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北大街100號(北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一層 Email:info@landscape.cn
Copyright ? 2013-2022 景觀中國(www.36byz.com)版權所有 京ICP備05068035號 京公海網安備 110108000058號
近日廣州陳家祠文化廣場一期擴建工程提出了六個方案向市民征集意見和投票,我認為最根本的問題還不在于這些方案哪個最好,而是整個陳家祠文化廣場方案的指導思想和具體思路都值得反思和討論。
第一,擴建廣場,融文化、商業、休閑于一體的總體思路,是否符合保護歷史文化建筑和環境的價值觀?歷史建筑的原生態當然應該盡量保存,而原來周邊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則相對容易在城市歷史的變遷中屢遭改變,但是一般到了近幾十年來,周邊建筑與被保護的歷史建筑已形成一種新的歷史環境。
如果對這些周邊環境進行大規模拆除,代之以當下的“時代氣息”——如旅游景點、文化產業等等,則是對原來殘存的最后一個歷史階段的環境生態的徹底摧毀。原來周邊的民居雖然沒有什么文物價值,但是它們與陳家祠所構成的日常生活邏輯卻是歷史自然形成的,在這里沒有什么宏大的空間美學、商業中心的資本邏輯、產業發展的宏偉圖景——而所有這些本來就不是歷史文化環境中應有之物。
據荔灣區負責人介紹,目前陳家祠廣場擴建的定位是“既能感受到嶺南歷史文化的特色,又能體會到新時代的氣息”。我認為這完全就是開發旅游景點的定位,而不是保護歷史文化環境的定位,實施于陳家祠周邊環境,是很不合適的。
第二,目前的總體思路強調大、露、連,這更是與這類城市歷史文化環境的歷史語境和審美原則相背離的,而倒是與政績工程、面子工程的宏大敘事十分吻合。
舉些實例。在1994年至2001年,挪威科技大學建筑設計系的學者們進行了一項關于拉薩的城市歷史建筑的調研工作,其意圖是“描述賦予這個歷史城市獨特品質的建筑和空間特征,還有拉薩獨一無二的特定地理和歷史關系”。
學者們對于大昭寺廣場的修建所提供的評價尤為值得深思:現在寬大的廣場既違背了傳統藏族城市景觀的精神,也使大昭寺顯得小了;以前只有狹窄的街道通向它,在黑暗與狹窄中突然與它的雄偉壯麗相遇,那才是一種終生難忘的感受。
在羅馬,萬神廟的周邊都是橫街小巷,根本沒有什么擴建的廣場、綠化的空間;佛羅倫薩的古建筑,前后都是小街、窄巷。
關鍵的問題就是,歷史上原來自然形成的空間關系必須得到尊重和保護。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陳家祠及周邊環境都是宜藏不宜露、宜清雅不宜商業喧嘩。現在的荔灣區“四區一街”總體思路的大、露、連,只怕是會成為摧毀歷史文化生態的最后一擊。
第三 ,根據規劃,陳家祠廣場擴建需要投入8億元,納稅人為什么要花這么多的錢呢?在全國許多廣場工程中我們看到的是豪華的地磚、不倫不類的雕塑品、漂浮著垃圾的水池、巨大的商業廣告,而所有這些都是出自納稅人的血汗錢。
凡是存在公共工程的地方,納稅人應該盯緊政府的錢袋子。尤其是文化藝術類工程,從預算、方案選擇、工程承包、酬金分配等等過程中,反腐監控的難度比一般市政工程更大。那么,納稅人將如何了解和監督這8億元的投入呢?
在上述這些最根本的問題得到納稅人的認同之前,拿出這六個基本上同質的方案———都是求大、求豪華氣派從而達到高投入的目的,能真正反映出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嗎?(作者系著名文化批評家、第九屆廣東省政協委員)