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景觀
admin
2011-06-16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地域文化景觀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其作為一種景觀類別成為了當前和未來景觀規劃設計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文章結合當代城市發展背景,對目前地域文化景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對于地域文化景觀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地域文化景觀認識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其作為一種景觀類別成為了當前和未來景觀規劃設計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文章結合當代城市發展背景,對目前地域文化景觀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希望對于地域文化景觀的進一步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1地域文化景觀概念的提出
文化景觀(cultural landscape)一詞的濫觴可以追朔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立大學教授CarlO.Sauer于1925年發表的經典文章《景觀的形態》(The Morphologyof Landscape)一文。在此之前,二十世紀初人地學說中主宰的兩個典范:以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Fridrich Ratzel)主張的環境決定論(Environmental Determinism)和以法國近代地理學開山大師白蘭士(DeLa Blache)倡導的環境或然論(Environmental Possibilism)基本上都抱持著自然環境的一個看法,將文化視作由大地環境塑造影響的。而Sauer認為“文化景觀是通過文化群體作用于自然環境中的樣式。文化是動因,自然環境是媒介,文化景觀是結果。”文化景觀論強調的是:人類居住的大地,不單是人類活動的舞臺,而也是人類“塑造”的對象。
1992年第16屆世界遺產大會謹慎的采用了“文化景觀”的概念,并將文化景觀作為一種景觀類別納入《實施世界遺產保護的操作導則》中。2002年6月30日,30處世界遺產文化景觀被官方認可,對這些文化景觀的特性和分布分析形成了委員會報告和區域專題會議的基礎性文件。2004年3月,ICOMOS的《遺產景觀的奈斯托什宣言》(The Natchitoches Declarationon Heritage Landscapes)將焦點轉向于文化景觀中人和自然相互作用關系上來。宣言強調收錄于世界遺產文化景觀名錄上的大多是那些人和自然共處的演進的連續的景觀,這些景觀作為生活的景觀,隨著周遭文化、氣候、和自然環境的變化進行演變,因此它也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塑造這些景觀和居住于其中的人們的價值觀念。文化自身就是塑造景觀的動因,景觀的文化意義表達也并不是偶然產生而是人們有意或無意中創造的。
地域文化景觀是存在于特定的地域范圍內的文化景觀類型,它是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下形成并留存至今,是人類活動歷史的記錄和文化傳承的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可以說地域文化景觀是在大的社會政治結構框架下受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制約,并結合地域自然地理環境由有形的物質空間載體如建筑、空間、環境和無形的文化價值體系如歷史文化、人居文化等構成的景觀類別。它強調一種人文與自然的結合,是側重于地域景觀空間載體、歷史時間維度、文化價值取向等多種范疇的概念?;诰坝^規劃設計的物質空間實體上整合文化策略形成地域性特色的文化景觀已經成為了當前和未來的一種發展趨勢。
2現代城市發展背景下的地域文化景觀現狀及問題
2.1信息時代,先進的經濟全球化趨向對地域文化景觀趨同化影響
隨著世界各地掀起的經濟化浪潮導致的信息技術的跨地域傳播和人員的跨地域遷移,一種文化可以隨時傳播到全球的各個角落。一些源于地域特殊生活經驗而產生的不可替代的地方精神和城市特點已經在全球化進程中消弭殆盡。文化的均質性發展,統一的景觀營建技術,相同的建筑材料,相似的結構背景下,也導致了地域文化景觀的趨同。王云才教授通過分析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商業化為主的“四化”對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影響,旨在建立傳統地域文化景觀的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體系,提出了過濾與分離、適度與協調、保護與維護、培育與參與的調控機制。
2.2市場環境條件下國際招投標對地域文化景觀的沖擊
目前規劃設計市場向境外開發,日益增長的專業領域交流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設計水平,增加了不同地區的文化共性,也增加了本地文化的多元性。在大都市的中心區,可以輕而一舉的找到西方著名建筑師設計的反映西方文化的后現代作品。如西班牙的古根哈母美術館(建筑師:Frank Gehry),倫敦的加納瑞沃夫辦公樓(建筑師:Cesar Pelli),上海的金茂大廈(建筑師:SOM)等等。但是我們也要警惕的這種“國際性城市”的“地位商品”形象脫離了內容,成為城市文化的普遍性特征;另一方面,精神意蘊的平面化,以形式上的華美、離奇和緊張、刺激來取得效果,使城市景觀影像化。面對境外與西方現代文化由文化源地向擴散靶地擴散的過程中,地域傳統文化在景觀營建中趨于邊緣化的態勢。
2.3局限模糊的觀念定義,導致地域文化景觀斑塊的破碎化
現今在強調地域文化景觀或者景觀中延續的歷史文脈時,大都從建立在笛卡兒的人類與自然或文化與自然的二元分立的哲學基礎上進行考究。關注的是人與環境這兩個因素之間的垂直關系問題,同時也認為自然和文化在景觀中是可以嚴格分開的兩個平行概念。這種純粹二分法的誤區和所秉持的單一的局限景觀保護觀念,在面對景觀保護、管理和設計過程中,出現了管中窺豹的尷尬局面,這種以點代面,以偏概全的“保護”行為實則更加劇了地域文化景觀斑塊破碎化的進程。
3景觀規劃設計中的地域文化景觀的對策研究
3.1地域文化景觀是基于多樣性設計與鄉土性保護建立的雙重體系
3.1.1多樣性設計
面對伴隨著經濟全球化同步發展的跨文化傳播,源于人類共同特征產生的文化同一性和源于千差萬別的人類生存環境所產生的的文化差異性作為兩種相互交織的力量推動著社會的進步。而地域文化景觀更加注重于特定地理范圍內的文化差異性造就的景觀特質。“橘逾淮為枳”可以很好的闡述因地域跨度產生的環境條件改變進而對景觀特征產生的影響。
當然也不能忽略社會層面對地域文化景觀多樣性產生的影響。例如:古典園林在中國文化中起到了一定的表征作用,由于封建社會內部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工商業繁榮,市民文化勃興,市民園林隨之興盛。它作為一種社會力量浸潤于私家的園林藝術,經濟的發展也促成江南地區文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文人輩出,文風之盛亦居于全國之首,多種原因又促成文人園林的多種變體。明代和清初,文人園林作為兩宋的傳承而繼續發展達到極盛。與兩宋時期比較起來,文人園林接受意識形態方面的影響、浸潤已處于停滯狀態,更多地轉向于造園技巧的琢磨,園林的思想性逐漸為技巧性所取代。造園技巧獲得長足的發展,造園思想卻日益枯萎。所以從某種層次上來談,景觀中所流露的文化具有一種特別的品質,它可能高度發展也可能嚴重萎縮。有些社會結構適合文化景觀的發展而有些結構會造成文化景觀的停滯。不同社會結構里人們在景觀文化藝術里滲透的程度也不同。在這樣一個語境和社會大背景下,我們可能做價值的評比,認為某些景觀所滲透的文化豐富多元,某些則呆滯而單調,某些文化充滿活潑的創造力正走向高峰,某些文化停留在一個靜態水平或者正從繁華豐盛走向一潭死水。人對于自身“存在”處境覺醒的程度,以及他出于這種自覺而進行反思,而試圖表達,在自覺和表達之間所激發的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強弱,就造成文化和文化之間的不同和景觀的千差萬別。在這一個靈魂探索的過程里,思想的內涵和美學的品位逐漸萌芽、摸索、發展而成型。
簡而言之,多樣性設計強調的是從物質、精神和行為三個層面,挖掘、保護與繼承地域已有的遺產文化景觀,更要研究、發展和展望地域文化的未來,以把握地域特征和品格,指導景觀物質空間建設,豐富和增強地域生活活力,提升其形象和品位,進而達到提高地域內公眾的文化素質與生活品質的主要目標。
3.1.2鄉土性保護
地域文化景觀同時也應充分重視鄉土性保護這一關鍵環節。現代景觀意義上的鄉土性已經達到了相當的深度和廣度,它并非僅僅是固守于地方形式,很少接受其他區域的創新;最近幾十年被廣泛引用的當代鄉土在概念上被定義為:一種自覺的追求,用以表現某一傳統場所和氣候條件所能作出的獨特解答,并將這些合乎習慣和象征性的特征外化為創造性的新形式,這些新形式能夠反映當今的價值觀、文化和生活方式。簡而言之,于景觀規劃設計中貫徹地域文化策略,并非只是一味的鉆到故紙堆中企圖復制歷史,這里的貫徹更強調的是一種于傳統中不斷摒棄糟粕,加以修正從而賦予景觀新的內容。俞孔堅教授從鄉土景觀的主體、客體及相互關系方面來理解,解讀鄉土景觀對現代景觀設計的意義在于理解景觀是鄉土經驗的一種歷史記載。生存在一片熱土上的祖祖輩輩用血脈書寫的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地域文化,也本應由我們傳承到有價值、有生命力的景觀實體當中去。而脫離了地域文化意義的景觀規劃設計,也只是空殼,沒有任何行為的空洞的景觀博物館。
3.2地域文化景觀是以地域文化為導向的景觀空間載體中的社會共識體驗
3.2.1地域文化景觀是區域發展的側面反映
20世紀初,韋伯曾經用基督教文化里的價值觀來解釋為什么許多基督教國家發展出資本主義的經濟繁榮。以韋伯的理論為基礎,哈瑞森、福山、亨廷頓、普特南、英格哈特等等研究現代化的學者都不斷提出論證,認為文化在形塑一個社會的政治和經濟行為上,是一個關鍵元素。規劃設計市場的境外開放說明了在社會主義市場開放體制下,經濟市場的蓬勃發展,同時反饋到文化就表現出其開放、多元與包容等多方面的特征。景觀設計要表現地域文化,必須挖掘研究區域的歷史和現狀;歸納、分析、提煉地域文化特質與缺失;關注人的生活方式、行為特點與價值取向;協調地域與自然地理環境的融合、融洽關系;進一步展望地域文化的發展愿景,尋求最妥當的解決方法和途徑來一步提升區域影響。
3.2.2追求富有生命力的社會共識體驗
地域文化因為祖輩父輩層層傳遞,因為家家戶戶耳濡目染,作為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一種共同的價值觀在潛移默化中于焉形成。Ken Taylor指出“認同感和景觀之間的聯系是理解文化景觀與人類聯系的關鍵,首先必須要認識到,除了我們的國家文化象征外,是場所、傳統、人們的日?;顒觿撛炝素S富的生活文化場景,尤其是通過對價值的認同,人們通過日常生活賦予地方場所感和認同感。認同感即場所精神是場所感的核心?!?
在以地域文化為線索創造的景觀空間,互不相識的個體是關系緊密的群體。它使零散、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憂戚與共的社群。個人游憩體驗不是封鎖孤立的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聚了社會的文化認同。孤立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這種“生命共同體”意識的萌芽,文化認同的逐漸成形,公民社會的塑造,社會大眾的共同記憶公共財產,是景觀中的地域文化策略在決定?!熬坝^的認同感和特點與社區的文化特點交織在一起,社區塑造了景觀的同時也被景觀所塑造。”
3.3地域文化景觀是有機聯系的生命體
地域文化景觀具有有機生命體的特性,通過自組織來維系整個系統的運轉。如果將目標地塊比作軀殼,空間的劃分比作骨骼,交通比作血管,那么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就象征著貫通有機體各處的血液,可見缺乏了地域文化的景觀空間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以二元對立的態度處理地域文化景觀與自然或其與人類的關系的局限性也越來越大。2005年ICOMOS的《西安宣言》強調遺產,包括景觀遺產不應當作一種靜態的軀殼被孤立的保護,應將其置于當前的、動態的文化、社會和經濟背景中,從社會、功能、結構及視覺給予關注。嘗試在遺產的內存與外部、個體與相互、歷史與現在、物質(有形的)與非物質(無形)的復合的客觀存在之間建立一種聯系。這里文化景觀不再孤立于以往以“點”為中心的遺產保護工作而納入了成“片”的整體保護觀念中加以看待。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們在思考遺產保護和文化景觀的問題時,越來越認識到將文化和自然要素統一考量的必要性。納維(Naveh)將景觀的文化維度看作是“自然和人類精神切實的匯合點”,他認為迫切需要“文化景觀新的概念”來保障“人類社會與自然的協調”。林箐、王向榮指出“景觀包括在這塊土地上天然的由自然成因構成的景觀,也包括由于人類生產生活對自然改造形成的大地景觀”,這兩點要素對于文化景觀的構成都顯得尤為重要,缺一不可。同時兩者也是場所體驗的重要組成部分。JohnB.Jackson認為“現代景觀、街道、別墅、曠野、工作的場所這些看似平常的景象,都滲透著大量關于歷史和社會的信息和我們應該進行怎樣的自我審視、我們怎樣與這個世界相關的問題。諸如此類的鄉土景觀或者說日常景觀帶有流動性,并且具有地域風俗,對實際環境的適應性和不可預知的流動性為特點的?!迸c前文提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約》即《世界遺產公約》不同,在歐洲理事會2000年10月20日供歐盟各成員國組織公開簽署的《歐洲風景公約》中,強調的是關注所有景觀(不僅僅指那些歷史上著名的紀念地以及某些紀念地周圍的環境,也包括那些日常的或是正在惡化的景觀)的迫切性;所有景觀都應被看作是有價值的,景觀是“個體和社會健康發展和生命質量的關鍵要素”。
所以借鑒西方國家從國際視角對景觀及文化景觀定義的轉向來看,我們更應該關注人——自然——地域文化景觀的有機共生,以整體的觀點處理好地域文化景觀與人和自然的關系。在景觀的保護、管理、設計中不只是著眼于簡單的空間營造,如何滲透出地域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的文化和歷史積淀,設計師應該扮演著文化的力量,將無意義的碎片組成有意義的拼圖。
4結論
本文通過對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域文化景觀這一重要命題的分析和研究,旨在以有機生命體的觀點,營造具有多樣性和鄉土性的景觀,為公眾塑造以地域文化為導向的景觀空間載體的社會共識體驗。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浪潮中,地域文化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所體現的最深刻的意義在于人生存的深層維度的轉變,涉及了一個地域和年代的人們所普遍認同的地域精神、時代精神和價值取向。正如歷史學和人類學研究一樣,我們只是從景觀的角度,去探究時間和空間變化的維度,并將其作為一種歷史經驗傳承和保存。我們應充分重視文化對生活的反映,地域的分野,歷史的積淀,民族的凝結,并將其落實到具體的景觀空間實體營造中。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