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屆全國高校園林景觀畢業設計作品展期間,有50所高校教師和學生來京參觀,10月14日晚上7點,高校教師與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俞孔堅教授和副院長李迪華老師共聚北大五四體育館,討論中國的景觀設計本科教育的現狀和發展。參加會議的人員也包括了學生和從業人員。景觀中國對會議做了忠實記錄。
會議由
俞孔堅教授和
李迪華老師主持(以下簡稱
俞,
李),以下內容未經學校修改。
俞教授宣布研討會開始
西南大學:請問這次高校畢業展的評選標準是什么?
俞:這次的評選標準是設計、理念、創新、生態、表現等五個方面。景觀設計的發展方向是要解決當代中國的城市問題、人地關系、和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土地河流的生態問題、城市人性化和、宜居性問題、還有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城市舊區的更新、城市廢棄地的再利用;需要摒棄的是狹隘的古代的詩情畫意,創造屬于現代的詩意。在當代環境和資源危機背景下,景觀設計師的任務更多的要關注環境生態甚至自然災害,通過景觀界面的分析和規劃設計發現和預防潛在的環境危機。
中國美術學院:現在做設計的都離不開電腦;我們對用現代工具表現傳統的美感有些困惑,請問俞教授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俞:景觀設計的美不應該是表面的,景觀背后是整個系統。所以,表現的概念不應該局限于藝術視覺表現。景觀是有歷史和文化性的;景觀是人地關系的界面;有也它是人可以棲居其中的空間;景觀對人的意義中有神性的存在,引申出人對土地的依賴,對土地的熱愛和激情;海德格爾說,寫詩就是把人帶上大地。景觀美、景觀的詩意的本質也就是人與地的和諧關系。以上等等才是景觀設計要表達的詩意所在。我們不能僅僅把景觀局限在風景的概念里,應當把所有的國土視為景觀,不能由于行政系統的管轄分割來局限學科的發展。景觀設計是應用學科,所以它也不能叫做景觀學。而城市規劃一開始是做物質空間設計的,也是以前的景觀設計師所從事的。而后來人們認識到城市的社會經濟問題才是城市規劃背后的原動力,如1961年有本《大城市的生與死》批評了無視人性的和缺乏社會參與的城市規劃,后來的城市規劃就轉向對社會參與和公共政策的關注,和法規的制訂和執行,更為關心城市的社會問題。環境藝術專業更多關心的是藝術創造,當然這幾年藝術類院校也對自身做了很多拓展和突破,相對而言,在藝術表現方面農林學校的局限性更大些,而在對景觀表面背后的功能和過程的認識,藝術和建筑院校相對較弱一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我們學校的背景主要是建筑規劃,所以如何讓新開設的景觀本科學生對本專業感興趣,我們也做了一些嘗試。比如我們的課程安排是從居住區設計到城市公共空間設計到城市設計,是基于空間尺度的考量上展開景觀設計。傳統教學一般事由老師指定課題,學生來完成;我們的做法是讓學生自己尋找課題,也就是培養他們的策劃能力及執行能力。我們也邀請了一些跨學科的老師來上課,提供綜合認知的支持。雖然學生接受起來顯然有些困難,請問俞教授對景觀設計本科階段課程的看法,是否應有一個大家所共識的理論平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景觀專門化教學教學研究)
河南工業大學:請問俞教授,北大景觀學院的研究生錄取對景觀設計本科階段的學生有何要求?請問景觀設計本科教育的方向?
俞:這個問題有誰來回答?
李:在接觸一些來北大景觀學院讀研的同學中,我個人的感覺是西南建筑科技大學的學生很容易交流。一個問題他們即使不知道,就自己找資料查書,再來跟你探討。很多其他學校的學生缺乏獨立做研究能力,沒有積極的調查意識。我們希望的學生是具有研究素質,有對學習的興趣,有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不過沒有激情也是整個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我也發現一些推薦進來的學生往往沒有考進北大的學生優秀。那些很乖的學生似乎缺乏一些創造力。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我們學校也是剛成立景觀本科不久,本院也是以建筑規劃為主。我本人是覺得從理論到實踐之后,才會有理論的成熟,所以接觸設計要早。
河南科技學院:我們學校是以農林為主的,象很多學院有以建筑規劃為主、有以藝術類為主,雖然開設的都是景觀設計,但是每個學校都各有專長和專業背景。教育的方向是推向綜合還是結合自身的特長,在實踐中互相配合?
上海水產大學:我校雖然不是設計類學校,但有長期從事水生態研究經驗;如水底處理,坡岸處理,水域生態處理,也與很多景觀公司在一些大型項目上有合作,獲得好評與獎項,請問我們學校的景觀設計本科該如何定位?
福建農林大學:請問如何綜合自身特點與景觀專業的基本要求?如何將理論運用于實踐?
俞:有誰來回答這個問題?
重慶某設計公司:大家好,我是作為一個景觀公司的角度來看的。我覺得可以這么理解,要又紅又專。“紅”是有社會危機感,關注社會問題;“專”是加強自己的專業能力。
李:是這樣的,關于大家關心的景觀設計專業的本科課程,建設部已有了明文規范,不日即將出臺。
某設計從業人員:我常常遇到在方案階段的設計在施工圖階段進行不下去,這該如何解決?
李:首先要從教育出發,理清各個專業間的關系
俞:土地倫理學是景觀設計學的一個核心,或者說類似于一種世界觀。做一個好的設計師,先要學會觀察大地。我們的研究生教學體系有兩部分:一是學會閱讀大地。觀察當地的植物,水脈走向;《“反規劃”》這本書的觀點就是不要從一種單一的模式出發。以前的規劃就是這樣的,就是拿一個漂亮的規劃往上一套,也不顧當地具體的情況,做個美容也不能這么做。還有就是專業方法,也就是理論和技術的訓練,科學分析的能力。
江西農業大學:我是一名在校學生,我想打個比方:把一群人放在荒島上,過一段時間一定會演化出組織和領導。景觀設計這個專業的出現一定是社會有了需求,我覺得假以時日,自然就知道這個專業需要什么樣的教育了,老師的角色也應該定位在引導協助的作用上。
中國美術學院:俞教授這次辦的展覽反向很好,我們學校想把這個接力棒傳下去。
俞:可以舉行,可以同時舉行,慢慢形成規模。
上海水產大學:國外的設計概念是很好,但是在中國的項目,它的深入是需要更熟悉國內規范的本土企業完成的。該如何建立國內高校與國外企業的技術合作?
浙江工業大學:我們學校的景觀設計成立不久,由于我們是環境藝術設計,很多同學的作品都是重表現輕系統,這也是專業特點。我們培養學生有“將”,“帥”兩個層次,有的同學更有綜合的導演才能,有的同學更適合做執行方面的具體事務。我們根據他們的特點教育。
沈陽建筑大學:我們是建筑工程類院校,在景觀教學中也穿插了建筑方面的教學,課業很重,而且學生沒有實習的時間,無法積累工作經驗。如果要打好基礎,是否五年的學制會更加理想?
俞:五年學制沒有什么不可以,景觀設計師要了解的是大地。包括大地的自然系統,還有人的活動在大地上的烙印。傳統的園林學科培養的是萬金油,而景觀設計的核心是設計;設計人與土地的關系。
四川美院:這次的活動舉辦的很好,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機會。能否辦一個常任協會,定期舉行活動,把這樣的交流延續下去?
李:目前的政策不允許這樣的組織,其實現在舉辦活動更自由,景觀設計在中國也開始不久,表面很紛爭很熱鬧,但為了它的健康發展,路一定要走正。
俞:今天的會議就到這里,謝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