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水、空氣、陽光,是生命三大要素。因此,水在古代的村落建" /> 水、空氣、陽光,是生命三大要素。因此,水在古代的村落建">
安徽黔縣西遞
蘭溪市芝堰村
義烏市赤岸鎮喬亭村
東陽市畫水鎮王坎頭村
東陽市南馬鎮下安恬村
安徽黔縣宏村
永康市厚關村
水、空氣、陽光,是生命三大要素。因此,水在古代的村落建設中,如何更好地為村落居民所用,以及人與水的和諧相處,成了祖先對于家園的具體要求。隨著新農村建設拉開序幕,我們看到許多村莊與水的緊張關系引人深思。本報推出此文,以冀對當前新農村建設起到點滴借鑒作用。
尋找詩意的棲居地
尋找詩意的棲居地,營造家園,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夢想。而水,是家園最為詩意的載體。
翻開歷代家譜,不難發現,我們祖先在尋找一個新的居住地的時候,往往會有沿河而下或者溯溪而上的舉動。對于這種舉動,他們特意把它記載進家譜,意在告誡后人,水對于村莊的不可或缺。祖先披荊斬棘,筑溝渠挖深井,開辟道路,造梁搭屋,建設家園。子孫繁衍,漸漸形成村落。
農民對于山、水、土地等大自然的感情是難以言表的,他們珍愛著自然,創造著自然。他們日日耕作,更多的時候不僅僅是為了活著,而是為了實現對美好家園的渴望。所以對于家園的營建,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持續不斷的工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溪水之畔,茅屋之前,老頭兒老太太正在悠閑地聊天。孩子們有耕、有織、有樂子,各得其所。宋朝的辛棄疾描繪了一幅其樂融融的農家幸福生活場面。
試想,自家門前宅后,有清流涓涓,既可洗滌,又可防火,夏季更可降溫,這是何等愜意的住所。
家園因為水而充滿了靈氣
在江西婺源,村落多依河而建。河水映襯著村落,村與水之間的和諧,顯露著它們的靈氣和秀美。處處小橋流水人家,美不勝收。
在水系發達的江浙平原地區,過去的交通主要靠水運,因此村落多依水而建。有的在河一側,有的夾河而建。房屋相互毗鄰,朝向多依河而定。河邊設有不少公用或私用碼頭、河埠。建筑也往往做成騎樓或廊棚形式。江南古鎮周莊、西塘、南潯、烏鎮都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尤其需要重點提到的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安徽黟縣宏村,始建于南宋紹熙年間,綿延至今已有800余年。古宏村人規劃、建造的牛形村落和人工水系,是當今“建筑史上一大奇觀”:巍峨蒼翠的雷崗為牛首,參天古木是牛角,由東而西錯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寵大的牛軀。引清泉為“牛腸”,經村流入被稱為“牛胃”的月塘后,經過濾流向村外被稱作是“牛肚”的南湖。人們還在繞村的河溪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橋梁,作為牛腿。這種別出心裁的科學的村落水系設計,不僅為村民解決了消防用水,而且調節了氣溫,為居民生產、生活用水提供了方便,創造了一種“浣汲未防溪路遠,家家門前有清泉”的良好環境。
同樣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黟縣西遞村,始建于北宋,迄今已有950年的歷史。該村四面環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會聚。村落以一條縱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骨架,構成東向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統。所有街巷均以當地青石鋪地,古建筑多為木結構。村落空間自然流暢,動靜相宜。
西遞、宏村的村落選址、布局和建筑形態,都以周易風水理論為指導,體現了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對大自然的向往與尊重。西遞、宏村獨特的水系是實用與美學相結合的水利工程典范,尤其是宏村的牛形水系,體現了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卓越智慧。
蘭溪芝堰村,位于蘭溪與建德交界之處。自古以來商旅俠客、走私鹽販、南貨挑夫,歇腳住宿都習慣聚集于此,成了久負盛名的商業重地。值得一提的是該村水系,由于直接引山上的清流入村,幾乎家家門前都有清澈見底的溪水環繞。進入該村,可以看見門前一塊塊已磨得發亮的青石埠,它告訴我們當地人世世代代都在這里淘米洗衣,人與自然是何等的和諧。
輕易改變舊有水系將遭報復
當從農村走出到大都市里摸爬滾打的年輕人,在回到老家后,往往有較大的話語權。在羨慕所謂的城市現代化生活方式的同時,他們會如何面對原有的生活狀態呢?他們的選擇往往是要么遷出,要么破壞。
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前不久專門對一些江南水鄉古鎮填河修路,填湖建房的現象,提出了嚴肅的批評,認為這些做法使得水鄉古鎮失去了寶貴特色。
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金華籍博士俞孔堅曾無比心痛地指出,許多地方原本雜草叢生,充滿詩情畫意的溪流,現在往往都變成了水泥渠道。水泥護堤襯底,大江南北各大城市水系治理中能幸免此道者,幾乎沒有。曾經是水草叢生、白鷺低飛、青蛙纏腳、游魚翔底,而今已是寸草不生,光潔的水泥護岸。水的自凈能力消失殆盡,水-土-植物-生物之間形成的物質和能量循環系統被徹底破壞。
建筑學家洪鐵城告訴記者,1989年7月23日,東陽遭遇百年未遇洪災。事后,他去災區了解情況時發現,許多被沖毀的村莊和橋梁,往往對河道進行過截彎取直等工程。他告誡,輕易對舊有的水系進行改變,將會遭到報復。
有關專家也提出,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不是將農村變成城市,也不是把古村落從新農村的版圖中單獨出來,而應該將農村的山水、耕地、植被資源和自然生態系統與經濟發展、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和諧發展為一體。
人要與水親密無間
農村學生在作文中,描述到故鄉時,往往會用上山水環繞、風光旖旎這樣的詞語。農村孩子對于水的留戀,在其走出家鄉多年以后,尤其刻骨銘心。不少已在城里工作的農民兒女告訴記者,很奇怪,兒時夏夜坐在水井邊聽花鼓,聽道情的情節,常常會在夢境中浮出。
但如今,因為許多企業廠家的“一不小心”,因為垃圾處理工程的滯后,農村的許多河流變成了露天的大小排污管。幸虧還有地下水,使得廣大農村得以健康生活。至于小河捉蝦、擊水暢游已成真正的夢想。當然愛清潔的城市,更加不易找到可以手腳伸直游泳的干凈去處。
洪鐵城說,無論國內國外,無論村莊還是城市,其邊上總有水流,大小多少不同而已。因為人不可能離開水。當忽視水的重要性,對水資源進行填埋、任意改造或者進行隨意污染時,等于在謀害自己的生命。為了與水親近,法國塞納河的河堤最低處只比水面高出30多厘米,然后是非常緩的坡。坡上還修了道路。洪水來時,道路就被淹掉,水退依舊是路。金華許多村落原先也有自己完整的水系,而且具有新陳代謝功能,每天流來的水都是干凈的,新鮮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遭到了破壞。
俞孔堅說,溪流兩邊的雜草雜灌叢生,那是真正美的生態。我們現在都失去了,這是個非常悲慘的改變。我們的后代出不了詩人,出不了畫家,為什么?他沒有詩的源流,沒有畫的源流。來自喜馬拉雅山山頂的一滴雪水,可以流到太平洋去,因為河流是連續的。
本報記者杜羽豐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