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中國大城市基礎設施讓美國顯得落伍
admin
2013-02-28
來源:景觀中國網
中國城市的能量和活力(國際論壇) 愛德華·格萊澤 上個月,我有幸去了北京與上海。我在想,這兩個城市究竟哪一個會成為21世紀的世界首都。 這兩個城市的競爭力十分明顯。它們都是世界上
中國城市的能量和活力(國際論壇)
愛德華·格萊澤
上個月,我有幸去了北京與上海。我在想,這兩個城市究竟哪一個會成為21世紀的世界首都。
這兩個城市的競爭力十分明顯。它們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充滿了聰明而富有活力的人群。這兩個城市的教育體系都很出色。城市和國家一樣,地位的起伏和教育的質量密切相關。中國不懼怕高樓,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這樣能夠容納更多的人,并且避免城市鋪展過廣。摩天大樓的集束從環保角度來看是有益的,因為這會減少交通能耗。中國大城市世界一流的基礎設施建設讓美國城市顯得十分落伍。
然而,中國城市的規模如此巨大,改變如此迅速,忽視它們面臨的挑戰是不明智的。大規模的城市化必然有消極面,比如說嚴重污染、交通堵塞、人口擁擠等等,避免這些消極面是政府的重要職責。
城市的核心是人,而不是鋼筋水泥。基礎設施只有在為市民服務時才是有價值的。但是,城市的建設者很多時候將表面的光輝擺在人的需求之上。
在這方面,土地使用規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緊湊規劃從而方便交通、實現多功能共存,這才是城市的最佳狀態。上海南京路是一個成功案例,居住區、餐館、店鋪和辦公區都同處一地。有些地段盡管符合建筑審美需要,但卻犧牲了人與人之間的聯接。 北京市中心的歷史特性使其難以改造為易于行走的城區。我擔心即使一些新城區,也太過依賴于汽車而不是步行。北京過去已提供了成功的步行區范例。翻修后的胡同可以極
好地、完美地服務于城市居民的現實生活。
工程學不能解決所有城市問題。擁堵是伴隨汽車工業進入城市的。如果中國希望它的城市街道暢通無阻,可以采取電子道路收費系統,并根據一天中不同時段與不同擁堵狀況來收費。如果中國像美國那樣等到它的絕大多數國民都開上汽車才開始采取相關行動,這種對擁堵的收費將變得更加困難。
城市建設必須適應中國快速的經濟轉型。這意味著2013年的房屋建設將不能滿足2033年更富足的中國。同樣,簡單提供更多住房只能被視為一個短期應對方案,不再是一個可以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當下,許多中國城市以工業為主,但是這樣的情況不可能持續太久。普通工業將最終遷出城市,甚至可能會遷到更低工資水平的國家。教育、調試以及企業家精神是應對城市衰敗的最好武器。聰明的人們一定會找到新的繁榮之路。
小型企業是城市再生的另外一個源泉。上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是城市活力的重要來源。即便大型企業統治國際貿易,但中國的城市必須珍視所在地的小企業。對小型企業來說,保持技能和創新的精神至關重要。
作為研究城市的學者,我驚訝于中國城市的能量和活力。這些城市讓中國迅速從貧困走向富裕。這個過程還將繼續,只是中國需要不斷尋找教育、工程和降低“高密度”負面影響的合理調配與整合。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