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
admin
2005-09-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日本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體現出居民參與、政府扶持、注重調查、尊重歷史等特點。肥前鹿島地區的保護是這一制度實施的典型例子。
1、制度的概要
1.1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簡介
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政策一樣,日本也有自己的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簡稱“重要傳建保護制度”。日本的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是日本文部科學省為保護全國各地的歷史村落、歷史街區等歷史建筑遺產,于1975年制定的一項制度。到2003年10月,日本已經有61個地區的10 546棟傳統建筑被選定為保護建筑。
1.2“重要傳建地區”的申請和認定過程
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簡稱“重要傳建地區”,是文化遺產的一部分。日本的文部科學省制定了這項保護“重要傳建地區”的制度。在日本,很多具有傳統特色的地區都積極申請成為“重要傳建地區”,目的是以重要傳統建筑為保護中心,促進整個區域的環境治理和改善工作,同時利用傳統地區的歷史特性,發展區域經濟,使本地區充滿生機和活力。
“重要傳建保護制度”和其它文化財產保護制度不一樣。各保護地區需要先由地方政府和當地居民決定是否申請成為“重要傳建地區”,再由有關部門制定保護條例,設置保護審議會,確定保護地區范圍,完成具體的保護規劃,最后經文化部審批后才能成為“重要傳建地區”(圖1)。
1.3“重要傳建地區”的分類和認定標準
由于每個“重要傳建地區”的地方特色的不同,日本的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①村落;②宿場町(古代的驛站);③港町(即港口地區,如北海島函館市的元町、末廣町);④商家町;⑤產業町(因地方產業而聞名的地區);⑥武家町(武士集居的地區);⑦門前町(中世紀以后,寺院門前發達起來的地區);⑧城下町(以封建主的城郭為中心,圍繞這些城郭發展起來的小城鎮);⑨在鄉町(農村中自然形成的物資集散地)等。
“重要傳建地區”的選定標準有3條:①全體傳統建筑物的設計優秀;②傳統建筑物及分布保持完好的原狀;③傳統建筑物及周圍環境有顯著的特色。只要符合其中一條標準的地區就有可能被認定為“重要傳建地區”。目前,日本總共有61個“重要傳建地區”。
2、肥前鹿島地區實例分析
肥前鹿島位于日本九州島的長崎街道上,靠近有明海(圖2)。長崎街道是元戶時代(1600年~1868年)長崎至小倉的一條有名的古道,全長約228 Km。當時,海外文化通過長崎港和長崎街道傳入日本西部地區。至今這條古道上還保留了大量的歷史遺跡。
肥前鹿島地區街道的景觀主要因其驛站功能而形成。該地區最早是農村和漁村,在江戶時代成為長崎街道上的一個驛站,在昭和時代又成為了海上和陸地的交通要道。瓦屋頂的土藏①建筑是該地區最突出的特色。
2.1肥前鹿島地區街區構成的特點
該地區街區的框架主要由空間分布與道路兩側的民居建筑形成。沿著河川的可汲水的水路和街區的道路相互交織,形成了一些頗具特色的空間。這些因受道路和河川的制約而形成的空間顯現出很明顯的線條性(圖3)。同時,人們的活動又為這些空間增添了視覺上的可移動特性。沿道路軸線的各個要素在功能上幾乎是受相同條件的影響,這就導致了整個街區空間的均質化和統一化。從“八宿”和“中町”的現狀平面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街區構成的這一特性(圖4,圖5)。
2.2肥前鹿島地區傳統建筑的特色
日本對傳統建筑的定義是:在保護區內的從江戶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建造的、能反映當地的傳統的建筑。
肥前鹿島地區的傳統建筑主要集中在“八宿”和“中町”兩塊區域(圖6),包括民居、寺廟、神社等,而以民居為主。其中,釀酒業者的瓦屋頂的土藏町家建筑居多。土藏町家建筑的特點主要是“主屋”面街,后面是中庭,中庭的兩側是廚房、廁所和浴室;“主屋”內都設有“土過道”,倉庫和“主屋”分開而建;“主屋”的前面有河水流過,出入口架有石板橋。
日本的傳統建筑物基本上是木結構,其墻壁結構分為“真壁”和“大壁”兩類。“真壁”是建筑物的柱子不做隱藏,在柱子之間建造的墻壁。“大壁”是柱子不在外部顯露的墻壁,一般土藏的墻壁都是這種類型。傳統建筑物鄰接道路的形式有“妻入”和“平入”兩種,屋頂的形式有“妻入造”“寄棟造”和“入母屋造”三種(圖7)。
按屋頂的材料和墻壁的構造,該地區的民居建筑可以分4類:①瓦屋頂“大壁”構造;②瓦屋頂“真壁”構造;③瓦屋頂“真壁”和“大壁”混合構造;④草屋頂“真壁”構造。
幾所大學的建筑系歷史教研室在對該地區的建筑進行資料收集、現場考察和分析歸納等工作之后,發現了該地區的建筑立面上的一些顯著特點:①鄰接道路的建筑以“入母屋造”的“妻入”形式為主,其幅度都在3間~5間②的距離之間;②土藏建筑的第二層一般用帶鐵板的單個小窗,住居一般用推拉的連續窗,而且帶有窗袋③;③土藏建筑的第一層,有大門和折疊門,而且采用的是日本傳統建筑中最常用的“格子”。從“中町”的民居建筑立面的復原圖可看出這些建筑立面的特點。復原圖修復了一棟現有的民居建筑,除去了一棟非傳統建筑,完全復原了一棟傳統民居建筑(圖8)。
2.3景觀要素和保護規劃
最主要的景觀要素當然是傳統的建筑物,其次是前面所提到的“工作物”(如石雕塑、石臺階、墻等)。同時“環境要素”也很重要。“環境要素”指的是和建筑連成一體的環境,它包括樹木、庭園、池塘、河流,以及土地等自然形成的要素。在肥前鹿島地區的景觀要素中,傳統民居建筑占絕大多數(圖9)。
在對整個地區的特色和景觀要素進行調查和分析后,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制定該地區的保護規劃,進行適當的“修理”和“修景”。
“修理”的目的是把傳統建筑物修復成原來的樣子。其標準是使傳統建筑在外觀上得到修復,同時在結構上增加必要部分的強度。在“修理”過程中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要尊重建筑物的本來面貌,二是要以科學的調查為根據。
“修景”的對象是保護區內的非傳統建筑,其目的是盡量使非傳統建筑與傳統建筑相統一和協調。相對于“修理”,“修景”有一些難度,它包括對現有的非傳統建筑的修繕及對新建項目的規范。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都制定了自己的“修景”規劃,對非傳統建筑的樣式、高度、幅度,以及顏色、材料都有很詳細的規定,并邀請一些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做一些樣板設計及街區的規劃設想。整個“修景”規劃都是為了能形成一個良好的具有地區特色的傳統景觀。
2.4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在肥前鹿島地區的實施
肥前鹿島地區從1997年開始就在申請成為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鹿島市教育委員會(政府機構)主持申請工作,一開始就組織有志于參與街區規劃的居民成立了肥前鹿島街區振興會。為了促進該地區保護規劃、經濟發展和提高地區知名度,街區振興會開展了許多活動,并且對該地區的規劃及傳統建筑的保護展開了全體民意調查,以調動全體居民參與規劃的積極性。全體居民的理解和支持,為申請國家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99年3月,政府在得到文化部經費上的援助后,邀請了周圍幾所大學建筑系歷史教研室的教授,組織完成了傳統建筑保護對策的調查工作,編寫了《肥前鹿島傳統建造物保存對策調查報告》。這次調查對肥前鹿島地區的歷史文化價值有了更全面的分析和肯定,初步認定該地區為宿場町,并認為其傳統建筑物及周圍環境具有顯著特色;同時也對該地區土地利用的現狀和基礎設施(如道路、公園、下水道、消防設施等)狀況進行了詳細的了解,并針對保護規劃展開了民意調查,從專業的角度對一些意見進行了整理和歸納。
2001年,肥前鹿島地區的傳統建筑群保護規劃被納入“第四次鹿島市綜合規劃”,傳統建筑群保護審議會設立,保護區域的范圍也基本確定。目前,由當地政府(教育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居民代表、有經驗的專家學者組成的規劃工作組(Workshop)正在編制保護區的基本規劃及具體的傳統建筑物的認定、修理和復原規劃。該地區將被認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地區,同時該地區將得到國家的經費支持和各項優惠政策。
由此可見,肥前鹿島地區的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的申請過程是嚴格按照程序進行的,這在日本的重要傳統建筑群保護區中也是非常典型的一例。
3、結語
3.1日本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的特殊性
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在日本已經實行了將近30年,該制度的特殊性在于居民的意愿得到了充分的重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內的居民有決定該地區是否申請成為保護區的表決權,并且由當地政府、居民代表及專家共同組成的規劃工作組定期舉行研討會。因此,保護區的認定和保護區的規劃在很大程度上不受國家的干預,國家只是通過投入資金和提供優惠政策來引導,而不強加干預。二是傳統建筑物的所有者不是該建筑物的管理員,作為所有者的普通居民仍然生活在被保護的建筑物中,這樣,他們就能積極地參與保護活動。
3.2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制定的根本目的
雖然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日本全國各地的歷史村落、歷史街區等歷史建筑遺產,但是是否申請將其所在地區列入保護區,是由當地居民根據自己的切身利益來決定的,保護活動的主體也是當地居民。因此,實行這項制度的目的還是以當地居民的利益為根本。發揮傳統地區的歷史優勢,發展區域經濟,提高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是該制度的根本目的。
3.3傳統建筑群保護區的發展趨勢和將來的課題
如今,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對象已經從單個的藝術品、建筑物擴展到了與人們當前生活息息相關的歷史地區,以及整個城鎮、村落;保護的形式從建筑師、規劃師、文物專家等單方面參與轉變為更廣泛的社會調查和公眾參與。
另外,在振興地方產業,提高地區知名度的同時,旅游觀光成了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不加限制地開發旅游資源必然會給保護區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如何減少旅游開發對傳統建筑保護區的危害是日本“重要傳建地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3.4日本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的啟示
我國也有自己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制度,國務院分別在1982年、1986年、1994年分3批公布了共計99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其核定標準基本上和日本的傳統建筑群保護區的核定標準一致。
借鑒日本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的經驗,筆者認為我國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應該注意以下3點:
一是發動普通居民參與規劃。在政府和專家的指導和建議下,讓普通居民對于如何保護和利用好本地區的歷史文化遺產有發表自己意見的權力。
二是在資金和政策上的扶持。資金的援助,特別是對該地區的基礎設施的建設上的投資,是該地區發展的關鍵。同時在稅收方面、建筑規范方面給予一些寬松的政策也十分重要。
三是尊重歷史。歷史街區的復原要在科學調查和科學研究分析的基礎上進行,只有這樣,傳統保護區的特色才會越來越突出、越來越有魅力。
當然,日本的傳統建筑群保護區制度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有些保護區的傳統建筑物的選定標準不明確,有些保護區的保護規劃條例在制定時目標不明確等。這些也是我國在制定歷史街區保護規劃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注 釋]
①土藏:為了防火,用土和石灰厚厚地堆砌成的倉庫建筑。這類建筑的木柱子一般隱藏在土和石灰墻內。
②間:長度單位。一間約為1.818m。
③窗袋:建筑物中為了保護門窗,防止風雨侵襲,在門窗外側設置了一層推拉式的防雨窗,而收藏這些防雨窗的建筑裝置被稱為窗袋。
[參考文獻]
[1]鹿島市教育委員會.肥前鹿島傳統建造物保存對策調查報 告[R].1999.
[2]白川村教育委員會.白川村荻町傳統建造物保存地區調查報告[R].1975.
[3]太田博太郎.民居的調查方法[M].日本:第一法規出版社,1967.
[4]安藤邦廣他.住宅的傳統技術[M].日本:建筑資料研究社,1995.
[5]城市設計研究所.日本的城市空間[M].日本:彰國,1968.
[6]李德華.城市規劃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0.
[7]陳志華.外國建筑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1997.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