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社會環境應該作為藝術參與的文本。藝術品不再被視為物件或藝術風格史的再現,它具有行動力、沖擊力、反省價值以及討論的議題——約瑟夫•波伊斯
雕塑為造型
1993年的一天,從德國卡塞爾來四川美院交流的學生瑪麗亞捧著一本厚厚的畫冊,在路邊一頁一頁地將最前衛的雕塑圖片翻給我看,用不太熟煉的中文不厭其煩地對我講:“這是雕塑,這是雕塑…….”盡管那時候我已經開始制作一些材料方面的造型,但她當我是從收租院里放出來的,堅持要給我一頓西方的視覺盛宴。
的確,由于我們的現代美術教育起步晚,藝術演進斷層多,加上博物館、畫廊藝術品展示機會少,導致那時藝術院校的學生在面對當代雕塑藝術時,對其語言的表現力的認知與探尋在實踐中存在很多難以逾越的障礙。在視覺形態的積累方面與西方現代藝術相比,我們仍處于貧瘠狀態。時至今日,雖然我們的藝術整體面貌和藝術教育理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但很多學生的創作容易被龐大的流行圖像資源左右,其語言面貌難免似曾相識。同時,雕塑教學既有的資源還不能很好的包容傳統技術和現代理念,加之中國的藝術市場與當代藝術多元價值重疊甚少,這常常導致一些最新的觀念難以融入課堂,想與時俱進卻躑躅不前。
其實,做人(為對象的雕塑),未必會做成雕塑;但做雕塑,未必是人(作為對象)。我們把雕塑捏在手里太緊,肯定是做不好雕塑的。反過來,只要將雕塑的概念與形式完全打開,讓環境進入到敞開的雕塑之中,就能改變所謂的景觀雕塑總是由環境對雕塑提出要求的被動狀態,而使雕塑成為造型景觀的總體——視野中的一切所見。更為重要的是,如此一來,當代藝術關于新觀念、新材料更寬泛話題的順利介入就不由分說了。
藝術介入社會
早在1895年,現代雕塑大師羅丹就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來敘述歷史:他讓《加萊義民》的群像走下需要人們仰視的高大臺基,以偉大的手法改變了“歷史”的呈現,嘗試讓雕塑能以當代的方式與公眾對話。
當代藝術介入社會場所,在開放性的空間中去滿足人們希望在場所中有所感觸的愿望。對每一次戶外活動的期望值,并非人人都需要街頭巷尾的花邊新聞。如社會雕塑家普魯斯特所言,“無意識舊經驗會因某些細微媒介而生動地引發”。制造因藝術而駐留的理由,讓公眾不再冷漠地作人際沖突的熱情旁觀。將人們的獵奇轉移到對美的發現和與藝術相遇的難忘經驗上,除了一些可以傳頌的動人的故事外,精心策劃空間氛圍,也能制造一場與藝術造型物感人的“外遇”心情。人們可以對一成不變的主題性雕塑的文學布道熟視無睹,卻會期待與新奇的景觀造型一回回路遇引起的一次次追問。景觀造型能夠創建人與整體環境的新關系,逐漸釋放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力。依據特定的場所需求制造不可替代的造型事件,激發場所情景,引起人們對形態本身以及別處造型物與人群“正在”對話狀態的關注,讓交流時時發生。
“我們身邊的事物通過某種形式才呈現自身,而藝術的唯一目的就是使這形式呈現出來。除非他們能夠在大眾共享的世界中出現,否則他們就不算完全發揮它們存在的本質”( 漢娜•阿倫特《文化的危機》)。景觀中的那些造型,通常都是被當成雕塑來看的。只是不按照某個人的喜好、情節或者紀念的需求而隨意添置而已。能夠起到組織現場偶發的和諧事件、引發心靈深度滌蕩的作用。建構可以分享的視覺新形態,使參與其中的人們感受到社會文化在顯著變化。
我們希望,由藝術觸發的相遇是一種奇特的藝術體驗:于場所中相遇,可以松開想象力去感受空間,讓精神與物同游。每次穿行都有驚喜與回味,使相望沖出阻隔:將邊際擴展為遐遠遼闊,讓悠遠鋪設至只石片灘;將陽光熱度披散成七色霞蔚,為城市煩躁增添些閑云淺霧。將對雕塑的偏執放下,就能在煩囂中墾牧心靈荒原。
[NextPage]
景觀雕塑專業
景觀雕塑專業是將封閉的雕塑敞開來,把環境納入其中,將水土樹草、金木石陶等多樣媒質拿捏在手中來造型,是把廣義雕塑上的多種語言形式的試驗放到學生將來的“飯碗”里來做的新專業。我們設定兩個目標先行一步,而因不同學生的特質分別展開:
一是因城市擴張帶來景觀的廣闊市場前景。城市物質的急劇膨脹,卻又令空間精神落寞失守。新的領地不斷敦促衍生新的景觀,這也是藝術必須介入社會、社會催生新藝術的大氣候形成。雕塑不會固封自守。在組織外部空間造型時,雕塑家最擅長創造兩種場能:作為雕塑,它蘊含藝術的上游精神,具有可以穿越任何界限的張力;另一個則是創造了公眾能與之交流的自由空間的凝聚力。只有以外部空間為展場的景觀造型,才能夠持久釋放這兩種能量。這使我們改變對“器”的認識:因為當景觀造型的尺度可以容納人們穿行時,“器”的用度“有”、“無”均在可見的范疇時時轉換。景觀造型即場所本身。
二是現代造型藝術語言的探索。在拿捏景觀造型中培養起來的對材料以及材料的綜合性關注,尊重材料作為語言的所有內容,自然會影響到他們作為雕塑家在當下語境中的表達以及遣造詞匯的自由度。
現代藝術的變遷有很多偶然因素,但認知各種規則意義非常重要。現階段,傳統教學資源在我們的現代藝術教學中的作用仍然十分強大。因而傳承也可以是將雕塑傳統語言到現代演繹過程中的重要節點剝離出來,再整合到課程里,去擴展雕塑這一概念。以雕塑專業關于雕塑的形體、空間與環境造型的基本原理和基礎訓練解決形式張力。通過引導學生對構成中的形體、空間等抽象形式要素的進一步了解和對材料屬性的深入認識,他們會更容易在不同節點找到適于自己擴展的語言方式,從而讓學生進入現代造型的步履不至于玄虛。
公眾性是景觀雕塑的重要理念,也行動于我們特殊的景觀雕塑諸如“綜合構成”這樣的課堂實踐:避免授課的 “權力”和“話語”中心,專業理論是在不同學生的深度思考和自由表述上引發和提升;學生也經歷了公開投票方式來確定個人的最后實施方案過程,公眾性意識融匯在課程體驗中,將施展于景觀造型設計的前沿。
景觀中的造型
五年下來,02級畢業班的同學已經由傳統雕塑的邊緣開始突破,他們在畢業之際以成果呈現這門學科的魅力。我們已經感受到各種推動力正在N種困難面前聚合,足以在當代藝術的進程中堅持、繼續在陽光下思考我們的生存狀態,去建設性地參與藝術活動。從怡湖廣場和燕兒島山的景觀設計可以發現,他們對城市景觀造型的畢業設計已經超出圓雕和浮雕的概念,其靈感的影響力已經推及到更寬廣的領域。
作為畢業設計,在怡湖廣場這個景觀項目里,主體游泳館外形被設計成一件巨型雕塑作品。那個帶有夢幻色彩的造型有段錯位,顯示那里似乎存在一個切面,與環境中散落著的許多立面造型呼應,表達場所中無處不在的關于記憶的片段感。設計小組在“鏡子 ”這件作品中運用了建筑形式,將過去的建筑、現代的雕塑注入到未來的景觀造型,對應了時間、空間運動,是一件場景中對象、映象、情景轉瞬變化的介入型作品。而設計的“詩話空間”,又是一處勝景:似碑林的處理手法,在“竹林間”時時都能覓見詩人流沙河的影子。本身最富有詩意的作品卻是“水中長椅”,那是都市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安樂與閑適。
燕兒島山的設計方案在青島奧帆賽基地的自然文化軸線上,最閃亮的是關于兒童游樂場的設計。設計小組將“海”的元素彌漫在整個場地,貝、殼、七彩的海在這個不大的環境充滿活力,奇妙的設想傾心在快樂、親和的造型里,將愉悅與夢想包裹在景觀的懷中。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02年已經開始拓展雕塑工作的領域。借助雕塑專業對形體、空間、材料以及工程管理的駕馭能力,在當代藝術進入空間環境并融入公眾生活的前提下,保持專業教育對世界藝術最新訊息的敏銳反應,以景觀雕塑的名義,將實驗藝術與國內的實用藝術結合起來;把傳統雕塑關于形體、空間研究的成果與新材料新觀念結合起來,我們相信經過不斷探索,能夠應對造型藝術與空間設計最新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