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化地面——生態荒漠
admin
2006-08-27
來源:景觀中國網
我這里所說的硬化地面是指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不透水層的地面。它主要包括交通設施硬化和建筑物硬化兩大部分。它的最大集合體是城市,其次是遍布全國像蜘蛛網一樣的公路網
我這里所說的硬化地面是指在土壤表面覆蓋一層不透水層的地面。它主要包括交通設施硬化和建筑物硬化兩大部分。它的最大集合體是城市,其次是遍布全國像蜘蛛網一樣的公路網。
我們這里之所以將硬化地面稱為生態荒漠一個重要理由是它不具備生態因子中的土壤因子這一最基本因子。在自然環境中沒有土壤就不具備生物生存條件,尤其對可視生物硬化路面是一個生態荒漠,生物難以在其表面生存。
在我國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轟轟烈烈展開,鄉村硬地也蓬勃興起。
在中國12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每天都有數以萬計的地面被硬化。人類為了追求快捷方便的生活向大自然提出了挑戰!這場戰斗的聚焦點應該是硬化路面的最大集合體――城市。我們首先將鏡頭聚焦城市,看看這兒正發生著什么?
我們首先來看兩則報道:"2004年一場暴雨突襲北京,在事先作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城市排水系統仍不堪重負,有的地區積水一米多深,交通中斷,洪流肆虐。"第二則報道是上海市地下水位下降導致地面下陷樓房開裂。"其實這兩個問題在各城市均已不同程度出現。對前者人們更多的關注城市排水系統不完善,后者則更多關注地下水的過度開采。但人們卻忘記在這兩者之外另一個重要角色――硬化地面。
我們這先作一個對比,首先我們找一塊自然原生地。對它來說主要的水源補給是降水。當雨水降落到地地面時,土壤像海綿以一樣吮吸著大自然的恩賜,喝飽之后剩余的雨水才流入江河湖泊。我們且把這一過程稱為"海綿效應"。
我們再來看一下硬化的路面。它就像鋪在土壤這塊海綿上的有機薄膜。降水只能在其上面流淌。也就是不存在"海綿效應"。從生態天平理論角度看。非生物因子缺失必然導致其承載力的下降,也就意味著生物生存環境的下降。城市的生態穩定性受到挑戰,也必將引起一系列的生態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嚴峻性在于它的集聚性越高其生態危害也就越大。如果整個城市全被硬化,它將變成一個不折不扣的生態荒漠。
在現代社會中評價一個國家的發達程度一個很重要的指標便是鋼筋混凝土。由于這一原因,硬化運動在發達國家出現的相應的較早。其產生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深思。
二戰后,美國兵工總署提出清潔河道和硬化河道的建議,得到政府許可,隨即產生了所謂的“河道硬化運動”。
20世紀80-90年代,美國部分地區,尤其是洛杉磯地區嚴重缺水,對其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但其中原因之一是河道硬化直接帶走了廣大匯水區內的雨水,使缺水問題日益嚴重。
認識到這一問題的美國部分地區開始了河道軟化運動。即將原來被硬化的部分河道軟化,恢復其自然性狀。
今天,我們的城市,我們的鄉村,我們的河流,我們的草原,我們的湖泊,我們的森林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硬化,我們正在將人類足跡到達的地方變成一個鋼筋、水泥構筑的生態荒漠。我們的國家有著古老的歷史,我們曾十分重視“風水機理”但今天為了維持一個高速運轉的社會我們丟掉了太多,我們需要反思自己的行為!
解決硬化路面帶來的生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明確這樣一個現實:在中國城市化的腳步不會停止,硬化地面的面積還會繼續擴展。我們所能做的是如何減少其帶來的生態問題。
解決的途徑有三個:一是我們的政府出臺相關得法律法規對硬化路面的實施嚴格的限定。第二在新技術新材料的研發上下功夫。第三種解決的重任落在設計人員身上。
硬地規劃一個重要的考慮因素是如何將其不良影響控制在最小的范圍,方法1在污染源控制。2在傳播過程中控制,前者主要依靠技術解決,后者則是生態內容,利用自然的自凈力,因此提高自凈力就成了首要的問題。
作者單位:影奇 山東農業大學林學院04級景觀藝術設計3班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