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觀策略規劃新學科分支的探討
admin
2007-04-03
來源:景觀中國網
“景觀策略規劃”不是現今一些項目中后期介入的營造“景觀”的方法論,也不是規劃工作中提出的“景觀優先”原則,更不同于項目開發建設前期宏觀的“策劃”,它是參與項目前期
“景觀策略規劃”不是現今一些項目中后期介入的營造“景觀”的方法論,也不是規劃工作中提出的“景觀優先”原則,更不同于項目開發建設前期宏觀的“策劃”,它是參與項目前期運作、與策劃并駕齊驅、虛實互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內容,是市場經濟催生的新鮮事物,卻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與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科學合理性。國內尚無“景觀策略規劃”這門學科,也沒有人提出明確的“景觀策略規劃”概念,雖然有極少部分人實質上在從事景觀策略規劃工作,但沒有為這個學科、這個行業“正名”。
近年來,無論政府還是投資方、開發方,越來越強烈地意識到,在前期工作中,僅有“策劃”成果作為項目決策是不夠的、片面的,畢竟策劃是過于宏觀,過于“虛”,而規劃是確定方向后才能展開的后續工作,不可能作為前期決策的資料。如何在項目前期,在“中觀”層面上,對項目用地進行深入、周密的分析、研究,從“大景觀”的角度,促成土地使用價值的最大化、資源整合的最優化、空間景觀呈現的最佳化?如何才能“虛”、“實”結合,連同策劃,形成“兩條腿走路”的穩妥格局?“景觀策略規劃”應運而生。
“景觀策略規劃”是以景觀規劃師為首的、在項目開發運營過程中對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尋找出最優方法、最佳途徑,取得最佳效果的行動,與項目策劃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指導規劃的前期工作。從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看,它能解決策劃的“落地”實施問題,與策劃“虛實”結合,相輔相成;從工作深度上來說,景觀策略規劃更注重于“中觀”層面上用地本身的相關分析,其成果直接為下一步的規劃提供依據和指導。景觀策略規劃成為策劃與規劃的粘合劑,是溝通政府規劃管理部門與開發機構之間、溝通開發機構的設想與社會及市場的對應需求之間的紐帶。
景觀策略規劃作為一個新理念、新學科提出,其實有著深厚的歷史發展淵源,如同1907年城市規劃學科從哈佛的景觀建筑學中分離出來成為一門獨立的運用學科一樣,景觀策略規劃也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其重要性越來越顯現。
景觀最初的含義是指一片或一塊鄉村土地,16世紀末,“景觀”主要被用做繪畫藝術的一個專門術語,泛指陸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紀以后到18世紀,景觀一詞開始被園林設計師們所采用,他們基于對美學藝術效果的追求,對人為建筑與自然環境所構成的整體景象景觀進行設計、建造和評價。19世紀初,近代地理學的創始人洪保德將景觀概念首次引入地理學,1939年,德國著名生物地理學家Troll提出了“景觀生態學”的概念,景觀在強調景觀地域整體性的同時,更強調景觀的綜合性,認為景觀是由氣候、水、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以及文化現象組成的地理綜合體。“景觀策略規劃”所研究的基本元素在美學、地理學、生態學中都有了初步、樸素的探討和研究。
與此同時,在設計領域,“景觀策略規劃”的實踐已經在一些重要項目中進行了運用,如小歐姆斯特德主持完成的美國華盛頓特區改造計劃、加拿大的托德完成的瓦斯開納中心規劃等,他們都是著名的景觀設計師,如果將他們在這些重大建設項目中的工作進行分離探討,那么項目前期的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出的“景觀策略規劃”的工作內容。只是由于當時社會的發展,還沒有到達學科分離的必要一步。
“景觀策略規劃”究竟能解決什么問題?筆者提出了“三化三性”的景觀策略規劃目的:“三化”即土地使用價值的最大化、資源整合配置的最優化、空間景觀呈現的最佳化;“三性”即規劃思路的權威性、區域存在的唯一性、整體效果的獨特性。
在策劃的成果基礎上,具體就用地本身進行“中觀”層面的研究和分析,進行類似項目的橫向權衡比較,由此及彼的綜合思考,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資源,提出土地使用價值最大化、資源整合配置的最優化方案,指出規劃思路,即如何做到區域存在的唯一性、整體效果的獨特性,協調功能、建筑、景觀等各項因素,保證最終空間景觀呈現的最佳化。
“景觀策略規劃”的具體工作內容包括:項目選址、土地利用策略、山水地形改造、風水條件研究、生態效益研究、文化融合的切入點選取、項目產品組合研究、功能布局結構分區研究、建筑形式表現探討、植物種植特色研究、實施策略研究、工程造價評估等等。
“景觀策略規劃”概念的提出,盡管還不成熟,卻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不僅僅作為一種應時而生的技術手段,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一個新學科、一種新理論,促進多學科的相互滲透與融合,各自發展,共同完善。
(本文系作者在“第八屆風景園林規劃設計交流年會”上的演講,有刪減)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