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紅嶺:讓城市規劃彰顯北京特色
admin
2014-01-03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一個城市,只有將文化特色納入城市戰略構想,并制定文化發展與土地利用、城市經濟發展相關聯的整體城市政策,城市規劃才有可能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充分體現城市的特質。
一個城市,只有將文化特色納入城市戰略構想,并制定文化發展與土地利用、城市經濟發展相關聯的整體城市政策,城市規劃才有可能在戰略發展的高度充分體現城市的特質。
城市魅力的核心要素是特色。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城市的特色也是如此。“千城一面”的現象之所以普遍,很大程度上源于城市規劃片面看重城市功能屬性,缺乏文化視野和戰略眼光,缺乏對城市精神的深層理解,缺少對文化特色的有效維護。
在我國,鮮有將城市主題文化、城市總體文化風格、城市形象的文化表達明確納入城市規劃體系之中。一個城市,只有將文化特色納入城市戰略構想,并制定文化發展與土地利用、城市經濟發展相關聯的整體城市政策,城市規劃才有可能在戰略發展的高度上充分體現城市的特質。
一位北京城市建設的負責人曾說:“北京從歷史上講就不是功能性的,而是精神性的。從建都開始,其政治的目的非常明確。但是現在我們的城市環境看不到太多精神的東西,反而物質的東西太多,每一樣東西建出來以后都是非常明確的功能性。所以,很多人開始尋找精神,我們也在尋找。”
體現一個城市特色的精神性的東西,是一個城市長期文化積淀的結果。北京的城市形態特征和它背后所體現的文化內涵,至少從金中都開始,便依循中國都城的禮制傳統,形成了規整有序、氣象宏大的軸線構圖形態,這一特征雖然屢遭破壞,如環繞城市的城墻、城樓和一些節點建筑被拆除,但城市的骨架還在,輪廓并沒有失去,尤其是作為核心特質的中軸線布局仍延續至今。
作為看得見、摸得著的線性歷史文化遺產,中軸線的基本輪廓及其節點上的主要建筑,以其巨大的魅力,抗拒了無情的歲月風霜,很大程度上凝聚了北京這座城市歷史文化發展的精髓,體現出北京無可替代的城市文化標識價值,因此必須加以精心保護。不是僅僅保護中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而是應將中軸線周邊的城市肌理和空間格局作為北京城市“地脈”特征而精心保護。
從城市規劃角度看,2003年《北京皇城保護規劃》提出,城市中軸線和重要禮制建筑是體現皇城完整性的重要組成部分,須保護皇城內的中軸線及其現存的重要景觀點,對破壞中軸線景觀、距中軸線較近的多層高層建筑須更新。2004年初,《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提出,將嚴謹有序的城市中軸線列為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征,保護從永定門至鐘鼓樓7.8公里長的明清北京城中軸線的傳統風貌特色。本文來源:瞭望觀察網
2012年11月,北京參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要求,積極開展中軸線、北海等申報工作,編制了中軸線保護規劃和申遺文本,同時實施了一系列修繕整治項目,從而使北京中軸線高票入選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13年12月3日,首都第二十屆城市規劃建筑設計方案匯報展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開幕, 包括鐘鼓樓周邊風貌整治在內的17個中軸線規劃保護項目展出,并已推進實施。
城市文化符號是指能夠承載城市文化意義,代表城市文化特征,體現城市文化記憶的媒介。城市是時間的藝術,得到公認的城市文化符號是經過時間洗滌和歲月磨礪之后沉淀下來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華。在城市文化符號系統中,最能夠直觀識別城市文化標記的往往是那些見證歷史滄桑的老建筑。
一提起北京,相信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都是那些代表北京的典型符號,故宮、天壇、天安門、長城、胡同、四合院這些傳統的建筑文化符號,肯定是繞不開的關鍵詞。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符號都不能失去,物的衰敗與消亡,一如其生成與發展。然而,正如愛默生的一句名言: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城市記憶的主要載體就是那些典型的文化符號,它們是延續城市文脈、締造城市歸屬感的關鍵因素。
今天的北京,雖日新月異,但走向有中國特色世界城市進程中的北京,還是要靠那些古老的、民族的、京味的同時也是具有世界吸引力的文化符號來讓人認知,讓人記憶。因此,培育和創造體現現代北京風貌的新文化符號固然很有必要,但建構北京城市文化符號體系最重要的一個層次是如何通過全方位的文化保護規劃,更好地傳承古都北京那些流芳百世的文化符號,最大程度地保護傳統物質空間與老建筑。
觀察與北京具有類似歷史背景的法國巴黎,可以帶給我們一定的啟示。上百年來,巴黎的城市面積雖然也在不斷擴大,但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卻通過準確處理老城與新城的關系,對老城環境進行延續性“修復”,很好地營造了建筑群的圖底關系,大大小小體現城市形象的建筑文化遺產在得到精心保護的基礎上,一些不破壞城市整體風貌的新文化地標建筑又成功躋身城市文化符號之列。
北京城市特色的彰顯,需要城市規劃基于北京特色文化定位而制定秩序、合理控制,需要將有鮮明特色的北京主題文化納入到城市規劃全過程之中,將城市定位、城市形象與城市品牌統一到城市主題文化上來,讓傳統的城市文化符號在新北京的背景下煥發出歷久彌新的光芒。
(秦紅嶺:北京建筑工程學院文法學院教授)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