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取消生態脆弱區GDP考核
admin
2013-12-10
來源:景觀中國網
近日,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公布,規定今后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
近日,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公布,規定今后對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各類考核考察,不能僅僅把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作為政績評價的主要指標,不能搞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排名,中央有關部門不能單純依此衡量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發展成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不能簡單地依此評定下一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政績和考核等次,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第一財經日報》日前也在多地采訪發現,對于《通知》的多項規定,全國多個地方已經開始探索。
政府負債作為重要指標
《通知》要求完善干部政績考核評價指標,根據不同地區、不同層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職責要求,設置各有側重、各有特色的考核指標,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科技創新、教育文化、勞動就業、居民收入、社會保障、人民健康狀況的考核。
《通知》要求把政府負債作為政績考核的重要指標,強化任期內舉債情況的考核、審計和責任追究,防止急于求成,以盲目舉債搞“政績工程”;注重考核發展思路、發展規劃的連續性,把是否存在“新官不理舊賬”“吃子孫飯”等問題,作為考核評價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履職盡責的重要內容。
對于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給國家利益造成重大損失的、造成生態嚴重破壞的、盲目舉債留下一攤子爛賬的,《通知》規定要記錄在案,視情節輕重,給予組織處理或黨紀政紀處分,已經離任的也要追究責任。
《通知》稱,注意識別和制止“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防止和糾正以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換取經濟增長速度,防止和糾正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
《通知》明確規定,選人用人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與干部的德能勤績廉畫等號,將其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據,作為高配干部或者提高干部職級待遇的依據,作為末位淘汰的依據。
河北提高環保分值
在《通知》發布前,河北省今年已經推出了新的干部考核體系。承德市一位縣級領導對記者說,新的業績考核方案一出,一下子感到身上的數字擔子輕了。
河北省的方案不再以“GDP”為上,而是注重發展質量和速度,突出考核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稅收占財政收入的比重,以及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民生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重。
按照指標設計“少而精”的要求,新方案對區市考核的定量指標,由原來的27項精簡為15項;對縣(市、區)委書記僅設置了8項定量考核指標。
經濟指標比重降低,但新方案在環保指標上卻步步加強。新方案大幅度提高了環境質量和生態效益在考核分值中的權重,并加大了對造成霧霾天氣的主要排放物削減率的考核。
與《通知》規定一樣,方案還設置了政府性債務率降低量這一階段性指標。河北省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張古江說,這是防止“拍腦袋決策、拍胸脯蠻干、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屁股爛賬的現象。
與干部考核同時展開的,是規模空前的大氣污染整治措施。鋼鐵是河北經濟的重要支柱,但也是河北的污染貢獻大戶。河北省近日將出臺《環境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和《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計劃到2017年底鋼鐵產能削減6000萬噸,到2020年再削減2600萬噸。邯鄲市的一位縣級領導對記者說,盡管有壓力,但新的干部考核機制減少了當地對產能削減后影響經濟數據的擔憂。
青海三江源不考核GDP
《通知》規定,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而青海省很早就開展了此項嘗試。
青海省是中國經濟較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其2012年的地區GDP相當于北京市的十分之一,但生態上卻是中國最重要的水源地。
位于青海的三江源地區是中華水塔。2005年,國家投資75億元實施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與此同時,地處“三江源”核心區的果洛、玉樹兩個自治州不再考核GDP,所轄各縣三江源生態保護的權重指數也大幅提高。
當地官員此前對記者介紹,當時為了設計好考核方案,組織部門和統計部門不斷與地方進行溝通,重點聽取吸納了地方領導的意見,所以方案出臺后在地方推行較為順暢。
他說,不考核GDP后,當地轉而適當開展農牧經濟,有的地區只有一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而且果洛、玉樹的生態恢復好了,一些官員照樣獲得了升遷。
由于推行情況良好,青海省非考核GDP的區域還在計劃不斷擴大。
安徽因地制宜
比起青海省對三江源生態涵養地區的關注,安徽省則將范圍擴大到全省。
2011年,安徽將省轄市分為四類,一類為合肥、馬鞍山、蕪湖、銅陵市;二類為淮北、蚌埠、淮南等市;三類為亳州、阜陽、六安三市;四類為黃山市。
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一類地區,考核重點在于引導發展方式的轉變,因此,包括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服務業增加值等10項子指標在內的發展方式轉變指標考核權重是四類城市中最高的。
對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初期階段的二三類地區,尊重其發展現狀,對包括地區生產總值、財政收入和固定資產投資等在內的經濟發展指標權重要求相對最高。
對四類城市,經濟發展指標權重最低,僅為15%,其中工業化率子指標更不作要求,但對其資源和環境保護的要求最高。這樣分類考核的思路在組織部門內部較為推崇。
到2012年,安徽省進一步弱化了GDP在考核中的權重,提高生態、民生指標權重,并首次增設“群眾滿意度”作為考核的重要依據。
陜西省幾年前開始的考核機制變法同樣以民生改善、社會進步、生態效益和實績作為重點考核內容,并在全國較早把公眾滿意度民間調查納入考核范圍,規定“年終考核期間,由統計部門負責在各地群眾中對各市(區)工作公眾滿意度進行調查”。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