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請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
admin
2009-07-31
來源:景觀中國網
盡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已規定停止大拆大建、整體保護古城,拆遷通告還是貼到了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墻上,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故居已經開始拆除。
盡管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已規定停止大拆大建、整體保護古城,拆遷通告還是貼到了東城區北總布胡同的墻上,對建筑學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故居已經開始拆除。
筆者近日在現場看到,位于北總布胡同24號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門樓、西廂房已被拆毀,正房、倒座房尚存。這里本是一處精美的四合院,大約在二十多年前,庭院內插建了一處住宅樓,垂花門、東廂房不復存在。后來,正房的瓦頂被揭換,其面貌保持至此次拆遷。24號院北側,僅一墻之隔的12號院是梁思成、林徽因的摯友——哲學家金岳霖的故居。
未蓋公章、落款寫著“北京市東城區房屋管理局”字樣的拆遷通告稱:“北京富恒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于2007年9月30日,依法取得了京建東拆許字[2007]第516號《房屋拆遷許可證》,在北總布胡同、前趙家樓胡同、先曉胡同及弘通巷部分門牌進行弘通科研大樓項目建設,并實施拆遷工作。”
不知寫作此文之時,故居是否已被夷為平地,筆者還是要振臂一呼:請留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因為它銘刻著一段中國人應該記住的歷史。
1930年,協助梁思成創辦東北大學建筑系的林徽因,患肺病離開沈陽回北平治療,梁思成便把家搬到北總布胡同的這處院落(舊門牌為3號)。1931年,梁思成回北平加入中國營造學社,任法式部主任,從此開始對中國古代建筑進行系統的調查研究。
在兵匪滿地、行路艱難的舊中國,他們一次次從這里出發,到地僻人稀之處尋找中華建筑的瑰寶,發現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敞肩橋——河北趙縣的隋代趙州橋、世界上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山西應縣的遼代佛宮寺木塔、中國現存最偉大的唐代建筑——山西五臺的佛光寺……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不愿做亡國奴的梁思成、林徽因舉家遷離北平,再也沒有搬回北總布胡同的這處院落。
他們在這條胡同度過六年多的時光,那是他們人生中難得安寧的日子,中國人應該感謝他們在那個時候竭盡全力所做的一切。在此之前,能夠見證中華輝煌古文明的建筑史一直面目不清,梁思成、林徽因心急如焚,與劉敦楨等中國營造學社的同仁們,馬不停蹄地踏訪15個省、200多個縣,測量、攝影、分析、研究了2000多個漢、唐以來的建筑文物,終于在1943年寫出中國人自己的建筑史,并有能力在抗日戰爭時期的1945年5月、解放戰爭時期的1949年3月,給作戰方開出兩份沉甸甸的中國文化遺產保存名錄。
這兩份名錄由梁思成執筆,給槍炮安上了眼睛,否則,中國的文化遺產不知會是何等慘況。1945年寫出第一份名錄時,梁思成還建議保護日本的古都——京都、奈良;1949年寫出的第二份名錄,成為1961年新中國頒布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依據。最近有消息傳出,為感謝梁思成當年保護京都、奈良,日本方面正在醞釀為他修建一處紀念碑。可就在這時,梁思成、林徽因在北總布胡同的故居——這處中國建筑史的搖籃,就要被蕩為平地了!
這應該是所有中國人都不能接受的事實,除非我們對本國文化已不存在集體的認同。拆除方、批準方或出于無知——根本不知道北總布胡同還有一個梁思成、林徽因故居,或者根本不知道梁思成、林徽因是誰。筆者愿在此告訴他們:梁思成、林徽因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的設計者、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中國建筑設計的國家獎就叫“梁思成獎”。
即使不知道這些,他們也應該明白:分別于2004年11月和2005年1月,由北京市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審議通過的北京城市總體規劃,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北京古城歷經持續拆除已殘存不多的今天,所有熱愛祖國文化的中國人,都應該不折不扣地遵守和執行致力于保存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總體規劃;所有熱愛祖國文化的中國人,包括他們的子孫后代,都會保留追究踐踏中華文化遺產者的法律責任。
給Ta打個賞
發表評論
熱門評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