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 /> ">
提要:西南的嚴重旱情暴露了許多地區水利設施建設的滯后和農業灌溉水利的缺失,水資源的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生態的警鐘。為了實現生態目標,景觀設計師在設計生態水景觀時需要具備以下三種意識。
西南的嚴重旱情暴露了許多地區水利設施建設的滯后和農業灌溉水利的缺失,水資源的利用率低、水土流失嚴重等問題也為我們敲響了生態的警鐘。
“水是生命之源”,水資源正日漸減少,而長期的人居建設活動對水資源的影響十分重大。不少城市建設中肆意浪費水資源、破壞水循環系統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在水資源緊缺的華北、西北地區的一些城市,近年來也盛行大造水景之風。有的城市"攔河筑壩",把河水"圈"在城內;有的城市耗巨資“挖地造湖”,人為制造水域景觀。在更多的城市里,大噴泉靜靜地“躺”在水里不再噴水,社區精心設計的水道、湖面不是干涸就是臭氣熏天,人們只能掩鼻繞行。水景設計的現狀令人痛心疾首。
在我國傳統建筑文化中,素有"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之說,水元素的運用對于景觀的營造極其重要。在目前水資源不斷減少、而人們的居住需求不斷提高的矛盾下,如何遵循生態低碳的原則,如何營造宜人的水景,成為擺在設計師面前的問題。
其實,獲得親水的環境感受并不一定需要用很多水。一個地產項目中,盡管水面不大,但若能做到"水突然而趨,忽然而折,細則為羅谷,旋則為虎眼,注則為天坤,立則為岳玉,疾徐舒蹙,奔躍萬狀",可謂是上乘水景,這樣的水景也自然會為地產項目帶來增值。
生態水景設計三大原則
為了實現生態目標,景觀設計師在設計生態水景觀時需要具備以下三種意識:
首先是對雨水的控制和利用。充分儲存并利用雨水,這是節約水資源必備的意識。也需要設計師對于項目所在的地形有很好理解、尊重和控制。
以100cm降雨量為例,在自然的植物覆蓋的地面上,一半的水分將蒸發回到雨水循環中去,三成水分將逐漸滲透到地下涵養地下水,只有不到二成的地表水會隨坡流走。而在柏油路面、鋼筋混凝土等地面及屋面上,同樣是100cm降雨量,只有不到5%的水分能蒸發回到本地雨水循環系統中,而涵養地下水的途徑也被這些不滲水的硬質鋪裝和屋頂表面所切斷,95%的水分在短時間內隨地表沖帶著垃圾流走或導入到市政管道排走。
讓我們想象城市中有這樣一個地方,夏季時它能吞蓄洪水,缺水季時它能吐水還江,這是一個呼吸的湖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濕地。濕地是天然凈水和蓄水庫,它能幫助保持一定區域內不同季節水資源的平衡,有助于形成適宜的小氣候,濕潤小環境可以緩解城市中的熱島效應,同時還是水源涵養、調解城市水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是對水源的控制。比如在上游溪流、蓄水池旁一定要注意對水源的保護,避免化學肥料等有毒物質的污染和干擾,同時還應對這些水的利用分配有個清晰的概念,為了提高利用率、有效節約水資源,不能用優質的水去做那些耗水量大、但利用率低的設計。
最后是對污水廢水的處理。對于小區內的污水和廢水,不能任其隨意排入市政系統,污水廢水在經過一定的中水處理系統的凈化后還可以進行合理的利用,如清洗路面、澆灌花木。如有濕地,還能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能夠降解、吸收水體中的營養元素及污染物。對污水的隨意處理是對自然環境和人們的生活不負責任的態度。
從城市“面”把握濱水區設計
河道是城市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許多城市都有自己的"母親河",城市的絢麗"名片"也都表現在濱水區。在河道流淌的過程中,濱水空間是溝通城市歷史與現在的"橋梁"和"紐帶"。
濱水區域的建設,重在保護,而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建設。濱水空間成功的關鍵是處理好水與岸、毗鄰陸側與水側的關系;濱水區域雖然只是水與陸的交接線,但不能進行"線"上的考慮,而應站在城市"面"的高度去整體把握,與城市整體環境融合統一。
ECOLAND易蘭規劃設計事務所對水景設計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尤其是在北京通州運河城市段的景觀設計過程中,獲得了很多有價值的思考。針對北京比較缺水的現實,設計師采用了一些旱井的設計手法,對雨水進行收集和回收利用;盡可能減少鋪裝面積,而保留有價值的現有樹木,更多地運用符合本地生態條件的鄉土植物,來營造良好的小氣候環境;考慮到北京冬季寒冷、水景維護困難等問題,將廣場水景設計成淺池,池底鋪以拼花硬質材料,夏季水平如鏡,冬季則成為鋪地廣場,為游人提供休憩的場所。
中國古典園林營建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師法自然”,即在設計中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而自然狀態下的水景帶給人的感受是綜合的,是水體與其周邊多種環境因素共同形成的。地產項目如果能夠充分考慮人們對自然狀態下水的體驗與感受,并通過設計手法表現出來,即可收到以少勝多的水景效果。
每一個人都有責任關心、呵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避免“世界上的最后一滴水將是人類自己的眼淚”,這句話變成真實的場景。而規劃設計師尤應謹記自己的社會職責,并付諸到其設計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