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城鎮化問題 新型社會關系要靠法治調整
admin
2013-09-17
來源:景觀中國網
對話人: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 副會長 張占斌;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鵬飛
對話人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 副會長 張占斌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 倪鵬飛
記者:國家行政學院曾會同中組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于去年9月舉辦過一個省部級領導干部推進城鎮化建設研討班。我知道張老師你是當時的主講人之一。那么對于城鎮化這個概念,官方和學界有沒有一個比較統一的定義?
張占斌:在基本定義上應該是有共識的。城市化或城鎮化是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農村人口不斷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農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增加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產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
記者:我看了一下近段時間以來官方和學界在提及城鎮化時的表述,都在前面加一個“新型”。去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我國新型城鎮化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總體部署。那么對“新型城鎮化”我們應該怎么去定義?
張占斌:關于新型城鎮化目前還沒有標準定義。但是結合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新思想,我們大致可以梳理出新型城鎮化道路的內涵和特征。一是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要協調互動;二是人口、經濟、資源和環境也要相協調,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建設生態文明的美麗中國;三是構建與區域經濟發展和產業布局緊密銜接的城市格局,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與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化;四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包容性、和諧式城鎮,體現農業轉移人口有序市民化和公共服務協調發展。
倪鵬飛: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要建立一個城鄉一體的現代的城市中國。整個國家城市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一樣,整個國家都裝上城市的底色,無論是農民還是市民都是將來的市民。新型的知識經濟、新型的市民社會、新型的生態環境。還有新型的治理是民主法治;新型的人口結構,城鎮化人口應該保持在75%左右。
記者:按照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相關統計數據,過去5年,中國城鎮化率由45.9%提高到52.6%。怎么評價這個數據?
張占斌:城鎮化是否合理,不能以速度的快慢作為標準,而是要看城鎮化的健康狀況。在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的同時,中國城鎮并沒有出現諸如拉美國家和印度那樣嚴重的“城市病”,大量的失業人口和大面積的貧民窟。由此可以判斷,中國城鎮化速度是基本合適的。
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也面臨人口與資源、環境矛盾加劇,城鄉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與就業壓力巨大等問題,需要對我國的城鎮化戰略進行調整和優化,走新型城鎮化道路。
倪鵬飛:每一個國家城鎮化發展的歷史時期,時段背景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僅從發展速度上進行簡單的對比。從歷史上來看,中國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時期和其他國家相比都短得多,這與我們處于科學技術后發階段這一個特殊條件有關系。所以說中國的城鎮化速度比發達國家快一點,也是一個正常現象。但是究竟快到一個什么樣的程度,就要具體分析了。
記者:在過去的城鎮化過程中,存在哪些問題?
張占斌:除了比較受關注的一些地方過度投資熱衷于“造城”以外,還包括有的地方債務風險過大、特大城市人口過于聚集、一些地方農民“被上樓”等問題;有些地方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只顧“面子”不顧“里子”,只重視“地上”不重視“地下”等。
倪鵬飛:過度聚集的問題、過快增長的問題、失衡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確都有,但也有一些客觀背景。在當前的全球化背景下,在中國這樣一個疆域大國、人口大國,資源分布極端不均的環境下,我們推進城鎮化,既有有利條件也有不利因素。不利因素引發的問題就包括這些。
記者:剛才也談到,傳統的城鎮化路徑產生了一些問題,所以從中央到地方才不斷強調要走新型城鎮化道路,要注重城鎮化的質量。那這個“新型”究竟應該新在哪些方面?
張占斌:我對這個專門做過一些總結。新型城鎮化應該包括六個方面的新。
第一個是要以人為核心,或者以人為本;
第二個是新的重點,要釋放改革的紅利,如果沒有推動戶籍改革,推動土地制度的改革,社會保障的改革,包括行政體制,區劃,投融資,金融、財政各方面的改革,可能城鎮化還是會按老路走;
第三是要有新的理念,就是包容性發展,城鎮化不是先進城人的城鎮化,應該是全體13億人民的城鎮化,這需要打破長期以來留存的城鄉二元的體系結構,通過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保障房的建設,包括棚戶區的改造建設,使13億人民分享城鎮化成果;
第四個新是新的方式,我們要把生態文明和城鎮化捆在一起;
第五是新的實現路徑,要工業化、信息化、農業化、現代化協調推進;
第六個,一定要和我們的國家的主題功能區戰略協調,城鎮化的發展應該是和一些政策吻合的。如果不吻合,破壞了國家的戰略大局,是不行的。
倪鵬飛:我認為政策著眼點應該強調農民轉市民,尤其是政府提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時候,一定要把社會保障和長期穩定的就業結合在一起。
城鎮化就兩個層面:一個是化人——人的城鎮化;一個是化地——土地的城鎮化。人的城鎮化中,最先決的條件就是就業,這要由工業化來帶動;要根本實現人的城鎮化必須有教育來支撐,只有人有了一技之長,人的素質提高了,才能真正實現人的發展。未來城鎮化的重點和主線應當是保障6億存量和未來增量農民工享受同城市戶籍人口均等的公共服務。
記者:我們知道,在“人的城鎮化”之路上,可能會面臨很多具體的法律修訂、調整。從綜合層面說,這個過程中法制該如何產生作用?
張占斌:現在我們看到已經產生的一些問題,最終都要通過遵循城鎮化的社會系統內生運行規律來解決,逐步減少乃至完全消除主導城鎮化過程的“人治”色彩,以法治原則處理經濟、政治、社會、法律之間不協調和系統失衡問題。
倪鵬飛:城鎮化就是要把鄉村中國轉變為城市中國,那么我們的治理方式肯定也要發生變化,從過去通過宗法治理,轉變為通過法治來調整新的社會關系,這就會涉及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