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濱河新區建設 拓展城市發展空間
admin
2010-03-24
來源:景觀中國網
張掖市濱河新區是該市新一版本總體規劃確定的城市建設核心區,規劃將濱河新區建成空間輻射力強、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新城,是生態文明發展和拓展城市空間的“城市增長極”。在加快建設的同時,從規劃管理的角度應考慮諸多因素,做好諸多工作。
根據《張掖市總體規劃(2008-2020)》,調整后的城市規劃結構可概括為“一體兩翼”。“一體”指城市的中心城區,在城市發展中處于主體地位,具有交通發達、資本聚集、人才薈萃、配套齊全等綜合優勢,發揮著承東啟西的作用。“兩翼”指城市向東北、西北方向的兩個發展片區,它們具有一定的資源環境優勢,是帶動城市向生態文明和高新產業發展邁進的主要動力。因此作為城市發展的“兩翼”之一,濱河新區的啟動和開發建設是市委、市政府富有前瞻性、深謀遠慮的戰略性決策,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實現我市跳出老城建新城發展戰略的新突破,對于未來張掖發展和城市功能布局優化具有深遠意義。由于歷史的原因和發展的慣性,目前張掖老城區基本集中在二環以內的中心區域,城市圍繞老城呈單中心集中式布局,且人口密度較高,用地混雜。如何有效引導城市空間拓展,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尋求新的產業發展和空間發展載體,是當前我市面臨的重大課題。因此,《張掖市總體規劃(2008-2020)》確定了“一心三區四軸”的軸向多心式組團形態城市結構。一心:指張掖市中心城區。三區:東北部產業園區、西部新城區(即濱河新區)和北部生態新區。三區以中心城區為連接核,彼此間相互呼應、互為補充,各區承擔不同的城市職能,形成多中心城市格局。
按照《中共張掖市委辦公室、張掖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市區城建工作調研匯報座談會議紀要的通知》市委辦發[2009]106號文件精神,新的濱河新區將整合原濱河新區、西部新城區、北部生態新區等三區,規劃范圍為東至昆侖大道及西二環路、南至南三環路、西至西三環路、北至濱湖路,規劃總面積26.4平方公里。其中濱湖路以北湖區面積5.4平方公里不在城市建設用地范圍內,北三環路北側建設用地約1平方公里。濱河新區主要承擔行政辦公、商貿服務、文化娛樂和公路、鐵路客運交通職能,形成區級行政中心、文化娛樂中心、會展商貿中心。因此濱河新區具有一定的資源環境優勢,是帶動城市向生態文明和第三產業發展的“城市增長極”。目前濱河新區基礎最薄弱,但同時發展條件最好、發展潛力最大。
張掖之所以現在要向西發展,表面上看是因為老城區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矛盾:人口密度較大、功能混雜、交通擁擠、環境質量差等。更深層次的意義是濱河新區的建設有助于城市空間結構的完整和合理城市形態的形成,有利于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延伸完善、職能優化、層次提升。目前我國由于城鄉二元土地所有制結構的存在,城鄉土地在市場上存在巨大的價格差異。現狀濱河新區內多為村莊集體用地,只有部分企業用地,土地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而濱河新區的區位優勢明顯,與老城區緊臨,有GZ45線高速公路、國道312線、省道213線及蘭新鐵路二線與外界相連,地勢較為平坦,且靠臨黑河和國家濕地公園,發展前景看好。因此啟動濱河新區建設,不應僅僅停留在規劃層面,而是要在理性思考、分析和論證后大膽實踐,加快發展。目前,甘州區委、區政府已向市政府呈報了《關于加快濱河新區建設的意見》,市政府也組織召開了專題討論會,從個人理解角度而言,濱河新區的啟動和開發建設還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甘州區政府機關統辦樓建設是濱河新區作為區級行政中心的前提,是濱河新區建設成敗的關鍵,也是濱河新區建設和帶動相關產業集聚發展的“引爆點”,更是實現城市擴張戰略的信心所在。甘州區政府機關早日西遷,開發濱河新區的夢想就會早日實現。
其次,新區建設首要面對的問題就是規劃區范圍內現有村莊的改造。將農民遷往遠郊區顯然不現實;任其發展形成新的城中村,這也是我們不愿看到的;只有參照城中村改造的模式,汲取成熟經驗,建立起開放性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借新區建設之機實現村民到市民真正意義的角色轉換,直接參與城市經濟社會的競爭。簡單點說就是給村民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這就需要相應的產業支撐。因此應在濱河新區招商引資建設一批產業帶頭項目,如圍繞公路、鐵路客運交通建設商貿、旅游產業;以文化娛樂中心、行政中心為依托發展服務業;以新區大規模建設為契機發展建筑業。在產業帶頭的基礎上,才可能帶動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并集聚人氣。同時要對現狀處于濱河新區北片濕地范圍內的新墩鎮流泉村、烏江鎮謝家灣村以及三閘鎮三閘村的部分村社應依托濕地進行集中成片的新農村建設試點改造,一是建設生態農莊。依托農戶自行開展農家樂建設項目,例如生態漁莊、生態茶園等,建筑與景觀風格突出鄉土特色,改善北郊農民的生活條件;二是進行生態農業開發。改變目前的種植結構,部分土地退田還湖,增加水稻和漁業養殖比重,恢復張掖烏江水稻品牌,充分利用高品質水資源,發展生態農業、水產養殖和林果業。發揮生態休閑、旅游服務的職能,改變濕地保護范圍內農民的生產經營方式,解決退耕農民的生活問題。
第三,為引導城市向濱河新區發展,必須做到城市基礎設施先行,這樣,通過城市道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可以搭建美好的城市框架,從而更好地控制城市用地和城市建設。一是新區公共設施的配套問題。新區的開發建設需要政府率先提供配套建設的,如文教、公共衛生、體育等公益性設施。二是新區市政基礎設施的配套問題。要依據總規,綜合考慮新區建設容量、人口容量,控制好各級市政源點的位置、路由和高程。
1、新區中如學校、醫院以及體育等公共配套設施必須率先啟動,并給予政策優惠傾斜,公共性設施的開發為非公共領域商業開發提供可能性和規定性。同時適當安排文化項目及商業項目,完善新區城市功能,拉動內需,盡快形成功能完善,配套齊全,具備規模新區框架。
2、對濱河新區的道路豎向設計要高度重視并盡快銜接落實。新區道路的豎向控制點坐標和高程對于潛水流向、市政管網的布置十分關鍵,尤其是近期開發建設的湖區南片3016畝的建設用地,其道路豎向控制對于污水管線的布局尤為重要。因目前濱湖路的標高較高,整個濱湖路南側建設用地的排水只能匯入南北向布局的城市次干道上(這點很重要),然后沿北二環路進入污水處理廠。
第四,市委、市政府在抓好整個濱河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高度重視加快新區的建設發展工作,繼續加大資金投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北部生態濕地恢復工程以及湖區景觀開發建設,發揮新區的生態優勢,使新區存量土地升值,更要加大新區周邊及道路沿線縱深范圍內的征地儲備和拆遷工作力度,滿足新區項目的落地建設發展的需求。建議適當壓縮西二環路西側現狀保留的200米景觀綠化帶,進行部分地段的商業開發,以解決建設資金不足的問題,但作為總規控制要求、城市綠化和改善小氣候的需要建議應保留此景觀綠化帶(以30~50米為宜)。
第五,要打造濱河新區標志性建筑。張掖至今沒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標志性建筑,可以趁此機會打造一個張掖的標志性建筑,比如擬規劃建設的濱河新區的會展中心和星級酒店,或者是文化或體育建筑,或者是區級行政中心,要在傳統文化和科學發展上找到契合點,則張掖的標志性建筑將“呼之欲出”,為打造新區特色和城市品牌發揮積極的作用。
目前周邊的武威、酒泉等地都已在規劃和建設新區,使其城市區域地位迅速提高,城市功能布局和產業迅速完善。作為一個城鎮人口不到20萬的小城市,目前只有堅定不移的堅持“以生態文明推動城鎮化建設,靠城鎮化建設拓寬三條路子,積極開發建設濱河新區、彰顯城市特色。隨著張掖生態環境的改善和城市特色的發揮,濱河新區的建設也必將使張掖的城市功能結構更完善,逐步顯現出河西地區區域中心城市的地位和風采。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