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福建土樓
雖然今天的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已無所不能,但卻難以改造包括人類自身在內的萬物生靈對環境的生物適應能力,難以改變對環境污染的忍耐極限。
隨著世界性生態觀念和共識的逐步形成,人們對建筑生態屬性和人文內涵的認識逐漸有了較大轉變,建筑的生態環境品質被提到了空前重要的高度。
堅持生態建筑理念 實現生態平衡
生態技術在全球環境日益惡化的背景下,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成為世界各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快車和有效保證。
建筑師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發揮統領作用,以生態觀念為出發點,從整體上進行構思,著力實現生態建筑的目標。
生態建筑通常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學以及現代高新技術,合理地安排和組織建筑與其他領域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與自然環境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吳良鏞院士曾經提出的“建立人居環境循環體系”,即把人居環境納入動態的、生生不息的循環體系中,這也體現了一種生態建筑的思想。生態思想對建筑的要求不僅是在建筑使用過程中,而且涉及建筑的整個生命周期。總而言之,生態建筑的基本目標是:盡可能減少資源、能源的消耗;保護自然生態環境,對環境污染降到最低;使建筑功能質量目標統一,創造健康舒適的室內外環境;實現人類、建筑與環境之間的生態平衡。
西北地區窯洞民居
分析地域氣候特點 傳承地方民居生態技術
近十幾年來,在進行生態建筑的設計中,我國的許多建筑師也十分注重生態技術的應用,并付諸于探索性研究。
所謂生態建筑技術,通常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在傳統建筑技術基礎上,結合資源和環境的新要求,通過改造完善而形成的適應性技術,它們一般屬于普及推廣型技術;另一種是按照生態要求移植其他領域如信息技術、電子技術等新技術,進而運用到建筑領域,屬于研發型的高新技術。
從我國當前的經濟技術水平和技術應用實踐來看,發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低技術生態建筑比較符合我國基本國情,這對于我國生態建筑發展也非常重要。
事實上,中國的傳統建筑具有良好的生態性,學習傳統建筑的生態思想、方法和技術是發展我國低技術生態建筑非常有效的途徑。比如說,我國西北地區的窯洞民居,西南地區的干欄式建筑、福建土樓等,都包含著中國古代建筑的技術精髓,無論是在建筑結構上,還是在建筑材料選用、與自然環境的有機結合等方面,都很好地體現了生態建筑理念。
另外,在亞洲、南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由于經濟及物質基礎條件的限制,也出現了用低技術的辦法解決建筑能耗問題,即立足于本土,走鄉土化生態建筑道路。例如,印度建筑大師查爾斯·柯里亞注重對當地氣候的研究,提出了“形式追隨氣候”的口號。
總之,無數傳統建筑是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和所處環境,對創造和諧舒適的室內外環境作出了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可供建筑師在進行夏熱冬冷地區生態建筑設計時借鑒、研究和應用。
根據生態要求運用高新技術 創造和諧的現代生態建筑
隨著先進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生態建筑也逐漸從“鄉土派”走向“高技派”。但在生態建筑設計中如何使用技術,使用哪些生態技術,卻成為當前建筑領域爭議較多的話題。
如果僅僅從設計手法上劃分有三種類型:一是從建筑所在地域出發,提倡利用本地材料和傳統技術的設計手法;二是既重視地方性技術,又適當地引入較新技術的折衷主義設計手法;三是結合當地自然生態條件和最新生態理論,充分利用新技術和新材料來解決生態問題的高技術設計手法。
比較來看,這三種設計手法的共同點是都從當地的具體生態環境出發進行設計,而差異之處體現在對技術的應用觀念和方式上。
前兩種類型基本上屬于被動式設計方法,需要建筑師了解當地環境、地理現狀,學習并繼承傳統建筑中蘊含的生態技術,采用低成本或造價適當的技術和材料。比如,北方—漢沙楊建筑設計工程有限公司股東、總建筑師楊經文博士對高層建筑設計的改革與完善中就運用生物氣候學,把被動式低能耗技術與場地氣候、氣象數據相結合,從而降低建筑能耗,提高建筑的環境品質。
相反地,第三種類型則是主動地把生態環境與建筑結構融為一體,在建筑設計與建造中組合了節能節水節電的節能系統、空氣調節輸送循環系統、雨雪水收集儲存凈化供應系統、污水回收分類凈化應用系統、照明系統、人工智能自動控制系統、太陽光折光導光系統、新型功能建筑材料設備配制系統等一系列附屬設備系統。
突破短期效益缺乏的投資現狀
需建立“全民總動員”的行為規范
筆者認為,人們在衡量一種新思想或新技術的合理性時,往往重視其短期效益,看其是否明顯高于傳統思想或技術的效益。如果其短期效益不被看好,縱使它有更好的長期效益,也難以被人們所接受,這或許正是當前推廣生態建筑技術的一道門檻。
生態建筑是一項前期需投入大量資金,而獲利速度又相對較慢的系統工程。加之,現行的生態技術投資所帶來的節約能源回報,更多的是在若干年后為使用者和社會所分享,于是眾多開發商一開始可能就望而卻步。因此,要徹底解決生態建筑技術的推廣問題,應該在可持續性發展原則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新價值觀和行為規范。
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態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無論是在材料再利用、新能源開發等問題上都不應該只停留于單體建筑本身,而應該把它置于整個城市或者一個區域內通盤考慮。同時,生態建筑不可能僅靠幾位建筑師來實現,更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它是新建筑的發展方向,也是所有人應該為之奮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