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敏:讓故宮做個國家公園的示范如何?
admin
2014-03-28
來源:景觀中國網
故宮作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區或博物館,充分發揮其體制優勢,參照“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如果嘗試成為全國第一個具有示范性的實質上的“國家公園”,對于貫徹三中全會《決定》,引領我國景區發展走上與國際先進經驗接軌的正道,無疑將產生巨大作用。
故宮作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區或博物館,充分發揮其體制優勢,參照“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如果嘗試成為全國第一個具有示范性的實質上的“國家公園”,對于貫徹三中全會《決定》,引領我國景區發展走上與國際先進經驗接軌的正道,無疑將產生巨大作用。
故宮博物院3月26日下午再次舉行各界聽證會,擬以年票、淡季試行2天“免費日”、全年試行7日單日內分流、客流高峰網上購票4套方案對游客限流分流。成人票價將不調整。而2月27日故宮曾召開票務政策調整咨詢會,宣稱將考慮拉大淡旺季票價價差、淡季免費開放、黃金周高峰日網上預約、年票發售等方案。對于調整票價的目的,單霽翔院長一再表示,此次票務調整不是單純地漲價,而是通過經濟手段引導游客錯峰參觀、“削峰填谷”。
然而,媒體與網絡輿論卻完全不領情,幾乎一邊倒地猛烈炮轟。時隔僅一個月,從媒體披露的信息來看,故宮的調子就發生了很大變化,是社會輿論壓力所致,還是故宮管理方“良心發現”,尚不得而知,但此前故宮管理方有關故宮票價調整緣由的諸多說辭,實有既無“新意”、也乏“誠意”之嫌,很有必要進行推敲與反思。
其中,故宮擬通過“拉開淡旺季門票價差引導游客錯開高峰參觀”的說辭就是很沒有“智慧含量”的老生常談。理由至少有二:
首先,如果上調旺季門票價格,就能夠有效地控制故宮客流量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故宮博物院全年接待量分布不均,旺季單日參觀人數最多達到18.2萬人次,淡季客流稀少,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并非是由門票價格造成的。眾所周知,由于受大陸性季風氣候的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尤其是北方地區冬季漫長而寒冷,不適合旅游,本來就有接近半年左右的淡季。雖然故宮享有盛名,是眾人向往的非常重要的景點,但絕大多數游客并不是專程來只參觀故宮的,北京才是真正的旅游目的地。北京當地人隨時可以去,何況很多人一輩子只去一次,很可能已經去過了,但外地人大多數是在旺季才來北京,在旺季游故宮幾乎是必然。顯而易見,故宮的淡旺季是由北京的淡旺季決定的。作為海洋性氣候的巴黎,氣候條件就遠勝北京,淡旺季差別相對就沒有北京明顯,盧浮宮就很難出現故宮這樣的“波峰浪谷”。作為北京旅游吸引因素之一的故宮,依靠價格調整,是不太可能實現調節淡旺季游客參觀量的。
事實上,故宮自2002年實施淡旺季門票價格以來,門票價格并沒有起到分流游客的作用。外地人在旺季期間來北京旅游,大多不會因為門票高或低20元或幾十元而影響對景點的選擇。高峰旅游時間,如暑假、“十一”黃金周等高峰時段的形成實際是國家現行假日制度導致的供求嚴重失衡,并不是游客自己選擇的,在此期間對故宮的游覽需求其實是剛性需求,用價格調控流量的有效性幾乎為零。
其次,故宮調價方案真的能讓更多人受益么? 該方案提議將旺季調整為每年的5月1日至10月31日,淡季調整為每年的11月1日至來年4月30日,表面上看似將旺季時間縮短了一個月,較低門票價的淡季多了一個月,有益于民。但細想并非如此,因為4月份對北京而言本來就是淡季,不以人為的淡旺季劃分為轉移,在每年4月執行淡季價不過是“口惠而實不至”,至多是個順水人情。如果真想要讓更多的人受益,故宮應該體現進一步的誠意,直接把淡季的門票價降下來,而旺季保持票價不變。
近年來,全國景區的門票漲價受到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與詬病,景區漲價風波此起彼伏,景區門票形成了所謂“三年一漲”、“三年必漲”的循環軌道。而故宮現行門票價是2002年制定的,至今已有13年未做調整,在這種背景下調整價格,本來是不言而喻的,但這個包括“拉開淡旺季門票價差引導游客錯開高峰參觀”在內的票價政策調整方案卻難以給民眾帶來實惠,而且完全忽視了故宮的特殊性以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扮演一種更重要角色的可能性、必要性。
其實,故宮地位的特殊性在中國人心目中不言而喻,其中最特別的是——故宮是全國唯一由國家文物局代表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區,其門票收入作為非稅收入直接上繳國庫,執行“收支兩條線”的財務管理運行模式。收到的門票款故宮博物院不能使用,故宮事業發展需要的費用由故宮博物院單獨上報財政預算進行申請。 故宮本身是文化事業單位,具有公益性質。國人耳熟能詳的其他著名景區如九寨溝、張家界、泰山、頤和園和曲阜等,雖然名義上屬于全民所有,實際上是長期由地方政府進行屬地管理,開發、維護及提供服務的成本是由地方政府承擔的,更何況如果請全國人民的客,理應由中央政府來買單。在沒有中央財政補償的前提下,不照顧地方政府的謀利沖動,肯定是不公平的,現行景區管理體制也難以為繼。即使要改變,這些景區的體制調整也將是個非常浩大而緩慢的工程,讓這些景區短期內大幅度降價顯然是不現實的。
故宮的使命是傳承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傳播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而不是商業盈利。從這個意義上講,故宮應該鼓勵和歡迎來自各地的游客,因為每個參觀者都是帶著對中華文化的興趣,渴求了解更多歷史知識而來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也強調:“故宮的參觀者大多來自全國基層,不能因高票價擋住他們”。而故宮作為唯一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景區,為實現這個目標至少提供了一種道義上的可能與體制上的便利。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堅定不移實施主體功能區制度,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區定位推動發展,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國家公園體制如何破題?不該是故宮這個唯一的世界遺產景區“國家隊”需要深入思考應對的嗎?
“國家公園”的概念源自美國,名詞譯自英文的“ National Park”, 之后,即被全世界許多國家所使用,盡管各自的確切含義不盡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是指自然保護區的一種形式,并在美國等一些國家演變為包括國家博物館在內的一種中央政府對景區成本與管理兜底買單的體系。如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于1916年8月25日根據美國國會的相關法案成立,隸屬于美國內政部,主要負責美國境內的國家公園、國家歷史遺跡、歷史公園等自然及歷史保護遺產。
鑒于國家公園制度制度建立的復雜性、艱巨性,三中全會《決定》雖然指明了我國重要景區的發展方向,但尚未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公園體制的時間表和路線圖。筆者一再建議:全國的立法機構盡快制定有關國家公園的法律法規,以期規范管理一批公益型景區,建立三級公益景區體系,實行免票或者低票價;并由中央政府明確在條件成熟時實行國家公園制度的時間表與路線圖,同時將“國家公園預備清單制度”作為過渡性管理措施。國家有關部門可以在《國家公園法》制定之后,選擇大約100個最具代表性和保護價值的景區列入《國家公園預備清單》,并明確授權地方政府暫時托管這些列入預備名單的景區,明晰責權利,在正式實行國家公園制度之前,確立“國家公園預備清單”景區執行以“合理成本+合理利潤”為原則的門票定價機制,并仿效上市公司定期公布經過第三方審核的財務數據,將其經濟運行情況置于全社會監督之下,兼顧游客、管理者和地方政府等多方利益。
而故宮作為唯一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景區或博物館,充分發揮其體制優勢,參照“國家公園”的管理體制,帶頭來體現重要文化遺產景區的公益性,以更好地達到傳承歷史傳播文化的使命,讓更多的人能有機會瀏覽故宮這部“永遠也讀不完的百科全書”。故宮如果嘗試成為全國第一個具有示范性的實質上的“國家公園”,對于貫徹三中全會《決定》,引領我國景區發展走上與國際先進經驗接軌的正道,無疑將產生巨大作用。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