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摘要:北林風景園林教育至今61年。通過回顧專業創辦和學科建設的歷史,闡述了汪菊淵、陳俊愉、孫筱祥、孟兆禎等4位大師成就,介紹了北林風景園林學科近期成果,提出北林風景園林鮮明特色在于它的綜合性,使學科具有不斷發展、拓展與創新的強大的生命力。
關鍵詞:風景園林;園林教育;評論;北京林業大學
起源自北京農業大學和清華大學、發揚于北京林業大學的風景園林教育已經61年。期間,該學科培養了數千名風景園林工作者,他們或在新的教育崗位上創建了新的風景園林專業教學點,或在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城市園林綠化、風景資源保護等從事專業技術和管理工作,甚至成長為城市規劃師或建筑師等。在北林風景園林教育走過六十又一年之時,回顧其創業之艱辛,盤點今日開拓之成績,總結經驗,不無裨益。
本文作者曾經于北林求學9年,從個人角度研究、觀察和總結北林風景園林辦學歷史和經驗,既希望與廣大北林學子分享,也借此機會求教于一直關心我國風景園林教育的同行。
1艱苦創業
1951年10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準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系成立造園組以及該系與清華大學營建學系的合作計劃(圖01)。這標志著我國現代風景園林學科的誕生,這也是美國之外的國家和地區創辦較早的風景園林專業之一①。這是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設局市政建設的需要,由汪菊淵先生和吳良鏞先生創辦,得到梁思成先生大力支持。
1951-1953年,造園組在清華辦學。在短短的兩個學年里,造園組教師們積極探索了園藝學和建筑學課程的融合,參考了前蘇聯同類專業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完成了造園專業的課程體系的構建,包括建設溫室基地和暑假實習等實踐環節,分兩批培養了18位學生,他們部分成為了造園專業的教師。期間,北京農業大學的汪菊淵、陳有民和清華大學的吳良鏞、劉致平、王之英、華宜玉、莫宗江、李宗津是該專業的主要教師,北京市建設局的李嘉樂、徐德權開設了系列講座。造園組第一班同學在江南實習中,得到了朱有玠、程世撫、余森文等先生的指導(圖02)。
1952年7月,教育部召開全國農學院院長會議,制定了《全國高等農業學校院系調整及專業設置計劃方案》。北京農業大學園藝系試辦的造園組正式獲批,為當時全國唯一開設的造園專業;其他農業院校的園藝系只被允許設置果樹蔬菜專業。這奠定了北京農業大學造園專業在國家專業教育中的歷史地位。1953-1956年間,除了北京農業大學原有教師汪菊淵(教授)、陳有民(講師)、俞靜淑(講師)之外,該專業還調入華中農學院的唐憲斌(教授)和沈陽農學院的宗維城(講師),借聘浙江農學院的孫筱祥(講師);聘任清華大學的王之英(兼任教授)、陳文瀾(兼任講師)、金承藻(兼任講師)、董旭華(兼任講員)、劉承嫻(兼任講員),聘任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崔友文(兼任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的文金揚(兼任副教授)、北京市建設局的李嘉樂(兼任講師),短期授課;本校造園組和造園專業的畢業生張守恒、酈芷若、梁永基、陳兆玲、楊賚麗、孟兆禎等為助教,其時造園專業師資力量初具規模。
1956年3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部發文,決定將北京農業大學造園專業于該年暑假調整至北京林學院(現北京林業大學)。同年8月,正式將造園專業定名為“城市及居民區綠化專業”(圖03)。 1957年11月,林業部批復同意北京林學院建立了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這是本學科在全國最早建立的系(現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②。1950年代初期,大學院系多次調整之后,很多教師專業不對口。1956年,中央號召專家登記歸隊。借此機會,1956-1957年間,北京林學院城市及居民區綠化專業還調入了浙江農學院的孫筱祥(講師)、杭州市都市計劃委員會的姚同珍(講師)、清華大學的金承藻(講師),山東農學院的周家琪(講師)、建筑工程部城市設計院的華珮琤(講師)、西南農學院的李駒(教授)、華中農學院的陳俊愉(教授)、武漢東湖風景區的余樹勛(副教授);1957年,造園專業畢業生俞善福留校,任助教。其教學團隊囊括了1951年前后我國曾試辦的5個觀賞園藝或造園教學組織中的4個的核心教師[1]。他們奠定了北林園林歷史、園林規劃設計、園林工程、園林建筑、園林樹木、園林花卉、園林植物遺產育種與栽培等基本教學和研究方向。1959年,北林園林工程和觀賞植物育種兩個專業開始招收研究生,并發展為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以及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兩個學科[2]。
在北京農業大學和北京林學院的造園組(造園專業、城市及居民區綠化專業、園林專業)的創辦過程中,清華大學營建系(建筑系)的幫助最大,可謂數十年的“兄弟情誼”。除了上述提及于1950年代提供的師資援助外,在1980年代初期,北京林學院從云南剛遷回到北京之時(圖04),除了黃金琦從清華大學基建處調入之外,清華大學繼續給予師資方面的幫助,朱暢中、趙炳時、周維權、華宜玉、郭德庵、莫宗江等先生兼職開設了風景區規劃、城市規劃、中國古典園林史、美術等方面的課程或者在畢業設計中指導。至今,清華畢業生依然是北林建筑和城市規劃的主要師資來源;清華繼續提供了北林部分教師進修的機會。另一方面,部分造園組和北林風景園林培養的學生也參與了清華風景園林學科建設和專業教育,如朱鈞珍、劉承嫻以及章俊華、朱育帆、胡潔、李樹華等。至今,兩校學術交流和師生交往依然密切。
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同濟大學和北京市園林科研所也參與了北林風景園林教育的發展。1980年代初期,北林園林專業曾聘請了北京大學的侯任之、陳傳康、謝凝高、馮午等以及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的侯學煜知名教授授課。1961-1962年,楊賚麗參加了教育部組織在同濟大學開設的城市規劃專業教師進修班,1982年,徐波和洪婉華從同濟大學畢業,來校分別任教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相關課程。北京市園林科研所的陳自新舉辦不定期和定期的園林生態方面的系列講座。
2大師輩出
至今為止,我國風景園林行業的3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汪菊淵、陳俊愉和孟兆禎均出自北林;長期以來,孫筱祥作為我國著名風景園林教育家、風景園林規劃設計師,國際聲譽極高。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獨樹一幟,同時又互補互通,譽為本學科的“4位導師”。
汪菊淵除了在專業創辦的成就之外,還在學科體系上提出了極有啟發性框架。他主編了1988年出版的《中國大百科全書——建筑•園林•城市規劃》“園林”分卷,提出了“園林學的研究范圍隨著社會生活和科技的發展而不斷擴大,目前包括傳統園林學、城市綠化和大地景物規劃三個層次”的基本命題,曾指引了我國風景園林學科的建設方向。另一方面,汪菊淵先生長期致力于我國傳統園林史的研究。他于1950年代中期已經開展了北京傳統宅園以及蘇州文人園林的研究。1982年,他領導專家團隊,開展了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科研課題《中國古代園林史》的研究。該著作后為遺稿,在他的學生的整理下,于2006年正式出版。在他的影響下,我國出現了孟兆禎、朱鈞珍和酈芷若等著名傳統園林或近代園林或西方園林研究專家。可以說,汪菊淵是北林的風景園林歷史學科方向的奠基人(圖05)。
陳俊愉一生致力于中國傳統名花尤其是梅花的研究。他的研究長達60多年,包括資源、演化、品種、分類、育種、栽培等。1998年8月,他被國際園藝學會任命為“國際梅品種登錄權威”,為中國在國際園藝學會里的第一個園藝類植物的“國際登錄權威”,推動了梅文化走向世界。在陳俊愉的領導下,除了梅花,北林在菊花、芍藥、蘭花、百合等傳統名花的研究成績卓然。另一方面,陳俊愉在北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園林植物碩士授權點和博士授權點,是我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的奠基人③。以此為基地,北林為全國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領域培養了一批知名學科帶頭和國際國內知名專家。該學科曾出版了《植物造景》、《園林種植設計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園林樹木學》、《園林苗圃學》、《園林樹木栽培養護學》、《花卉學》、《盆景學》、《園林花卉學》、《園林花卉應用與設計》、《園林草坪地被植物》、《花卉營養學》等影響廣泛的教材。
孫筱祥具有很高的藝術天賦,在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理論的繼承與創新、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理論、大地規劃理論等方面均做出重要的貢獻,學術理論體系博大精深。可以說,孫筱祥以其藝術素質和科學分析思維的多重綜合,倡導中國傳統自然美學和環境保護科學精神的有機融合。無論是規劃設計實踐、理論還是專業教育,他一直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是20世紀后半葉我國風景園林界突出的代表和本學科世界級大師,是第一個讓歐美了解中國傳統園林和現代風景園林教育與實踐的學者[3] 。他培養了胡潔、王向榮等優秀的風景園林師,也正因為他與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的學術聯系,俞孔堅等后輩得以深造,成為了優秀的規劃設計師和教師。
孟兆禎是造園組成立以來所培養的最杰出代表。正如朱育帆所言,孟兆禎先生在學術上解碼了中國園林文化的核心邏輯,創立了一套總括中國傳統內質的園林規劃設計理法體系;在研究方法論上例釋中國園林文化以探究中國園林的底蘊;在教育思想上致力于傳承中國園林文化,以授業、解惑、啟智、育人為己任[4]。他設計了深圳市仙湖植物園等作品,撰寫了《避暑山莊園林藝術》專著,編寫了《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掇山技術”章。孟兆禎秉承汪菊淵的創業,與孫筱祥共同建設了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是該學科博士點的第一位學科帶頭人④。目前,這一學科方向已經培養和成長了一大批知名教授和專家。在教材建設方面,本學科方向曾出版了《園林藝術及園林設計》、《園林設計》、《園林工程》、《園林建筑設計》、《風景建筑構造與結構》、《西方園林史》、《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等,被全國風景園林院系廣泛采用。
在這些大師們的帶領下,北林風景園林學科建設成績顯赫,人才輩出。除了1960年前后,極少數幾個學校招收過一、二屆園林(及城市及居民區綠化、園林化、園林綠化)專業和園林規劃專門化之外,至1979年之前,北林是唯一開辦園林教育的高等學校,所培養的畢業生工作在全國各地風景園林事業各種崗位,為國家和地方的人居環境的改善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同時,北林在過去數十年中,專業教育領全國之先,也曾為其他學校以進修的形式培養了一大批教師,對我國風景園林教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3再創輝煌
近年來,北林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快速。在教育質量、科研水平和社會影響力等方面持續提升。
當前,北林的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為國家重點學科,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為國家林業局和北京市重點學科,園林專業和風景園林為國家級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同時,北林現設有國家級園林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張啟翔教授領銜的“園林專業教學團隊”為國家級教學團隊,劉燕教授主編的《園林花卉學》、陳有民教授主編的《園林樹木學(第2版)》為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張啟翔教授主講的“觀賞植物學”課程和劉燕教授主講的“園林花卉學”課程為國家精品課程。另一方面,北林是國內最早參加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國際大學生設計競賽的學校,自1988-2011年,共獲得了第1名7次、第2名1次、第3名2次、優勝獎(評委會獎)16次,合計獎項中國院校獲獎次數的55%;這一成績在國際上也是名列前茅的。中國院校學生在該競賽中共獲第1名9次,北林獨占7席,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學生導師為孟兆禎院士、李雄教授、王向榮教授、梁伊任教授等。此外,白日新教授和劉曉明教授指導的研究生甚至獲得了國際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大獎1次。“百年樹人”,這些教育成果是新一代優秀風景園林工作者得以成長的保證。
近年來,張啟翔、劉燕、戴思蘭、成仿云、賈桂霞、王四清、呂英民等教授承擔了數量眾多的國家級科研項目。如張啟翔教授主持了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948計劃)“花卉高產及花期調控技術引進”,牽頭主持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園藝作物安全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張啟翔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花卉新品種選育及商品化栽培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主要商品盆花新品種選育及產業化關鍵技術與應用”于2007年和2011年獲得了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成仿云教授主持了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牡丹新品種培育與產業化開發”項目等;2007-2012年期間,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通過科技研發和推廣示范引領我國花卉產業的技術進步,獲植物新品種權22個,包括芍藥屬11個、梅花6個、菊花5個,國際登錄品種7個,制定花卉標準17項,其中國家標準7項、行業標準10項。
北林風景園林規劃設計水平一流。李雄教授先后主持中華世紀壇等國家重要風景園林規劃設計項目,多次獲得首都園林綠化優秀工程獎,承擔了“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村鎮景觀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課題。王向榮教授和林箐教授主持的項目多次獲海外知名獎項,如美國風景園林師協會專業獎、BALI英國國家景觀獎年度獎、IFLA亞太地區年度獎等,還受邀參加了法國肖蒙國際花園節、新加坡花園節、西安國際園藝博覽會等世界重要的園林展覽,并出版了《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等影響極廣的著作。何昉教授領導的深圳市北林苑景觀及建筑規劃設計院獲得了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銀獎、銅獎,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一等獎、二等獎,IFLA亞太地區年度獎等。李雷教授領銜的北京北林地景園林規劃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完成了數量眾多的中央和國家重要機關以及大學校園等園林環境規劃設計工程,主編了建設行業技術規范《城市綠地分類標準》。劉曉明、朱建寧、周曦、趙鳴、董璁等教授的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作品也很多。
北林風景園林學科在全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北林現為全國風景園林碩士專業學位(MLA)秘書處、教育部高等學校環境生態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園林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風景園林學會教育工作委員會、高等院校園林專業通用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梅品種國際登錄中心、中國園藝學會觀賞園藝專業委員會、中國插花花藝研究會、全國插花花藝培訓中心、中國花協梅花臘梅分會、中國花協牡丹芍藥分會的掛靠單位或主任委員單位,主辦《風景園林》學刊。孫筱祥、劉曉明先后任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個人理事、中國代表,陳俊愉、孫筱祥、孟兆禎、王向榮先后任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第一屆至第四屆理事會副理事長,陳俊愉、張啟翔先后任中國園藝學會副理事長。2006年北林承辦了全國首屆風景園林教育大會,2010年北林園林學院參與承辦了國際風景園林師聯合會(IFLA)世界大會,在高校和社會中產生了廣泛的反響。
4北林特色
61年來,北林培養了數千名畢業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即綜合性。
北林風景園林善于綜合各學科之長,也受益于多學科的交叉融合。1951年的造園組本來就是園藝學和建筑學融合的結果,在創辦過程中,汪菊淵先生和陳有民先生在具體課程設置和教學過程中,又吸收了林學、植物學、土木工程等學科的知識。至今,園林學院已發展為風景園林學、城鄉規劃學、建筑學、園藝學、工商管理等5個一級學科群。這些學科構建是有意為之的,即以風景園林為主導,相關學科輔助,既推動了風景園林學的全面和深入的發展,又使它們優先發展與風景園林密切相關的學科方向,如生態規劃、生態旅游、觀賞園藝等。另一方面,北京林業大學是一個行業特色鮮明,以林學和生物學研究見長的學校,其完整的生態和環境學科群也提供了園林學院風景園林學在生態領域穩步發展的肥沃土壤[2]。因此,北林園林學院培養的畢業生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后勁足。
北林風景園林的綜合性還體現在教師留學背景、知識體系和專業思想等多方面。造園組創辦之時,吳良鏞先生和梁思成先生均了解美國的風景園林教育。1957年北林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成立前后,留學法國的李駒先生以及留學丹麥的陳俊愉先生和余樹勛等先生加盟。1961年,留學蘇聯的酈芷若先生歸來。他們帶來了西方風景園林學科的知識體系,在我國風景園林學科初創之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81-1998年之間,孫筱祥教授考察和講學的足跡遍及美國、日本、德國、澳大利亞、泰國、希臘等,在傳播中國傳統和現代造園藝術的同時,也帶回了國際最新的行業和學科發展理念。其后,園林學院的教師或留學或訪學于美國、波蘭、德國、英國、日本、韓國、以色列等,形成各自鮮明的知識結構體系,具有豐富的專業思想。可以說,在北林園林學院,關于風景園林學科的發展,關于風景園林專業實踐的前沿問題,從來都不是只有一個聲音,從來沒有一種思想能夠主導學科的建設。正是這樣的綜合性,使北林風景園林學科具有不斷發展、拓展與創新的強大的生命力。
5結語
簡言之,北林風景園林教育和研究歷史悠久,大師輩出,在風景園林歷史與理論、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景觀規劃與生態、園林植物、風景園林建筑、風景園林工程與技術等領域都有深厚的基礎與積累,在每一領域都有標志性的理論著作和實踐成果。正是綜合的師資、知識和思想締造了北林風景園林的輝煌!
致謝:在文章的寫作過程中,得到王向榮老師的指導和審閱,特此致以誠摯的謝意。
注釋:
①在民國時期及解放初期,大學學術機構組織一般是“學院”(college或school)——“系”(department)——“組”(division)。如需要獨立發展某學科或開展相應的專業的教育,“組”常從“系”分離,但接受“系”的領導。如果該“組”發展較好,師資隊伍達到一定規模,則獨立為“系”。因此,“造園組”是風景園林學科的初始建制。
②1964年1月,城市及居民區綠化系城市及居民區綠化專業更名為園林系園林專業。1965年7月停辦,撤銷系建制,將教師并入林業系,成立園林教研組,1974年恢復園林系園林專業。1988年3月分設為風景園林系風景園林專業和園林系園林專業,1992年12月16日兩系合并成立園林學院,風景園林專業于1999-2006年間曾以“城市規劃”名稱招生,2007年恢復。
③1981年園林植物碩士點設立,1986年園林植物博士點設立,2002年和2007年二次園林植物與觀賞園藝學科被審批為該學科全國唯一的國家重點學科;1995年樹木花卉育種生物工程國家林業局重點實驗室,2003年林木、花卉遺傳育種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5年國家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立;2012年,以北京林大林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為依托單位、北京林業大學為共建單位的北京市園林植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
④1981年園林規劃設計碩士點設立,1993年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博士點設立,2006年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被審批為國家林業局重點學科、2008年被批準為北京市重點學科;2001年教育部園林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建立;2007年獲批準建立建筑學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
參考文獻:
[1]林廣思.回顧與展望——中國LA學科教育研討[J].中國園林,2005,21(9):1-8,(10):73-78.
[2]林廣思,王向榮.北京林業大學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學科的研究生教學體系[J].風景園林,2006,(5):10-15.
[3]王紹增,林廣思,劉志升.孤寂耕耘 默默奉獻——孫筱祥教授對"風景園林與大地規劃設計學科”的巨大貢獻及其深遠影響[J].中國園林,2007,23(12):27-40.
[4]朱育帆.傳承中國園林文化精神的集大成者——記孟兆禎院士風景園林學術成就座談會[J].中國園林,2010,26(5):47-49.
作者簡介:
林廣思/1977年生/男/廣東人/博士/畢業于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現任職于華南理工大學建筑學院(廣州 510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