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演講人:俞孔堅 Kongjian Yu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教授
演講主題:地理設計:生存的藝術
我很榮幸來為大家介紹如何進行地理設計。地理設計是一門關于生存的藝術,需要我們以系統化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這是地理設計以及其他設計給我們提供的最重要的價值。
首先,它和生存息息相關,是一門生存的藝術。從中國歷史的長河來看,我們一直都有生存的問題。大禹是第一個知道如何使用測量器測量的人,他把中國定義為九大區域,定義了水系以及中國的土地體系,他的這種藝術就是我們后來所說的地理。實際上地理跟風水是同一個意思。在過去的多年時間里,我們用有限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三十年前,中國的土地和景觀還可以稱為是美麗的。現在,我們無論從飛行員還是航空的角度去看,原來天堂般的景象已經變得凌亂不堪。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我們失去了地理設計的技術。
中國的所有城市都是設計的成果,但是在設計過程中完全破壞了自然的體系。我們花大量的錢解決污染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越來越嚴重。中國70%的地表水都已經被污染了,但每天要處理的垃圾廢水卻越來越多。這么嚴峻的數據、這么多情況我們應該怎么去解決?最關鍵的就是基礎設施,通過基礎設施來改變地理學。我們設計體系的關鍵在于基礎設施,所以地理設計師必須要跟基礎設施工作者結合在一起,創建出一類新的基礎設施。這種基礎設施必須涵蓋各個尺度,從大尺度到小尺度甚至包括鄰家后院等等在內。
在中國,每年有2.8%的土地被洪水淹沒,但每年我國要花幾十億來避免這2.8%的土地被洪水淹沒,這樣的投入是沒有意義的。我們如何利用地理設計來解決這個問題,從而更好地利用生態的措施和自然基礎設施去應對自然的變化?在中國國土生態安全格局的研究項目中,我們在全國遴選出了19條文化遺產走廊,這些文化遺產走廊里有很多的自然基礎設施,都可以成為國家宏觀層面的基礎設施。雖然這也是人工設計,但這是基于自然地形進行設計的,根據這個基礎我們可以進一步設計城市的格局。未來二十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預測中國至少要興建500座城市,才能夠消納來自于農村的移民。現在很多的人建議,應該把這些城市建在山腳之下,和現在很多城市一樣建在泄洪區,但我們應當關注,生態進程是怎樣影響中國大的城鎮化格局的。在地區層面,去年北京遭受了洪災,造成77名人士死亡,我們怎么去解決這樣的問題。我們既有干旱,又有洪災,怎么樣進行開發?構建生態安全格局就是一種方法。首先要考慮到水文安全格局,怎么樣更好地收集雨水,盡量使我們地下水含水層的水分更充分,而不是把水抽干進行開發。去年北京發生的洪災,一定程度上是因為在泄洪區建了道路和樓房。我們除了考慮包括水文安全格局在內的自然系統,還要考慮到包括文化安全格局在內的人文系統,最后把它們疊加在一起形成生態安全格局,從而找出未來北京的發展趨勢——紅點代表著未來北京的發展模式,代表三百個在山腳建立的新社區。兩年前,我和史提芬•M•歐文討論了山腳下的城市建立問題,怎么更好地應對山腳的生態和發展進程。
關于微觀尺度怎樣去進行地理設計,這是武漢一個10平方公里的區域,有大量的小池塘。按照以前的設計方法,人們會把這個小池塘先填了,然后再修建基礎設施——修路、混凝土澆筑,現在我們要摒棄這種做法。我們替代的基礎設施叫做綠色基礎設施,考慮到土地利用規劃、步行區域、徑流通道等等。在這個案例中,我們探討怎么樣把地理設計的概念應用到城市設計中,這一個模型就可以推廣到中國的500座將會新建的城市。用自然的體系、可替代的基礎設施去解決環境問題。
又比如云南滇池,這是昆明一個很大的湖泊,已經投入了40億美元清理被嚴重污染的滇池,但是情況并沒有好轉,而是越來越糟糕。我的提議就是要遵循它的自然規律,比如了解雨水的侵蝕模式。我們在滇池周圍找到了35個湖泊,作為天然的滲透過濾池——當然清淤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和必須的的——我們用周圍的35個湖泊進行過濾,其中的一條河流已經作為了過濾體系去過濾河水,最后變成了綠色走廊。我覺得在未來五年我們可以建立綠色走廊,與都市的綠色基礎設施相結合。
在貴州的六盤水市,針對其存在的洪災、雨水、污染等其他城市也有的典型問題,我們出臺了新的水系統綜合治理方案。通過采用新的綠色基礎設施模式,用這種措施來收集雨水進行利用,并應對污染問題。另外,通過將收集雨水引入城市公園,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城市景觀。項目前后的對比非常巨大,目前項目的第一階段已經完成,整個城市在未來五年會推廣這種形式。
最后向大家介紹怎么應對洪災。以河北遷安三里河為例,區別于以前的混凝土大壩的這種形式,我們在項目中采用了生態駁岸的處理方式,可以在對自然、地質和洪災發生頻率有了解的情況下出臺系統性的措施,這個項目試點已經獲得成功并在中央電視臺發布,將來會應用到二百個城市。每個城市都有類似的問題,但是可以解決。以前收集雨水我們往往建很多的管道水泵,但是單靠管道水泵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無論你的管道有多寬,也不可能完全應對暴風雨,因為降水量有時候達到了全年降雨量的30%,超過了管道能承受的范圍,無論北京還是哈爾濱每年都會遇到這種問題。在哈爾濱群力國家城市濕地的項目中,我們提倡的措施是改變景觀、地理,同時用生態的方式解決這樣的問題。綠色基礎設施可以像海綿一樣來吸收城市多余的雨水,已經成為城市基礎設施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基本上就像農民種地一樣,在城市邊緣地區劃出這樣一塊綠色的海綿地帶。這是公園在2012-2013年之間的改變情況,在短短的一年之間,可以解決泄洪、雨水沉積和污染的問題,同時還吸引了多種鳥類及其他物種棲息,一年之后產生的變化是非常驚人的。
對于污水我們有什么樣的解決方法?我們需要把污水處理新技術與地理設計結合在一起,我們可以借鑒農民的想法,利用農作物把下水道污水中的營養物質吸收到一起,剩下的水就成了清潔的水,可以利用這些水灌溉土地,進行農作物的生產。現在正是變革的時期,我們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解決環境的問題。我們需要在地理設計中找方法,需要生態的基礎設施,需要把文化、科學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把其他的科學通過不同的尺度進行整合,我們需要更多的設計生態學專家、建筑設計師來改變我們的景觀,拯救我們的地球,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