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驥才:拯救傳統村落文化
admin
2013-01-05
來源:景觀中國網
2012年9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馮驥才和溫家寶總理有一個關于保護古村落的對話。
2012年9月,在中央文史研究館成立60周年座談會上,馮驥才和溫家寶總理有一個關于保護古村落的對話。
我(馮驥才)說:“有些村莊的歷史非常悠久,文化遺存和歷史財富非常深厚,它就像一本厚重的書,但沒等我們打開,就在城市化和城鎮化的大潮中消失了。”
事實上,村落是中華文明的載體。國家從2006年開始審批“非遺”,到現在已經審批了三批,國家一級共1291項,它們絕大部分都保留在村落里。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非遺”評定的標準:它必須“扎根于有關社區的傳統和文化史中。”如果村落沒了,“非遺”這筆剛剛整理出來的國家文化財富便要立即重返絕境。
造成傳統村落消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城鎮化,城市生活的優越,都導致村落的消亡。但我覺得,我們不能把擁有深厚遺存的家園徹底拋棄掉。很多村民并不知道自己村莊的珍貴,不知道其建筑的獨特,祖祖輩輩就這么過來了,也習慣了,可當他們離開村莊,村莊的傳統也就被瓦解了。
我常說,保護文化遺產要靠文化自覺。文化自覺分三步,第一步是知識界自覺,或者說知識界先覺,知識分子必須有前瞻性,這是他神圣的責任。第二步是國家層面的自覺。最后才是整個社會與全民的文化自覺。只有這樣,社會才能文明起來。
事實上,從知識界到國家層面的覺醒,中國的速度與世界是同步的。舉例來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在2003年,可我們開始做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是在2002年,等我們把全部7000多項“非遺”整理完,就等于把中華民族的家底兒整理完了。
2012年,國家正式啟動了傳統村落的全面調查,并進行了專家審定與《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的甄選工作。這又是一項全新的挑戰,因為迄今為止,沒有哪個家搞舉國體制的村落保護工作,我們的思想理論全部要創造。這讓我想起10年前,我從一個作家轉向“非遺”工作,也都是新問題,“非遺”理論我們也都沒有,這些年我帶著學院的學生研究“非遺學”,整理出一門學問,沒有學問就支撐不了這么大一個行動。
10年前,中國只有文物保護,經過10年努力,我們有了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現在開始做的村落遺產三大體系,從而使中華民族的歷史財富得到全面和完整的保護,這是中國在文化建設上邁出的重大一步。
最開始時,我曾把保護傳統村落比作“臨終關懷”,覺得這些村落無可奈何花落去,有點悲涼的感覺。現在,傳統村落從困境中逐漸走出,它獨有的價值終于被人們認識,但一些問題也擺在面前。譬如地方政府執行上的問題——地方官員很多都在斂GDP,過分看中政績,讓保護文化遺產變質。譬如專家學者的不足——韓國每一個文化遺產背后都有一大批學者,而我們絕大部分文化遺產背后沒有學者,只有開發商。
現在我越往下做,碰到的越是根兒上的問題。我們現在喜歡提經濟社會,但新問題出來了——我們要富到哪里去?這個問題不能不想,因為我們遇上了兩個字,我認為它無比重要,就是文明。我們更應該提文明社會,既是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人類對自身文化遺產的認識,不是面對過去,也不是守舊,而是證明我們是現代人了。只有進入現代,我們才把歷史創造作為財富保留起來,人類保護遺產是現代文明的標志。
我就是希望把中華民族的好東西留下來,不是我們享受,而是留給后代。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