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近來我常常陷于痛苦的思索中,長江中下游干旱、洞庭湖見底變草原、華北平原因地下水虧空下沉……我想,在很大程度上,人類對待水的態度恐怕至今還是不文明的。而且,至少在上個世紀的全部時間內,都在誤解、肢解和曲解水的含義和價值,在科學與技術的名義下,毀掉了水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在“謀殺”著水的生命。
同時,我也陷于痛苦的回憶中。也許,“謀殺”水的第一次行動在每個兒童的啟蒙時代就開始了。
還記得在我小學一年級的自然課上,老師給我們講關于水的“科學定義”:在常溫下,水是無色、無味、無形的液體。當時還是六七歲的我們一群鄉村孩子大為不解,教室里馬上掀起了一場令老師幾乎無法控制的、異常踴躍的吵嚷:水怎么是無色的?我們村西的白沙溪里的水可是白花花的;村南林中的烏龍潭的水是藍藍的;水又怎么可以是無味的?我家天天喝的溪邊砂子里的泉水,明明是甜甜的啊,從村前風水池里流出的水,可都是帶著松油和水草的芳香啊;水怎么是無形的?語文課上學的“水”就是像河流的蜿蜒和兩側飄帶一樣的水潭啊,這也正是白砂溪的形狀;還有,水里那五彩的卵石、舞動的水草、游動的魚統統與水無關嗎?吵嚷聲持續了很久,終于在老師的拍案聲中沉靜下來。老師把水壺里的水倒入帶刻度的玻璃量杯,舉過頭頂,以黑板為背景,問道:“什么顏色?”“黑色!”學生們一齊高喊。接著,老師走到窗前,又將玻璃量杯以窗外的樹木濃蔭為背景問:“什么顏色?”“綠色!”學生們又一齊高喊。接著,老師在杯里滴入紅墨汁,頓時,水杯成了鮮紅色。“所以,水是無色的,可以成為任何一種顏色。你們那些關于水的認識和理解都是一些經驗,不是科學的水。”老師揮動科學的大棒,壓制了稚嫩的反叛。我關于水的美好與浪漫的理解,第一次被無情地顛覆。
對水的“謀殺”在中學到大學的課堂上一步步升級,最終水被定義為有兩個H和一個O組成的化學分子式。今天,當我問我的大學生兒子水是何物時,他便不加思索地回答:H2O。完整的水、生命的水在我們的最高學府、最高學術殿堂之上,堂而皇之地被謀殺肢解了。令人想起電影《美麗的心靈》中,數學家將男女愛情還原為“兩種液體的交流”。
這樣“科學”的對水的認識,導致了生命之水一次次被屠殺。先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江南水鄉的大規模消滅釘螺運動。為了防止血吸蟲病,所有河道、水塘的沿岸必須鏟除雜草,用“六六粉”和DDT噴灑,殺滅血吸蟲的寄生體釘螺,所有水中生命便一同遭殃。河道的“三光”被當作先進典型示范。于是生命被從水里徹底清除。“水”被還原為不含“雜質”的液體。
70年代末,大地原田化又轟轟烈烈在家鄉掀起。河道開始被裁彎取直,蜿蜒的溪流開始被硬化為水渠;被茂盛的灌叢所環護的坑塘被填埋。“三面光”的“現代化”排灌渠縱橫于大江南北的田野上,通過一個個水閘和水泵控制著水位,取代了先前沿地形自流于田間地頭、被豐茂水草所掩蓋的土水溝。繞過村前的水渠斷流了,政府開始鼓勵挖井取地下水。沒過多久,管道代替水井,自來水進入每家每戶。接著,村鎮里千百年來使用過的水塘終于失去其功能,成為污水和垃圾坑。水在自然界中的形態至少在兒童們體力所及范圍內,徹底被還原為“無”了。
當自然真實的水終于離開我們日常的感知范圍以后,迎來的便是80年代大規模的鄉鎮企業運動,河道成為排污溝,湖塘變成方便經濟的垃圾場。于是,我們所見到的水又不再為無色、無味的了,而是棕色乃至黑色,抑或危險的藍色(如藍藻泛濫的湖泊),且臭味熏蒸。如能回到童年,針對老師關于水的科學定義,我便又會驚異,水怎么可能是無色無味的呢?分明是色淺如醬湯,色濃如墨汁的啊,且異味濃烈。
于是,90年代以后,關于水治理的環境工程與科學技術得到空前發展。然而,遺憾的是,我們城鄉的水環境不但沒有改善,而且日益惡化。科學的研究不能說沒有發展,技術不能說沒有進步,君不見對水質的測量和化驗已經發展到對上百種元素的分析;國家的投入不能說不多,僅僅一個滇池,水治理的投入就以千億計,還有太湖、淮河乃至大江南北整個水系統。我驚異于工程師們如何用諸如超純水制造技術、活性碳技術、臭氧技術、微納米氣泡水處理技術、生物膜技術等等不一而足的方法,來治理我們的水環境。所有技術都在試圖將被污染的水還原為純粹的“H2O”,唯獨沒有將水當作我啟蒙前所認識的那充滿生命,色彩斑斕、形態萬千、芬芳四溢的完全的水,那現象學意義上的真實的水。
1998年的那場大水,“嚴防死守”之后,或許更需要的是從科學意義上進行的深刻總結與反思。而此時,防洪抗洪的經濟與技術實力也已經達到中國歷史的最高峰,于是,在“防洪”名義下的水電工程,使中國大地上的生命血脈江河無一健全。水利部門以快速排干城鄉雨洪為主要目標,河道以沒有任何植被的“三面光”的水泥斷面為標準,本來可以滋潤干渴大地的珍貴雨水被白白排入大海,致使國土上的濕地面積劇減(與50年代相比,減少50%),自然水系統的旱澇調節能力也因此大大減弱,廣大城鄉地下水位普遍下降。首都的地下水下降速度是每年1-2米之多。水與土地在防洪抗澇的名義下被分離。如同人體失去血脈,失去生態水系統的大地還會有生命嗎,人與自然會和諧嗎?
因此,我呼喚完全的水的回歸:水不是“H2O”,水是活的生態系統,水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不在于它有多純凈,而在其與土地、與生物的聯系與和諧;抗旱排澇工程、水環境的治理工程都必須回到把水作為大地生命系統的完整性恢復為目的。包括水系統的生產服務、調節服務(包括旱澇調節和對氣候的調節服務)、生命承載服務(滋養生命萬物)和文化服務(包括審美游憩和精神服務)。因此,江河治理和秀美山川的再造就是要讓水回歸生命、回歸完全、回歸土地。不然,我們真的只有一次次為水之殤而悲鳴了。
2011.5.26
(作者為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