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東方與西方有著不同的水景發展歷史,明晰東西方對待水景的不同態度與欣賞程度,將會有助于我們對人類親水活動的進一步認識。
不同的哲學體系是東西方親水文化差異的本質原因
古代中國人看來,水是世界的本源。中國最早關于世界本源的五行說,就是把水作為萬物的本源。《尚書•洪范》中記載:“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在中國歷史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占據重要的統治地位,無論是道教還是佛教,都萬分推崇水,道家以水至柔,儒家以水為陽。“大禹治水”則反映了水災害影響的一面,說明人對水還存在敬畏的思想,采取疏導的方式來治理。
西方人喜歡水,但更崇尚火,由于是照亮黑暗,給人以光明,就注定自己是不長久的,要很快消亡,薪盡火滅的。所以西方人更注重自己短暫的一生能否發出最大的能量和光芒。
從上面的比較我們就可以看出,東方人對水是帶崇敬和敬畏的心理,對待自然的感情不是敵視,而是以高于自然的態度去對待自然。在考慮人和自然的關系時,是把自然看作是主體,而把人看成是被動、受自然支配和影響的對象,這是種可逆性思維。熱愛自然,贊美自然,融入自然的感情左右著我們的園林設計,其最高境界是“雖有人作,宛自天開”。因此,古代中國人對水景的利用也就在于對純自然水體形態和環境的模仿,雖然有局部的改變,但大體上中國古人還是以單純模仿為主。而西方人帶著照亮世界的心態對待自然,對水景的利用上也和其他自然事物一樣,認為是無生命的,他們更多看到的是自然狂暴和危險的一面,他們希望能通過人力把自然改造的更適合人們居住。
在兩種不同的傾向之下,中西傳統水景一個側重純自然的模仿,極盡能力去藝術地創造出泉、潭、溪澗、瀑布等自然景觀,提倡和諧;一個側重改造,推崇發展,追求人的能力的最大發揮與改造。因此,東西方傳統水景在形態上有了很大的本質差異。
不同的文化底蘊影響了東西方對水景的欣賞與認同程度
中國傳統文化的這個特點反映在水景上就是“外師造化,內法自然”,追求自然、直覺體會,講究自然、含蓄。而西方的藝術在鮮明的文化特色影響下,滲入了科學性,例如講究比例尺度等藝術法則。東西方人的文化情趣也有所不同。東方文化偏重于“求靜”,追求返樸歸真和淡中求趣的意境,這種思想貫穿中國歷史,在江南私家園林中更是體現的淋漓盡致,極力在喧鬧的城市中尋找一處寧靜的處所來修心養性。而西方文化是一種強烈的求動、求變的文化。而且意大利的造園師為增加游憩的功能,還設計出了水風琴、水劇場、機關水嬉等新奇玩意,最大限度的發揮了水的動勢。清代的圓明園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出現了西式的水法,這也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噴泉。
其他因素也影晌了東西親水文化的不同
中國的水景還受到風水等一些傳統理論的影響,風水作為一種民族傳統文化,既是集眾多學科為一體的綜合性科學,也具一定的操作技術,它以傳統哲學的陰陽五行為基礎,揉合了地理學、氣象學、景觀學、生態學、城市建筑學、心理學及社會倫理道德方面的內容,將崇尚自然的山水文化同城市環境的選擇和經營融于一體,指導了千百個中國傳統山水城市的建設和創造,是中國人理想生存模式的理論依據和現實選擇,是人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的理想契合。
圖2.5傳統風水中的水
圖片來源:《中國傳統風水文化》
風水學雖龐大精深,但都是圍繞陽宅風水和陰宅風水兩大部分展開,其中有許多理論和復雜的勘察方法。氣、光、水、方位與人體場是風水基本構成內容,“氣”、“穴”、“砂”、“水”是基本要素。水是聚財與生氣的象征。風水理論認為,“吉地不可無水”、“地理之道,山水而己”,相度風水須觀山形,亦須觀水勢,甚至“未看山時先看水,有山無水作尋地”,“風水之法,得水為上”。
東西方水的創造者不同也影晌了各自的親水方式。東方水景是在詩人、畫家手里成長起來的,所以在人工營造中體現出真正自然的味道,重視意境,其最為重要的功能是怡情,其手法偏于感性而不易把握;西方水景是由建筑師附帶設計的,這也能容易理解為何西方水景有濃厚的建筑味,形式顯得非常重要,嚴謹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