km2。
⑤利用郊區自然景觀和歷史人文等特點,規劃了8個風景區和自然保護區,它們是松江佘山風景游覽保護區、淀山湖風景水體保護區、青浦泖塔區、大小金山島自然保護區、崇明東平國家級森林公園、崇明島東灘候鳥保護區、長江口中華鱘幼苗自然保護區、長江口九段沙濕地自然保護區。
⑥規劃營造12~15處成片林地,包括生態保健公園、旅游度假公園、體育運動公園、濕地公園等,總面積25km2以上。
(2)研究開發濕地園林建設理論和應用
上海是個多濕地地區,如何利用濕地資源優勢進行濕地園林建設,成了上海市各級政府部門關注的一個熱點。上海市建設與管理委員會、上海市綠化管理局2001年新立研究課題就有4項(上海濕地資源優勢在城市綠化建設中的應用途徑研究、城市空間特色綠化-濕地空間、水生濕生植物引種推廣示范性研究、南匯濱海森林公園人工林建設示范性研究)。課題方向從理論研究、引種馴化繁殖技術、設計到示范區建立等各個方面。近幾年來,市科委、市農委與濕地園林有關的研究課題和項目有4個,課題方向主要為濕地自然保護區、郊區人工林規劃與建設等。
(3)苗圃是濕地園林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
規劃到2020年,建成區人均公共綠地10m2,全市森林覆蓋率30%以上。從苗木考慮,按5m2一棵樹計算,僅喬木就需要3000萬株以上,還需要大量的灌木和地被植物。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具有誘人的產業前景。在這一產業導向下,出現了大量以水生濕生植物或濕地樹木為主要產品的苗圃。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各級各類進行濕地苗木生產的企業或公司不下30家,品種50~80個,其中濕地樹木主要有墨西哥落羽杉(Taxodium mucronatum)、落羽杉(T. distichum)、池杉(T. ascendens)、濕地松(Pinus elliottii)、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等10多種,濕生和水生植物有菖蒲(Acorus calamus)、鳶尾(Iris pseudacorus)、花葉蘆竹(Phragmites australis var.striato-pictus)、荷花(Nelumbo nucifera)、睡蓮(Nymphaea tetragona)、花葉美人蕉(Canna indica cv.Variegata)、香蒲(Typha spp.)、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蔥(Scirpus validus)、燈心草(Juncus effusus)等多個品種。
(4)濕地園林建設初見成效
中心城區大型公共綠地,如延中綠地、太平橋綠地、徐家匯公園、大寧綠地、黃興綠地、華山路綠地等,都在綠地中設置了水面,面積占公園面積的10%~20%,其沿岸帶幾乎是自然式的土岸,通過水生和濕生植物種植和布景,豐富了城市景觀,為市民提供了親近水的場所,在降低城市熱島效應的過程中,水面也發揮了作用。尤其在大寧綠地建設的一塊人工濕地公園,取得了顯著效果。
新建居住區綠化也重視水景和人工濕地的建設。如上海市愛建園住宅小區,建造4500m2人工濕地;萬里居民住宅區在其北面橫港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親水的沿岸景觀帶;連房地產公司也要以 “親水地帶”作為房屋的賣點。
全市在建和規劃建設的大型濕地公園約7~8處。如南匯濱海濕地森林公園,占地近3km2,2000年初已開工建設;位于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高壓走廊下利用原有魚塘建設的大型濕地公園,也于2001年底破土動工。
4 展望
濕地園林是一個全新的園林類型,不論是建園理論,還是應用技術,都還不夠成熟,有待于廣大的園林工作者重視和完善。相信結合中國傳統園林藝術、現代生態學理論、時代要求以及歷史文化特點,濕地園林定會成為21世紀風景園林事業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當前國內外城市進行生態重建,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保護和利用水生濕生植物及其生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可以認為,建設濕地園林是城市生態重建的一個重要內容和有效途徑。此外,通過濕地園林建設,能緩沖城市硬質景觀的壓力,滿足人們親近、回歸自然的需求。試想人們在緊張生活之余,留戀于水天之間,徜徉在陽光余暉之下,無疑是心曠神怡的一大樂事。
致謝:本文在寫作過程中,胡運驊局長、張慶費博士提出了一些建議,特此致謝。
基金項目:上海市建設技術發展基金項目(A0100816)
參考文獻:
[1] 朱鈞珍. 園林理水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2] Morris A E J. History of Urban Form:Before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M], 2nd ed.,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Burnt Mill, 1979.
[3] Bacon E N. Design of Cities [M]. Thames and Hudson, N. Y.,1978.
[4] Bonnes M. Urban Ecology Applied to the City of Rome [M]. Istituto de Psicologia, Consiglio Nazionale Delle Ricerche, 1987.
[5] Bugess J, Harrison C and Limb M. People, Park and Urban Green:A Study of Popular Meanings and Value for Open Space in City [J].Urban Studies,1988,25:455~473.
[6] 李翔寧. 跨水域城市空間形態初探[J].時代建筑,1999(3):30~35.
[7] 陳向遠. 現代化城市需要建設城市大園林[J].中國園林,2001(5):3~6.
[8] 陳自新. 城市大園林-現代化城市園林發展的必由之路[J].中國園林,2001(5):7~10.
[9] 宋朝樞. 城市綠色腎肺工程與可持續發展[A].第三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論文集[C],10~15.
[10] 任海,彭少麟. 恢復生態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1] 俞孔堅,李迪華,孟壓凡. 濕地及其在高科技園區中的營造[J].中國園林,2001(2):26~28.
[12] 閻水玉,王祥榮. 城市河流在城市生態建設中的意義和應用方法[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1999,12(6).
[13] 郎惠卿,林鵬,陸健健. 中國濕地研究和保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4] 胡運驊. 2020年上海綠化發展的宏偉藍圖——上海綠地系統規劃介紹[J].中國園林,1999(2):44~49.
作者簡介:
崔心紅/1965出生/男/武漢大學理學博士/高級工程師/上海市園林科學研究所(上海 200232)
收稿日期:2002-02-19;修回日期:2002-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