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圍繞北大南門25號樓等老建筑去留問題,幾年前輿論曾有一波爭論。近日,爭論再起,這些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建筑,拆了也就拆了。孰料拆了不說,還有人打抱不平,認為外界動不動拿北大精神說事,一點也不照顧今天北大師生的感受。這種說法著實讓人感到不解。
圍繞北大南門25號樓等老建筑去留問題,幾年前輿論曾有一波爭論
近日《中國青年報》發表的這篇文章(《談北大精神,不要張口就是蔡元培》)稱:“北大就算真的是全國人民的北大,在被全國人民議論的同時,也首先是北大師生的北大,因為這些人與這片校園息息相關、血脈相連,‘歷史’和‘精神’,用多了是會貶值的,捧著過去的歷史和不知何謂的精神,來限制今天北大師生的生活和發展,也是真正違背蔡、胡二位先生精神的。”通篇看下來,無非是說,即便北大精神、歷史遺產,也不能阻止北大發展的需要,以及新“北大人”想擁有一流教學、科研設施的欲望。
不知作者是否任職于北大。想來,新“北大人”更愿意住在新樓里,在新教室里教學上課,這種想法并不過分。我也同意作者所說,大樓與大師并不矛盾。但無論怎么講,在一所大學里,大師總要比大樓值錢,否則把教學樓建成世界第一高建筑又有何用?人們之所以爭議這批老建筑的去留,一者在于關注這些老建筑是否具有歷史價值,如果真有點價值,慎重對待總是沒錯的;二者在于,這些老建筑能否體現北大精神,倘若具有一定人文價值,而又不是萬不得已(或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那當然更不該一拆了之。
根據《新京報》“京報調查”的結果,57.6%的受訪者認為北大拆掉25樓與26樓“不合適,拆掉的是老北大的記憶”,同時,多數受訪者認為需要理性看待此事,48.6%的受訪者認為應“就事論事,最好不要上綱上線”,42.5%的受訪者認為“尊重北大精神,先從保護老建筑開始”。
實際上,人們呼吁保留老建筑,也只是出于一種美好愿望。論者多半也明白,靠嘴皮子無論如何也阻止不了推土機的腳步。在此之前,北大朗潤園等核心區傳出將被拆遷,一時也是議論紛紛。什么也阻擋不了新“北大人”謀求自身利益,這才是真的。人們苦苦呼吁固然有些書呆子氣,可建筑都已被拆毀,還來說風涼話,這何嘗不是過于刻薄、野蠻。
是的,這些年來總有人感慨“北大已經不是過去的北大了”,也有不少人總是懷念蔡元培、胡適時代的北大。可這說明什么?說明大家對北大還有更高的期待,這也說明,今日北大總還有讓人感到遺憾的地方。這種遺憾,并不在于它的樓不夠新不夠高,而在于它的學術水平是否有負眾望。當然,大家都知道今日之北大并非老北大。老北大在沙灘紅樓,今日北大其實是昨日的燕園,即燕京大學所在地。卻不知,是否正是這個原因,一些新北大人拆起這些老建筑來一點也不心疼?
作為地理上的老北大已然不在,精神上的老北大倘若再被“北大人”拋棄,這樣的北大還是北大嗎?提到北大,如若不想起蔡元培,不追念老北大的精神與傳統,這樣的北大還剩下什么?2008年初蔡元培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北大在蔡元培雕像前舉行了一場紀念活動,主題是“抱定先生宗旨,傳承北大精神”。如今才知道,原來頗有些人心里想的卻不是這么一回事。他們老早想把北大歷史和精神踩在腳下,進行“維修性拆遷”了。可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