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他走的是一條低碳之路。
每天從北大創新中心,他步行半小時回到圓明園附近叫褐石的家。
在頂層僅有的30多平的露臺上,他布置了家里的“低碳房”。太陽能電板,用來取暖;室內的一面水墻,用來調節溫度,冬暖夏涼;收集來的雨水,養花種菜,綠意盎然。
他的辦公室如出一轍,各種綠植裝點其間,在他眼里,植物強大的碳匯能力使其神清氣爽,賞心悅目。
身為北京土人景觀設計研究院院長,俞孔堅坦言,低碳可以做到這么小,也可以很大。
他給記者講述了認識低碳經濟必須注意的三個角度。一是空間層面上的規劃;二是技術層面的思考;三是生活方式的設計。
“國土生態服務能力是解決碳問題的根本”
中國已成為第一汽車消費大國,北京每百戶有60輛車,而且私家車擁有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城市環境壓力可見一斑。
他說,解決低碳問題的根本是國土的規劃和設計,科學合理地利用國土,保證自然生態健康。為了安全健康的地球,國土的生態服務能力要得到保證,令人遺憾的是,現在國土的生態服務能力是下降的,河流在污染,棲息地在減少,地下水位在下降。
他嘆息長江防洪堤兩岸、三峽大壩用了多少水泥,北京河道都是水泥做起來的,這樣就等于把自然系統的碳調節能力給切斷了。俞孔堅說,宏觀上,我們要反思水利工程城市和規劃方法。防洪可不可以不用水泥,順應自然,減少人類的干預,自然本身就是高效的平衡系統,可以解決我們的碳平衡問題。
“我們破壞了自然,把它給治殘了。正反都錯了,錯了兩次。使得我們的碳系統能力降低。”
令人欣慰的是土人的關于國土生態安全的方法和理論,被寫進國土資源部的規劃,指導國土資源規劃。在2009年,土人還完成了北京市生態基礎設施網絡的規劃。
俞孔堅強調,首先要建立一個綠色基礎設施,恢復自然本能的生產功能,包括碳的吸收、調節功能,如廢水的調節,溫度的調節,城市之所以產生熱島效應,與自然的自我調節能力喪失有關,自然承載的功能的降低。
“只要我們完整合理地規劃自然,自然就不會出現碳過剩,地球也就不會發燒,碳只是一個方面問題,必須放在一個大的系統去考慮這個問題。”
“廢物是因為工業的介入,自然界所有碳吸收完畢都變成養料,碳都保留在,要樹立自然的系統的概念。”
中國歷史神話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都被他拿來舉證。他認為女媧煉五色石補天,第一個解決了環境的問題。“大禹治水,采取是順應的機制,利用自然本身的調節能力,‘順’就是反規劃設計,如何適應洪水,如何適應澇的局面。”
俞孔堅認為,水系統對碳吸收能力很大的,國土的規劃和設計應該保留什么,祛除什么是很關鍵的。像鹽藻,熱帶濱海濕地,蘆葦,濕地系統,對碳的吸收能力強,固碳能力高,使得自然能夠有一個生態服務的能力。
“我們從規劃設計上,宏觀上維持生態健康,保護濕地、河流系統,如果這些生態基礎設施保護住了,自然適應氣候變暖的能力就非常強,如果自然的自我凈化能力,修大壩,建防洪堤,把濕地填掉,自然系統被破壞,自然的生態服務能力毫無疑問會下降,自然本來能夠吸收。”
“低碳并不僅僅高技術,最簡單的就是讓自然做功”
從技術層面來說,俞孔堅說,低碳并不僅僅是高技術,最簡單的就是種花養草,讓自然做功用,通過自然系統來吸收,自然界有這個凈化能力。不需花錢或者花錢很少。這樣與此同時也就節約了碳。
俞孔堅為此舉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后灘濕地公園設計的例子。
后灘濕地公園的規劃范圍是西起倪家浜、東至打浦橋隧道的浦明路沿黃浦江一側所有用地。規劃總面積約14.2公頃、岸線長約1.7公里。基地范圍內現狀主要為工業和倉儲用地,場地邊緣有較完好的廠房、碼頭等工業遺存。
他說,后灘濕地公園的核心是一條帶狀、具有水凈化功能人工濕地系統,它將來自黃浦江的劣五類水,通過沉淀池、疊瀑墻、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落的濕地凈化區,經過長達1公里的流程,而成為三類凈水,日凈化量為每天2400立方。如果用電來做處理污水,每年得耗費300萬的電費。凈化后的三類水不僅可以提供給世博公園做水景循環用水,還能滿足世博公園與后灘公園自身的綠化灌溉及道路沖洗等需要。
除大量使用鄉土物種以及水體凈化等生態措施外,設計充分利用舊材料、節約造價、倡導低成本維護等生態理念,包括舊磚瓦的再用,黃浦江護岸的生態友好型設計、建筑物的節能設計,以及可降解竹材作為會時大面積鋪地。
俞孔堅強調,后灘公園展示了土地的生物生產能力,指明了建立低碳和負碳城市的一條具體途徑;后灘公園建立了一個可以復制的水系統的生態凈化模式,為解決當下中國和世界的環境問題提供一個可以借鑒的樣板。
“樹立低碳美學觀是改變高碳生活方式的途徑”
作為低碳智能城市建設試點,土人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設計基礎的中國光谷•伊托邦將成為武漢城市圈中心區大光谷板塊的新發展引擎。
2009年11月,土人“適應的調色板——再生景觀設計”天津橋園項目獲得全球最高景觀獎,橋園因此成為城市生態恢復和低碳美學的樣板。
而低碳設計的背后是一種強大的低碳美學觀在支撐。他要求人們樹立低碳美學觀,反思審美教育,為自己營造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環境。希望媒體倡導低碳的生活、信仰和價值觀。
俞孔堅認為,在一個開放而無限的資源環境中,人類的無度揮霍欲是人類不斷進化和發展的動力。但人們突然發現,地球只有一個。于是,無窮的揮霍欲和有限的環境承載力之間便出現了難以調和的矛盾。人們幻想通過科學技術提高滿足欲望的效率,來減少碳排放,比如飛機如何更高效,汽車的排放如何更小,房子如何更節能,等等。事實是,科技本身不能解決地球升溫的問題。
“數學很簡單,當一個無窮大的數乘以任何小的一個數時,結果還是無窮大。所以只要人類還有擴展欲望的空間,任何科技或節能、節約的技術,都將無濟于事,而只能飲鴆止渴。正如網速的提高不能減少我們辦公的時間、馬路的寬敞帶來的是更多的汽車一樣,依賴科技和效能改進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碳總量的排放。人類如果不節制,如果不解決生活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問題,技術是解決不了問題的,技術只是暫時部分問題。”
他歸納到:“總之,我們必須認識到人類的揮霍本能和無度的欲望是低碳生活的頭號敵人。宗教是改變我們高碳生活方式的途徑,其替代品是美學,我把它叫做‘低碳美學’或‘大腳美學’。那就是要推翻千百年來士大夫們和貴族們所定義的“下腳美學”倡導大腳之美,野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