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從自家陽臺上的蔬菜園采摘水果、蔬菜,每天享受一盤沙拉,芳香園中的亞熱帶植物不僅為臥室創造芳香的休息環境,而且都可食用,整個夏季都不需要空調而維持較舒適的室內環境……這便是運用生態設計手段將低性能住宅建筑轉化成綠色建筑之后的情形。
一直致力于研究和推進景觀設計發展的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迪華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采訪時表示,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系統策略,整合技術資源,有助于用最少投入和最簡單的方式將一個普通住宅轉化成低能耗綠色建筑,這也是未來我國綠色建筑的一個發展趨勢。不過,目前我國景觀設計發展水平較國外發達國家還有很大差距,應盡快彌補觀念、人才培養、政策制定等方面的缺失,加快推進我國景觀設計的發展。
“整體水平我們至少落后幾十年”
住宅小區內的綠化率越來越成為建房者和購房者選擇住房的一個重要標準,不過少有人注意用作綠化的植物。最近有消息人士透露,東北某地進行城市美化綠化時,為了實現冬季有綠,在大街上和居住小區種植大量劍麻等植物用于改善社區公共居住環境。李迪華對這種現象感到很不安。
他告訴記者,劍麻其實是一種很危險的植物,葉子末端堅硬鋒利,早在幾年前國內便發生多起劍麻傷人事故,但現在我國很多地方仍在大肆引進和種植,這讓人非常憂慮,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在景觀設計的某些方面缺乏最基礎的認知。
北京一位從事建筑外包設計的資深人士向《經濟參考報》透露,在接受地產項目的委托時,對方有時會對綠化率等指標做出要求,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增加地表或屋頂的植被種植、設置巨型花壇等做法在業內很普遍,至于視覺效果之外的環境保護甚至生態系統的維持等則較少考慮。
專家認為,隨著我國日益加快的城市化進程和房地產市場的快速發展,本應愈加受到重視的景觀設計卻在觀念、意識、人才培養、政策等諸多方面存在缺失。
“首先便是觀念落后,最核心的表現就是我們對知識和城市建設實踐的態度十分落后。”李迪華說。從整個城市的景觀設計來說,飽受詬病的千城一面并沒有太大改觀,怎樣去創造多樣化的城市,或者更加具有地域特征的城市始終是擺在規劃師和設計師面前的一個難題。我們迫切需要大量革命性、突破性的思想觀念來研究更多創新型的解決方案,比如住宅不要再建到郊區去了,應該在城市內部進行更新,在辦公區旁建住宅,在住宅區旁邊建辦公樓,以盡可能減少人們的通行時間等等。”
就具體建筑項目而言,“目前我們對在城市中居住到底需要多大面積,到底需要什么樣的房子等問題,都是沒有思考清楚的。”李迪華提醒說,雖然現在家庭越來越小,但單套住房的房屋面積還在不斷地增加。再比如北京二環以內的住房由于地價、房價昂貴,本應以小戶型為主,但現在呈現出來的整體思路卻都是在追求大面積。
如果再細分下去,景觀設計理念又可體現在建筑內部的節能以及建筑的戶外環境等諸多方面。劍麻的大量引進和種植居民默認,體現人們的園林觀念中生態意識和人文關懷意識的缺乏。我們的自然觀出自對虛無的自然的崇尚,進而演變成對綠顏色的追求。人類發展至今,已經有豐富的生物學、生態學、倫理學知識與技術支撐我們的觀念,在城市園林建設領域,改變和改進的速度始終非常緩慢。
李迪華表示,除了觀念的落后之外,人才的缺乏和政策制度層面的缺失也顯得非常突出,比如相關城市規劃政策、建筑標準、節能標準的完善等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拿中國最好的項目和國際上最好的項目來比,我并不覺得中國比西方落后,但是就整體水平而言,我想我們最少落后幾十年。”
“裝修得漂亮不是第一位的”
觀念落后尤其是對景觀設計本身認知的誤區是導致我國當前景觀設計水平遠落后于國際發達國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如何相對科學和準確地理解景觀設計,李迪華認為,景觀設計的內涵非常豐富,與生態學、植物學、植被學、氣象與氣候學、水文學、地形學、建筑學、城市規劃、環境藝術、市政工程設計等諸多學科均有緊密的聯系,是一個跨學科的應用學科。景觀設計學要處理城市化和社會化背景下人地緊張的復雜性綜合問題,關乎土地、人類和其他物種可持續發展,最終目的是為實現建筑、城市和人的和諧相處創造空間與環境。
廣義上的景觀設計是在較大范圍內,為某種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適的地方并實現最合適的利用,因此城市與區域規劃、城市設計、交通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風景園林規劃、住宅建筑等在不同程度上都可納入到景觀規劃的范疇。狹義上的景觀設計則是指對某一特定項目的設計,比如一間公寓或一座公園的設計,各種類型的設計活動的側重點有所不同。
李迪華表示,就狹義而言,一個好的景觀設計作品,包含兩方面重要含義,一是要具有生命意義,二是要有人文關懷。就一層含義來說,景觀設計首先要關注自然,強調城市和建筑是地球區域生態系統的一部分,是生物物種的棲息地。因此現代景觀設計,充分尊重水文、氣候、地形、土壤、植被等生態系統的相互依存體系,注重維持生態平衡及良性發展。
“就綠化來說,我們應選用鄉土植物材料,而不應該為了追求綠色片面引種外來植物改變當地植物群的結構。”李迪華說,本土的材料、植被不僅有利保護本地特色的完整性,還大大降低了景觀的營造成本,從而減輕土地的負擔和資源消耗。
然而現實生活中的反例卻比比皆是。有關研究表明,南部某城市歷史上的原生植物種類繁多,結構復雜,群落穩定性大,但由于高度城市化,原生植被多已無存,目前的城市綠地群落類型多是人工培育的單優種群,而且喬、灌、草、藤本植物種類均明顯減少,該地市區植物種數一般公園僅85種,居住區65種,道路為2~5種。對比之下,當地受科研保護的自然保護區則共有植物375種。
李迪華進一步表示,從人文關懷的角度來說,景觀設計要保證生活在其中的人是安全的,并且適應人們長期生活的心理感受。“很多人都認為景觀設計要把城市或建筑裝修得漂亮,其實這在景觀設計中反而并不是最重要的。”
景觀設計助推綠色住宅建設
近年,綠色建筑正越來越受到國內地產商和購房者的青睞,專家認為,運用多種景觀設計手段有利于實現低性能住宅建筑向綠色建筑轉化。
有統計數據稱,目前,建筑耗能總量在我國能源消費總量中的份額近30%,我國既有建筑達400億平方米,卻僅有1%為節能建筑,每年新建建筑近20億平方米,但95%以上仍是高能耗建筑。如何讓它們成為低能耗的綠色建筑?景觀設計專家表示,一個最可行的途徑是,在不犧牲建筑環境的舒適度前提下,用較少的投入、簡單易行的方法通過局部改造,使既有建筑能充分利用自然環境.盡量少用化石能源,從而實現以最少的投入來獲得最高效的節能效果。
北京某中高密度社區的一處公寓改造便是典范,該項目由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主持設計,使用社區內兩個位于四至五層的相鄰躍層公寓單元進行實驗,改造集中在公寓中單個面積近30平方米的兩個露天陽臺和面積近11平方米的隔墻。
據李迪華介紹,具體的改造設計是將兩個主要臥室外的陽臺轉化為溫室花園,一個是服務于廚房的生產性蔬菜園,另一個是為主臥室準備的可食用芬芳花園。溫室罩面用玻璃和遮陽格柵結合而構成,以便控制光線進入強度,設計可以手動開啟的窗戶,使小氣候得以方便地進行人工調控;在屋頂安裝太陽能光熱板,收集的太陽輻射提供家庭廚房及洗浴需要的熱水。兩個花園的水中都養有數尾游魚,既可供娛樂,更重要的是維護水質,避免收集的雨水中蚊蠅滋生。
分隔兩個公寓單元的隔墻被設計成為一個“生態墻”。整個墻面由塊狀的多孔上水石鑲嵌而成,墻頂留溢水槽。利用上水石多孔滲水的特征,吸收和滯留墻頂流下的水體,同時上水石也能給予苔蘚和草本植物以生長的環境,從而使整個墻體成為一個氣候的調節器。在炎熱的夏季,蘊含水分的墻體蒸發帶來清涼可替代室內空調;在干燥的冬季,帶來充沛濕氣。據測算,由于陽臺花園對戶外環境的緩沖作用和生態墻的降溫作用,整個夏季都不需要空調而維持較舒適的室內環境,僅此一項,兩套公寓就節省用電6000~8000kwh。
經過雨水收集、太陽能和生態墻的設計,用極低的投入,將一個本來耗能的建筑,改造為低碳節能的綠色建筑,有效地降低了能源的開銷,同時提供了兼具生產功能的舒適居住環境。它表明將景觀設計作為一種系統策略,整合技術資源,用最少的投入,最簡單的方式將一個普通住宅向綠色建筑進行轉化的可行性。“這可能是未來我國綠色建筑的一個發展趨勢。”李迪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