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首頁  /  發現  /  思想  /  正文

生態環境建設立法問題研究

admin 2004-09-20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我國現有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立法規定比較零散、不全面、適用性不強,缺乏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制度及主要法律措施的系統而明確的規定,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要。針對這一情況,本文就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制度及主要法律措施加以探討,以期完善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立法規定。

  1、 生態環境建設立法的必要性

 

  進行生態環境建設立法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ㄒ唬┪覈鷳B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生態環境建設形勢嚴峻

  近二三十年,全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特別是全球氣候變暖、臭氧層耗竭、酸雨、水資源狀況惡化、土地退化、全球森林危機、生物多樣性減少、毒害物質污染與越境轉移等八大問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也非常嚴重,表現在:①植被破壞嚴重。全國人均森林面積0.11hm2,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1.7%;森林覆蓋率僅為13.92%,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7%。②外源污染嚴重。全國因“三廢”污染的農田面積達1000萬公頃,每年因污染減產糧食100億公斤以上,對土壤和水資源造成嚴重的破壞;另外,化肥、農藥大量使用,有機肥投入不斷減少,造成土地退化及農產品的安全性下降;再者,規?;?、機械化的大型養殖場不斷增加,大量的動物排泄物對生態系統造成污染。③水土流失嚴重。我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到367萬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50億噸,相當于損失氮磷鉀肥4000萬噸。④荒漠化現象嚴重。我國現有荒漠化土地153萬平方公里,并且每年有2460平方公里淪為沙漠,這個面積相當于三個香港。⑤耕地資源逐年減少?,F我國人均耕地0.08公頃,為世界人均水平1/3的,且每年凈減少耕地333萬公頃,相當于減少25億公斤糧食,每年災害毀損耕地13.3萬公頃,遭受污染的土地1000萬公頃,共損失糧食120億公斤。⑥生物物種減少。據估計,世界上有10-15%的植物處于瀕危狀態,但在我國,瀕危植物物種比例高達15-20%,瀕危植物物種達4000-5000種。此外,還有相當可觀的植物中已經滅絕,初步統計,列入瀕危植物名錄的植物已有5%左右在近十年內瀕臨滅絕。①②

  這種生態環境退化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減緩和防止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恢復重建受損的生態系統即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維護生態系統的安全已迫在眉睫。

 ?。ǘ┪覈鷳B環境建設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導致生態環境建設收效甚微

  目前,我國尚沒有一部統一的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法律法規。關于生態環境建設的立法主要散見于一系列有關自然資源及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規劃、國際條約與協定中。此外,各級地方政府根據國家有關法律,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也制定并頒布了相應的實施辦法、實施細則以及一些地方性法規。

  現已頒布的有關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國家規劃、國際條約與協定主要有:《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水法》、《野生動物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風景名勝區管理暫行條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陸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基本農田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行政法規;《關于加強生態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濕地生態保護工作的通知》等規范性文件;《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中國21世紀議程——林業行動計劃》、《跨世紀綠色工程規劃》、《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等規劃綱要;《國際捕鯨公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公約》、《關于特別是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簡稱《濕地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國際公約;中國政府分別與日本、澳大利亞簽訂的候鳥保護協定,與俄羅斯簽訂的興凱湖濕地保護協定,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簽訂的關于對候鳥,尤其對跨國遷徙水鳥及其棲息地的保護協定等。

  綜觀現有有關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規定,足見現有立法比較零散、不全面、適用性不強,缺乏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制度及主要法律措施的系統而明確的規定,無法滿足生態環境建設的實際需要。其中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缺乏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主要表現在:第一,規劃不協調。我國雖然在不同時期、不同部門、不同級別幾乎都有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如水土保持規劃、荒漠化防治規劃、植樹造林規劃、鹽堿地改良規劃等,但中央和地方的規劃不配套,部門之間的規劃不協調,不同時期間的規劃不銜接,幾乎停留在數字、進度、投資等方面,而對自然環境的分析與因地制宜實施建設措施方面往往缺乏論證,不同空間尺度、不同時間尺度、不同職能的協調幾乎空白,實施過程中,則具有盲目性、隨意性。第二,規劃不科學。由于生態環境建設主要由中央財政投資,許多地區與部門希望在中央投資這塊“大蛋糕”上多切一塊,因此,在制定計劃時,片面強調項目的規模,而忽略了規劃的科學性與可行性。此外,生態環境建設計劃的制定與出臺往往比較倉促,缺少強有力的數據支撐與科學論證,還沒有實現規劃過程的科學化。第三,規劃與扶貧工作脫節。很多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地區也是貧困地區,國家和地方的生態環境建設投入沒能很好地與扶貧工作結合起來。

  2.缺乏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管理體制。我國目前生態環境建設管理體系不統一,政出多門、條塊分割、各行其是、多元領導現象突出,結果是投資分散,責任推諉,有效治理不顯著。因而,急需建立專門協調機構,加強統一領導、負責規劃、計劃審批以及實施過程中的監督、檢查、驗收及部門間的協調。

  3.缺乏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技術保障制度?!∧壳吧鷳B環境建設投資效益差,生態環境建設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的主要原因在于生態環境建設缺乏有效的技術保障制度。如:干旱地區植被建設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沒有充分考慮水分條件等技術問題,沒有解決好科學植樹種草及其管護問題,使得幾十年來造林不成林,種草不見草,人工植被結構單一,水土保持效益低下。

  4.缺乏有效的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保障制度。目前,生態環境建設主要靠國家及地方政府投資建設,由于國家資金有限,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無法落實,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要有效控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趨勢,必須廣開籌資渠道,建立生態環境建設資金保障制度。

  2、 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與基本原則

  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堅持從生態環境面臨的實際問題出發,遵循自然規律、經濟規律和生態經濟學原理,以科技為先導,運用系統工程的方法,以重點地區治理、開發為突破口,把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有機結合起來,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促進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使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控制甚至好轉,基本實現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生態的良性循環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的指導思想是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基本法律制度及主要法律措施的根本方針。③

  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指為了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而制定的綜合性基本性指導準則。它是構成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基本內容,對于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目的與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主要包括: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的原則,可持續發展原則,效益最大化原則,最小風險原則,污染防治與生態環境建設并重原則,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并舉原則,統籌規劃、集中領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原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使用誰補償原則,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原則,公眾參與原則,產業政策引導原則,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原則,總結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經驗與借鑒國外先進經驗相結合的原則等。這里著重論述以下原則:

  (一)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原則

  自然生態規律和社會經濟規律,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各種物質和社會現象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它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它要求人們的活動必須符合客觀規律的要求。

  自然生態環境中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有其固有的規律,主要包括生態演替規律、生物多樣性規律、生物生態位規律等。當人們的活動違背這些規律時,就會出現物質循環、能量轉化失調現象,導致生態平衡破壞。遵循自然生態規律原則要求根據生態系統自身的演替規律分步驟分階段進行建設,并根據生態位和生物多樣性規律構建生態系統結構和生物群落,使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處于最大利用和最優循環狀態,要求達到水文、土壤、植被、生物同步和諧演進。遵循生物多樣性規律要求生態環境建設必須注重物種的合理配置。生物多樣性是建立穩定的生態系統最基本的原則。實踐經驗證明,我們建造的“三北”防護林,由于未能遵循生物多樣性規律,致使防護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非常差,非常脆弱,病害、蟲害與火災的威脅已經遠遠超過我們的建設規模。遵循生物生態位規律,要求在生態環境建設規劃過程中,必須充分認識物種與生態環境條件的自相適應, 正確把握生物適宜生存的生態幅度和范圍,合理確定最好的建設方式,不僅要從物種的生態位來考慮,而且在物種配置上也要遵循個體競爭理論,使建設后的生態系統不僅具有物種多樣性,還要使各物種達到互惠共生。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應當按照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規定相應的法律規范進行鼓勵與限制,如按照價值規律的要求,市場主體要想占領市場并獲得最大的利潤,就必須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所以,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如征收自然資源使用費等措施,限制人們的資源浪費與生態破壞行為,增強人們對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

  (二)預防為主、治理與保護、建設與管理并舉原則

  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環境建設是防與治的辯證關系,應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所謂“防”強調的是保護,所謂“治”強調的是建設,應當理解為在保護當中含有建設的內容,在建設中也應該包括保護的思想。為使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就必須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確立保護優先的思想。這是因為:一方面,生態環境一旦遭到破壞,治理難度大,有的甚至很難恢復,即使在可以恢復的情況下,生態環境建設也不能夠使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這是由于生態環境建設是相對于生態破壞而言的,生態破壞是指生態系統的結構發生變化、功能退化或者喪失。生態環境建設實質是讓被破壞生態系統建設到原先的狀態。但是,由于自然界的復雜性和人類活動對自然資源利用的不同和影響,生態環境建設并不能夠使被破壞的生態系統都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另一方面,退化生態系統中的許多殘留種對當地生態環境建設極為重要,是當地自然條件下穩定生態系統的組分,在建設區內劃出適于生物多樣性保護最小面積的區域,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這些區域也可能成為建設自我維持生態系統的自然種源擴散地。因此,保護好現有生態環境,防止造成新的破壞,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根本性的措施,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要采取更加嚴厲的法律措施,保護好現有的天然森林、草原和濕地等生態環境,杜絕濫墾、濫伐、濫采、濫用自然資源的現象,遏制土地沙化等生態破壞擴大趨勢。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者,不僅要追究責任人的法律責任,還要承擔恢復治理被破壞生態環境的責任。

  生態環境建設與管理并舉原則是指要克服過去生態環境建設中重建設、輕管理的傾向,將生態環境建設和管理結合起來,作到治理一片,見效一片。這一原則要求建立生態環境建設項目運行管理法律制度。如:在項目建成并運行一段時期后,通過對項目的實施情況、效益情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實際情況與預測的差距及項目決策是否正確并分析其原因,同時,可對項目施工質量的優劣作出評價。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切合實際的項目運行管理措施,讓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

  (三)統籌規劃、集中領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原則

  生態環境建設涉及生態、經濟、社會等諸方面問題,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系統工程,其工作涉及部門多、跨越區域及流域,需要打破部門、行業界限,需要各部門密切配合、協同作戰。因此,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統籌規劃、集中領導、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的原則。

  這一原則要求,第一,客觀分析生態環境惡化的成因與現狀、危害程度以及發展趨勢,統籌考慮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第二,打破部門、行業界限,建立統一領導與部門分工相結合的管理體制;第三,要優先抓好對全國及各地影響大的重點區域和重點工程,進行重點建設,力爭在短時期內有所突破。第四,進行生態環境建設,要結合實際情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確定分階段目標,分步實施。

 ?。ㄋ模膶嶋H出發、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

  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狀態復雜,這一實際情況要求,進行生態環境建設,必須針對不同類型區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采取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

  第一,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我國地域類型極其復雜,想找到統一的生態環境建設模式,這是不現實的。因此,必須強調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制定各自適宜的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與模式。生態環境建設目標是某一分區生態環境建設的根據,具體包括的指標有水蝕面積治理比率、風蝕面積治理比率、流域允許侵蝕模數、流域允許產沙模數、林草覆蓋率、森林覆蓋率、人均口糧、人均純收入、治理年限等。生態環境建設模式設計包括:天然植被保護、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防沙治沙、植被建設、生態農業和草原建設。具體到某一個分區,可能只以上述某一方面的內容為主,如小流域治理或防沙治沙。制定各自的生態環境建設方案中,應該優先考慮生態效益,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建設方法進行封育、保護管理,快速達到生態環境建設目的。在條件允許情況下,要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為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如:《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將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劃分為8個生態環境建設類型區,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區域的自然特點和生態環境建設現狀,確定了各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不同目標與模式。

  第二,堅持綜合治理原則。這一原則是指把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農藝措施結合起來,綜合運用,配套實施,實行山水田林草路綜合治理,開展生態農業建設,發揮整體效益。

  (五)最小風險原則

  國內外的實踐證明,退化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建設是一項技術復雜、時間漫長、耗資巨大的工作。由于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某些環境要素的突變性,加之人們對生態過程及其內部運行機制認識的局限性,人們往往不可能對生態環境建設的后果以及最終生態演替方向進行準確的估計和把握,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退化生態系統的建設具有一定的風險性。這就要求對被建設對象進行系統綜合的分析、論證,將風險降到最低程度。

 ?。┥鷳B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原則

  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原則是指,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在建設的同時,注重區域經濟的發展,根據不同的區域和建設的不同時段制定經濟發展目標,并將其寓于生態環境建設工作之中,做到在進行生態系統重建的同時改善區域人類生存條件,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例如,在生態環境建設過程中可采用部分經濟型植物代替水保型植物,或采用水保、經濟復合型植物來進行建設。

  進行生態環境建設之所以要堅持這一原則,這是因為,生態環境建設若不考慮與地方產業、經濟發展相結合,最終的生態環境建設將可能難以真正實現,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嚴重的人口壓力下,生存和發展是根本的大問題。一項建設計劃,沒有經濟效益和群眾的參與是難以成功實現的。只考慮生態上的建設,而不考慮經濟上的發展,也很難為人們普遍接受。目前的生態環境建設目標集中在生態學過程的建設,忽視了與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區域脫貧等現實的有機整合,導致生態環境建設進展緩慢、收效甚微。

  生態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根據區域的社會經濟和自然特點,把產業鏈(產前、產中、產后、流通、市場)與生態鏈(就是以生物多樣性為基礎,以食物鏈為基本單元,以營養關系為紐帶,形成的緊密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與信息正常流動的生態系統結構網絡)進行有機整合,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產業。筆者認為,首先,生態環境建設要考慮合理的生態鏈及其生態鏈的動態變化。不同時期、不同土壤氣候條件要建立比較穩定的系統不容易,必須充分考慮從低級向高級發展,考慮演替規律,形成有序的發展。生態鏈是生態環境建設最基本的核心之一??傮w上講,生態鏈必須建立在群落不同時期的物種組成特點、群落結構規律、群落地理分布規律、群落的演替規律、系統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規律等基礎上。其次, 實施產業替換,建立適合生態安全的產業結構。例如:在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發展一直是延續傳統的種植業和畜牧業,產業附加值低,而且,過度開荒、過度放牧已引起土地沙化、草地退化。在西部大開發中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必須把產業替換放在優先環節來考慮。應立足于西部地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多種多樣的氣候條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在生態環境脆弱地帶,要將農畜產品的后續加工作為未來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建立生態高效農業。

 ?。ㄆ撸┊a業政策引導原則

  政策是調整自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在生態環境建設中,各級政府應加強與生態環境建設有關的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引導人的行為遵循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要求。第一,一切建設項目、行業發展和區域開發,首先要進行生態環境影響評估,凡是可能造成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項目,應嚴格評審,該否定的堅決予以否決;第二,對能夠較好地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建設項目,盡可能為其提供公共設施或服務上的支持,對綠色產業實行政策上的傾斜,對生態環境有不良影響的產業或行為應采取限制性政策。第三,要建立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生態環境建設的激勵機制,通過經濟手段來激勵人們參與生態環境建設的積極性,鼓勵和吸引有投資、經營管理能力的國內外投資經營者參與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投資、經營。

  (八)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原則

  市場導向與政府調控相結合原則是指,正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的作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生態環境建設帶有濃郁的計劃經濟色彩,從項目立項、投資到運營、管理全部由政府承擔。在這種非市場化活動中,由于政府職能、財力等方面的局限,造成生態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由傳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變,生態環境建設也必須改變傳統運作方式,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

  堅持這一原則,第一,要充分發揮和強調政府依法管理、進行宏觀調控的作用。政府調控要從生態環境建設的大局著眼加以政策引導和管理,以彌補市場機制的“盲點”和不足。首先,國家在財政、信貸、投資政策、產業和技術政策等方面應向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加以傾斜;其次,協調好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關系,資源開發要與生產力水平提高、合理的產業結構、經濟橫向聯系、市場發育、生態環境建設等有機結合起來,使資源開發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第二,要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盡快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多元化投資機制、運行企業化機制,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集約化、專業化、市場化,走出一條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路子。

  3、 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

  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是指為了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而制定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制度,它是為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原則而確立的具有普遍意義和作用的法律制度。它是構成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基本內容,對于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目的與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主要包括:生態環境建設區劃制度、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度、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度、建立生態示范區制度、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制度、生態環境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制度等。

 ?。ㄒ唬┥鷳B環境建設區劃制度

  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條件地帶性非常明顯,無論從水平帶還是垂直帶上,其生態系統類型都有較大差異,并非處在同一生態類型區,如:東部地區,地勢低平,氣候濕潤,雨熱同季,經濟比較發達,生態環境相對較好。西部地區,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經濟欠發達,生態環境惡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壞,極難建設。中部地區,處于東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過渡地帶,地形復雜,生態環境脆弱。這就要求在不同地帶采取的建設技術必須符合區域生態環境條件。如果違背生態規律,建設工作則很難成功,即使在局部是成功的,也缺乏生態系統自我維持的可持續性。因此,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必須建立在生態環境建設區劃的基礎上,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與技術體系的建立。如:《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根據各地的自然特點和生態環境現狀,將全國生態環境建設劃分為8個生態環境建設類型區,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個區域的自然特點和生態環境建設現狀,確定了各區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內容。④

  生態環境建設區劃是指在對區域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資源狀況充分認識與研究的基礎上,應用生態學、環境科學和生態經濟學等理論方法,揭示區域生態經濟環境的相似性與差異性規律以及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干擾規律,對特定的區域進行整合和分區。目的在于揭示不同單元的生態環境問題及其形成機制,為不同區域內產業結構的合理布局、社會經濟發展以及生態環境評價和綜合整治提供科學基礎。

 ?。ǘ┥鷳B環境建設規劃制度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是關于規劃的制定、規劃的編制要求、規劃的基本內容、規劃的實施等問題的基本規定。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部門眾多,應由計劃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有關部門共訂擬定,報各級人民政府批準實施。

  編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體現生態系統的特點。生態系統,小到一片土壤、一個池塘、一條小溪,大到森林、草原、濕地、流域,以至于海洋、大氣。由于生態系統的這種復雜性,生態環境建設規劃是一種超行政區域界限的規劃;編制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對生態系統的各項開發和建設以及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科學的決策。要體現以人為本、以自然為本的原則,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使經濟發展建立在環境容量、自然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適宜的基礎上。即把生態環境建設規劃的內容和措施融于經濟發展規劃中,使之成為經濟發展規劃的約束、限定條件和依據。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要根據各區域的不同特點、規律、目標、容量等因素,提出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任務、分階段目標及主要措施。

  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制度是指導生態環境建設、促進生態系統良性循環、保障人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依據。

 ?。ㄈ┥鷳B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度

  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度,是指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的生態環境建設負責,實行生態環境建設行政領導負責制。這項制度是一種以責任制為核心,以行政制約為機制,把權力和責任、權利和義務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明確了地方行政領導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權力、責任和義務。

  生態環境建設涉及到各有關部門,僅僅只發揮某個職能部門的作用是不可能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只有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領導和組織協調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調動有關部門的積極性,共同抓好這項工作,才能有效地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現國家“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提出的生態環境建設目標。因此在生態環境建設立法中,應當將目標責任制確定為一項基本制度。要改進國民經濟統計指標體系,將生態環境建設納入統計指標,作為地方政府、部門、單位及其負責人的工作業績予以嚴格考核,并依此衡量地方政府的政績和評定干部,以此建立嚴格的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推動生態環境建設事業的發展。

  實施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具有重大意義。第一,實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有利于推動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這項制度明確規定了責任者是各級政府行政領導人,通過簽訂責任書的形式把生態環境建設的任務和各項指標層層分解。這樣,可以具體落實各級行政領導人在任期內要實現的環境目標和工作任務,促使各級行政領導人重視和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領導,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真正列入各級政府的議事日程。第二,實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有利于把生態環境建設切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生態環境質量將面臨嚴峻的形勢,若不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日益加劇的生態破壞將會嚴重制約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時也必將威脅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健康。實行這項制度,明確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職責,促使各級政府行政領導人高度重視和加強對生態環境建設工作的責任感,可使生態環境建設切實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在年度計劃中得到落實。第三,實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有利于協調政府各部門齊抓共管生態環境建設工作,調動各部門的積極性,使單項建設、分散建設轉向區域綜合建設,以改變整個生態環境質量。第四,實行生態環境建設目標責任制,有利于把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從軟任務變成硬指標,實現由一般化的定性管理向科學化、定量化、指標化管理轉變,多層次全方位地推進生態環境建設工作。

 ?。ㄋ模┥鷳B環境監測制度

  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是指生態環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網絡、制定監測規范,對生態系統進行監視性測定,并定期發布生態環境狀況公報,提出防范與治理措施。生態環境的監測主要是監測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生態系統的變化,如濫砍濫伐森林和過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漠化等問題。

  實行生態環境監測制度具有重要意義。第一,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是防止生態系統向無序化發展和進行系統調控的重要途徑之一,對提高風險意識和能力,促進可持續發展,改善人類生存環境具有重大意義;第二,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是掌握生態環境質量狀況和發展趨勢的重要手段;第三,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是科學管理生態環境的依據;第四,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是正確處理生態破環事故與糾紛的技術依據。通過對生態破壞的監測和對生態糾紛的仲裁監測,可以確定生態是否破環及其破環程度等,從而為正確處理生態破環事故與糾紛提供技術依據。第五,生態環境監測制度有利于預防和杜絕生態破環事故的發生,有利于避免或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因此要一改過去只進行城市環境質量監測的做法,要同時建立環境質量與生態質量監測制度。

 ?。ㄎ澹┙⒆匀槐Wo區制度

  自然保護區是指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態系統、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有特殊意義的自然遺跡等保護對象所在的陸地、陸地水體或者海域,依法劃出的一定面積予以特殊保護和管理的區域。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度是關于建立自然保護區的條件、自然保護區的分級和分區、建立自然保護區的審批程序、自然保護區的規劃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撤銷和變更的基本規定。

  實施建立自然保護區制度,能有效保護和管理在科學、文化、教育、歷史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和特殊價值的自然地域,自然保護區制度是對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的一種地域保護制度。⑤

  (六)建立生態示范區制度

  生態示范區是以區域經濟地理學、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為指導,以協調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為主要對象,統一規劃,綜合建設,生態良性循環,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的一定行政區域。根據中國的國情和目前的經濟發展狀況,生態示范區的界定以縣域為基本單位。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目標,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永續利用為重點,通過統一規劃,有組織、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生態示范區的建設,促進區域生態環境的改善,推動國民經濟和社會持續、健康、快速地發展,逐步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建立生態示范區制度的基本內容包括:
 ?。?)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是指在自然綜合體系的天然平衡不作重大變化,自然環境不遭破壞和一個部門經濟活動不給另一部門造成損害的情況下,計算并合理安排自然資源利用和組織地域利用的一種計劃。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在結構上一般可分為現狀、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三大部分。目標任務的提出和切實可行的保障措施為整個規劃工作的重點。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要在當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環境規劃的基礎上提高和創新,須充分體現區域可持續發展實現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在編制規劃時,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并和當地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協調,正確處理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因地制宜,統一規劃,分區建設,突出重點。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的指標體系是通過一系列科學的、完整的數量指標來反映生態示范區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境的發展水平,并反映復合生態系統各要素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制定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的指標體系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①指標體系要充分反映生態示范區建設的內涵和目標,體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統一,資源的綜合利用和多級循環利用。②指標體系應多層次、多類型設置,指標體系和實施目標的設置應因地制宜,適應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的需要。③指標體系的設置既要科學合理,又要方便實用,有可行性。每個指標須概念清楚,意義明確;各指標間既有其內在聯系,又要有相對獨立的內涵,避免重復。

 ?。?)、生態示范區建設模式選擇。由于各地的自然資源、經濟社會特征差異很大,因此生態示范區的模式也多種多樣,目前我國生態示范區模式大體上有以下幾種: ①生態農業型的生態示范區。根據生態學和生態經濟學原理,以保護農業生態和發展農村經濟為主要內容,建立大農業生態系統。既建立高產高效優質的種植業體系,林木覆蓋率高的林業體系,生物能轉化高的養殖業體系,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生態農業示范區建設的重點任務是在已有的生態農業戶、村、鄉的基礎上,擴大到整個縣域的生態農業建設,進而發展到農、林、牧、副、漁在內的生態經濟縣的建設。②農工貿一體化的生態示范區。農工貿一體化示范區建設的重要任務是:建立合理的產業結構,以農產品為主要原料,以工業深加工為主體,形成物質循環利用系統,減少污染物排放,實現工農業生產一體化,并由此帶動區域工業、農業、城鎮建設和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③生態旅游型生態示范區。以合理開發旅游資源,有效防止生態破壞和旅游污染為主要建設內容。通過風景旅游區的發展建設,促進當地的生態環境建設和社會經濟發展,使該區域成為環境優美、舒適、安全的風景旅游區,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為資源,以旅游為龍頭產業,堅持開發和保護并舉的方針,帶動其他行業協調發展。④城市化的生態示范區。以防治污染、改善和美化環境為主要內容,將城市的整體環境建設與現代化城市建設有機地結合起來,防治環境污染,保護自然生態,開展城鎮園林、綠化、草坪及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生態景觀的建設,促進資源和能源的有效合理利用。⑤鄉鎮合理規劃布局的生態示范區。開展鄉鎮工業污染防治示范區工程建設,通過集中開發,促進集中治理,建設工業小區,合理布局,調整鄉鎮工業的產業結構,強化環境管理和污染源的治理,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⑥綜合生態示范區。開展城鄉生態環境綜合建設,把生態經濟縣建設、鄉鎮規劃建設、生態旅游區建設、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各項任務等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的全面發展。⑦生態破壞建設治理示范區。主要有四種類型: 礦區生態破壞建設治理示范區。在礦區污染治理和土地復墾的基礎上,開展景觀生態環境建設,發展生態經濟,保護生物多樣性,實現自然資源開發和生態環境建設協調發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包括農業污染、工業污染、農村生態破壞的綜合整治和生態環境建設;濕地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示范區。以重要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保護和重要濕地的建設為主要內容,實現濕地保護與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如黃河三角洲濕地改造保護區建設;土地退化綜合整治示范區。以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場退化、土壤鹽漬化的綜合治理和脫貧致富為主要內容,在一些主要的流域、農牧交錯區、水源地建立生態示范區。(3)、生態示范區建設驗收制度。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生態示范區建設驗收由國家環??偩重撠熃M織驗收,驗收依據為《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驗收暫行規定》。

  實施建立生態示范區制度,具有重要意義。第一,取得了明顯的生態、經濟、社會的綜合性效益。許多地方已把過去那種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對立的局面逐步引到了“雙贏”的發展道路。許多試點單位經濟迅速發展,環境沒有惡化,而且有所改善。第二,初步建立起有利于生態環境保護的綜合決策機制。生態示范區規劃經有關部門共同參與制定,之后報政府或人大常委會審議發布,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機構建設、制度建設都大大得到加強,生態環保參與經濟決策的力度明顯增強。實踐中由于缺乏科學的決策機制,決策失誤直接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事件隨處可見。如:山東有一個海灣,天然海產非常豐富,成為當地群眾生活的主要依托。但是每年一有大臺風,這些魚、蝦、海帶、貝類就被卷入大海。為了把這些豐富的海產資源保住,不讓它們被海水卷走,當地政府決定在海灣口處打一個大壩。結果事與愿違,大壩建成之日就成為豐富水產資源消失之時。因為海洋生物對海水水質要求非常高,由于海灣與大海水體不斷交換,確保了海灣水質的良好,流水不腐才在這里形成了有利海產資源生長繁殖的生態環境,大壩卻阻斷了海灣與大海的水體交換,水質急劇惡化;大壩也阻斷了海洋生物的產卵通道,使之失去了繁衍生存的基本條件,破壞了天然的海灣生態系統。由此可以看出一個錯誤的決策不僅沒有取得經濟上的效益,反而造成生態破壞,經濟也沒有發展上去。第三,建立了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經濟發展戰略對環境資源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好的經濟發展戰略可以大大緩解經濟社會發展對環境與資源的不良影響。許多生態示范區試點單位積極調整經濟發展戰略,從宏觀戰略的層次上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第四,探索建立了多樣化的現代生態經濟模式。目前我國生態示范區的模式有生態農業型、農工商一體化型、生態旅游型、鄉鎮工業型、城市化型、生態破壞建設型等類型。⑥⑦⑧

 ?。ㄆ撸┥鷳B環境建設項目管理制度

  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制度是為了確保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順利實施,提高項目投資效益而實施的一系列制度。依據項目建設不同階段的管理要求,包括以下制度:

  1.項目規劃制度。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項目以縣(市)或流域為基本建設單位,在項目的選點確定過程中,必須從項目縣或流域的具體情況出發,在摸清全縣或流域的生態環境現狀,特別是水土流失情況、森林覆蓋率、荒漠化程度、土地利用現狀以及全縣或流域社會經濟狀況的基礎上,進行總體規劃,明確治理的總目標,以此作為全縣或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控制性標準。

  2.項目可行性研究制度。嚴格遵照基本建設程序,建設之前進行充分的論證。可行性研究要進行多方案比較??尚行匝芯渴墙ㄔO項目前期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確保項目以盡可能少的耗費取得最佳經濟效益的手段。因此,要提高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投資效益,必須加強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工作。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應在生態環境建設總規劃的指導控制下,貫徹國家基本建設方針和政策,遵循有關法規、規范。在項目初步確定后,對項目進行調查和必要的勘測,在取得可靠資料的基礎上,從技術、經濟、社會、環境等方面對項目進行系統的分析研究,并對建成后的效益進行預測,選擇投入低產出高效益最好的方案,并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國家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是綜合性建設項目,涉及若干學科,可以按行業劃分為幾個單項工程。各個單項工程的投資與效益必須以整個建設項目的投資目標、工期目標、效益目標為前提,進行合理的投資分攤和效益子目標的控制,確保項目總目標的實現。目前,對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利部已有可行性研究報告編制規程。但在人工造林、坡改梯、種草、農村能源建設等方面還沒有相應的經濟評價方法和評價指標,只能用工程實施后將取得的效益絕對數進行評價。這就造成在經濟效益方面似乎都可行,難以進行方案比較擇優的情況,給項目的決策帶來困難,甚至造成投資失誤。根據這種情況,在選擇項目時,應進行不同小流域的方案論證比較,根據流域的地形、地勢、氣候條件以及水土流失情況,分析相同的資金在不同的流域將取得的效益,優選效益好的小流域先治理。在小流域確定后,應進行各個單項工程的投資分攤,優化組合,分析各個組合情況下將取得的效益,優選效益高的方案進行實施。因此,在呈報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應有項目比較和單項工程的不同組合及投資分攤比較等內容。

  3.項目設計制度。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批準后,就進入設計階段。此階段是對項目的實施在技術上、經濟上所進行的全面而詳細的設計,是基本建設計劃的具體化,是整個工程的決定性環節,它直接關系著工程質量和效益的發揮。生態環境建設項目設計方案,由科研、設計單位編制,通過深入細致的調查、勘測,對項目在技術、經濟上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最后拿出施工作業設計方案和圖紙。施工作業設計應在確保效益指標的前提下,不超過可行性研究報告所核定的投資,并盡可能節約投資,通??刹捎玫氖侄魏娃k法是:進行限額設計,以批準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中的概算為基礎,控制各單項工程的工程量和造價;應用價值工程方法對設計進行技術經濟比較,拿出經濟、合理的設計方案;控制設計變更,控制項目的主要材料用量;根據工程實際,盡可能采用標準構件設計。

  4.項目施工管理制度。在施工階段應實行以下五項制度:(1)項目法人責任制??h或流域生態辦行使項目法人職責。農、林、水、畜等部門成立施工技術組,對項目的規劃、可行性研究、設計、施工技術指導監督負責。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的調度、組織、供應,并對資金使用的全過程進行跟蹤管理。(2)招標投標制。推行招標投標制,是保證工程質量,控制工期、造價,提高經濟效益的有效手段。 (3)建設監理制。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建設監理對工程建設的投資、進度、質量進行控制,進行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并協調建設各方的關系,從而取得生態工程投資、進度、質量、效益的最優實現。(4)政府采購制。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屬于國家投資的建設項目,對主要建筑材料、設備、金屬結構、苗木等實行政府采購,由項目縣或流域管理機構采購中心統一采購,可確保用于工程上的材料質量,并降低工程造價 (5)資金使用報賬制。為確保生態環境建設項目資金開支合理,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使工程按質按量完成,必須進行專戶管理,??顚S茫嵭袌筚~制。工程施工單位、建設單位根據工程進度,在單項工程完工經檢驗合格后寫出支付申請書,由施工技術負責人、指揮部領導、工程監理人員簽字,經生態辦審核同意后到資金專戶報賬。

  5.項目竣工驗收制度??⒐を炇帐枪こ探ㄔO的最后一環,是全面考核基本建設成果、檢驗設計和工程質量的重要內容。生態環境建設項目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檢查驗收辦法、程序和驗收標準。項目竣工后應按照批準的投資計劃及設計嚴格按驗收標準進行驗收。

  6.項目后評價及運營管理制度。在項目建成并運行一段時期后,通過對項目的實施情況、效益情況進行綜合研究,分析實際情況與預測的差距及項目決策是否正確并分析其原因,同時,可對項目施工質量的優劣作出評價。在此基礎上,制定一套切合實際的項目運行管理措施,改變歷史上重建輕管的狀況,讓項目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并為今后改進項目的決策、管理、監督等工作創造條件,并為提高待建項目的投資效益提供參考。⑨

  (八)生態環境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制度

  生態環境破壞事故,是指由于違反生態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經濟、社會活動與行為,以及意外因素的影響或者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等原因致使生態環境受到破壞,人體健康或動植物生存受到危害,社會、經濟與人民財產受到損失,造成不良影響的突發性事件。生態環境破壞事故防范與預警制度是指在危機、災害來臨前,由事故責任者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事先采取預防或避免措施并發出警告或警報,以減少損失與災害的程度。

  實施這項制度有利于預防和杜絕生態環境破壞事故的發生,有利于避免或減少事故造成的危害。這項制度要求有事故隱患的單位,采取事故的防范措施,并發出警告或警報,有利于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檢查生態破壞事故隱患的特性和危害程度,及時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或防止事故擴大,減輕事故造成的危害。

  4、 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法律措施

  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法律措施,是指為了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生態環境而制定的具有重要意義的一些措施,它是為實現生態環境建設的基本法律制度而確立的具體保障措施。它是構成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基本內容,對于實現生態環境建設法律的目的與任務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我們認為,生態環境建設的主要法律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ㄒ唬┙⒔y一領導與部門分工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生態環境建設涉及部門眾多,僅靠單一部門領導是行不通的,必須由市、縣(區)政府實施統一領導,由主管市、縣(區)長具體負責生態環境建設工作,通過市、縣(區)生態環境建設辦公室召集各有關部門研究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協調各有關部門,并實施監督檢查。

  各有關部門在統一領導下實行分工負責。計劃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籌規劃,宏觀指導;國土資源(土地、礦產、海洋)、林業、農業、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門分工負責所管理的自然資源的生態環境建設工作,并實施相應的部門監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統一監督管理,具體負責生態監測、生態評價、生態監理等工作。

  (二)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保障措施

  生態環境建設的技術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從宣傳教育抓起,向全民普及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科學知識,加快培養生態環境建設方面的人才,千方百計提高科技人員待遇。二是發揮現有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優勢,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技術研究,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持。當前應圍繞建立有效防護技術體系、完善監測體系、建立生態評價體系和建立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體系四方面進行。⑴有效防治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水土流失防治技術體系的建設;風蝕類型防治技術體系的建設;凍融類型防治技術體系建設;鹽堿類型防治體系建設;綠洲、農田防護技術體系的建設;城市生態環境防治技術體系建設等。(2)監測技術體系建設主要包括:水土流失監測技術體系的建設;風沙類型監測技術體系的建設;凍融類型監測技術體系建設;鹽堿類型監測體系建設;綠洲、農田監測技術體系的建設;城市生態環境監測技術體系建設等。⑩(3)建設項目的生態評價技術。(4)生態環境建設技術體系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及綜合利用的關鍵技術,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特殊立地類型造林造草、干旱區礦渣粉塵生物覆蓋及礦山復墾技術等。三是推廣先進適用的生態環境建設技術。多年來取得了大量具有應用價值的生態環境建設技術,要對這些不同技術比較論證,選用最佳或最適技術,并重視對這些技術的推廣應用,落實推廣經費,健全技術推廣和技術服務體系,使現有技術盡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三)建立生態環境建設的多元化資金保障措施

  多元化資金保障措施是指生態環境建設要在堅持“破壞者恢復、使用者付費、受益者補償”的原則下,通過多種方式籌集生態環境建設資金,既要依靠國家投資,也要依靠其他渠道多方籌集,包括: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引進外資、廣泛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財政援助、稅收支持等方式。

  第一,爭取國家投入。生態環境建設屬于公益事業,國家應投入一定的資金確保生態環境重點建設項目的實施。

  第二,企業負責解決自己造成的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問題,不允許轉嫁給社會。

  第三,地方政府負責基礎設施建設,設施運營費由收益者合理負擔。

  第四,實行自然資源有償使用。水資源開發利用收取水資源費,土地資源開發利用收取土地資源使用費,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收取森林資源補償費,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收取礦產資源費,海洋海域有償使用、收取海域使用費,以上自然資源補償費主要用于自然資源的養護、更新與恢復。

  第五,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長期以來,中國的生態環境建設形成“少數人負擔,多數人受益”,“上游地區負擔,下游地區受益”,“貧困地區負擔,富裕地區受益”的不合理局面。這是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不健全的集中體現。必須依據經濟規律,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 .如建立資源輸出地區與資源受惠地區之間的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上游地區生態保護與下游地區資源開發之間的補償制度等,以保證生態環境建設有其穩定的資金來源。在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補償機制方面,要注意解決以下問題:(1)正確評價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科學地制定收費標準。(2)根據實際情況和國外先進經驗,制定有效的生態環境補償政策,采用直接的經濟補償和信貸、稅收、技術援助等間接補償的方式,通過國家投入、社會受益者承擔一部分、生態效益經營者創收一部分等渠道,廣籌生態環境建設資金。(3)建立生態環境補償費管理體系,規范生態環境補償費的征收、使用行為,改變補償費由各部門收取,生態環境建設不能實施綜合考慮的不合理現象。

  第六,廣泛發動公眾參與。廣泛發動公眾參與,在公益性強、影響大的項目上,要爭取公眾的捐款、贊助款;在有經濟效益的項目上,實行誰投資誰收益的政策,如;對荒山、荒溝、荒丘、荒灘(簡稱四荒)的治理,采取承包經營的方式,實行誰承包誰收益的政策,從而實現了對四荒的治理。

  第七,開展對外交流,爭取利用外資。

  此外,國家在財政、稅收、信貸、投資政策、產業和技術政策等方面應對生態環境建設項目實行優惠政策。

 ?。ㄋ模┙⑸鷳B環境建設的信息保障措施

  充分、可靠、科學的生態環境建設信息及暢通的信息渠道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和條件。逐步規范生態環境建設行政主管部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單位的信息提供、交流職能,建立收集、匯編、傳遞、利用生態環境建設信息的交換中心與傳播網絡,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信息保障措施。

參考文獻:
① 楊京平.生態安全的系統分析[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199-200.
② 曲格平.環境保護知識讀本[M]. 北京:紅旗出版社,1999,104-109.
③ 國務院.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1999.
④ 國家環??偩?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2000.
⑤ 國務院.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1994.
⑥ 國家環境保護局.關于開展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環然[1995]444號).
⑦ 國家環境保護局辦公廳.關于印發生態示范區建設規劃編制導則(試行)的通知 (環辦然[1996]046號).
⑧ 國家環境保護總局辦公廳.關于開展印發《全國生態示范區建設試點驗收暫行規定》 的通知(環然[1999]20號).
⑨ 馮文森.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管理提高投資效益[J].中國水土保持,2001(4) .
⑩ 中國治沙暨沙業學會.中國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研究[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175-177.

  • 給Ta打個賞

11

發表評論

您好,登錄后才可以評論哦!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av鲁丝片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大片在线看 |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 日本最新免费网站| igao视频网站| 欧美jizz18欧美| 日韩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综合部 | 久久久综合九色合综国产精品| 三年片韩国在线观看| GOGOGO免费观看国语| 免费观看激色视频网站(性色)| 色人阁在线视频| 激情亚洲综合网| 用我的手指来扰乱吧全集在线翻译| 美女脱了内裤打开腿让你桶爽|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线|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5566中文字幕|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 欧美夫妇交换完整版随便看| 手机看片福利日韩国产| 国产香蕉尹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1|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浪潮| 五月天婷婷丁香| jizz日本在线观看| 麻豆国产高清精品国在线|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2020国产在线| 色偷偷av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香蕉爽爽人人爽| 欧美色欧美亚洲另类二区| 日本一道综合久久aⅴ免费| 日本又粗又长一进一出抽搐| 成人性生活免费看| 国产真实伦视频在线观看| 农村胖肥熟口味重| 免费a级毛片18以上观看精品| 久久综合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99视频全部免费精品全部四虎| 邻居少妇张开腿让我爽了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